简论声乐科学与实践过程的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

2019-01-09 03:34王彬入
歌唱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横膈膜主义

王彬入

声乐,以人的嗓音为乐器的一种演唱形式,在从古至今的音乐艺术中都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最易感染人、最自然的音乐表现方式。声乐学派分支甚多,西方传统的美声唱法起源于17 世纪的意大利,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其审美和演唱方法又因不同的地域各有特点。我国的声乐艺术源于民族民间生活,最早可以追溯到弹歌、劳动号子,后有戏曲等,而其体系化的发展约自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始,渐渐演化为如今学科化的民族唱法。此二者之外,还有备受青年人喜爱,更具娱乐性的流行唱法。可以说,声乐是实践最为广泛的音乐表演形式。因而,声乐的教授与学习,亦成为关注研究的焦点。

人们对于歌唱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学派之争亦从未停歇。尤其在近些年,借助于医学仪器等进行的研究结果逐步推广于声乐教学中,人们对“科学”一词在声乐中的作用有了集中的关注与讨论,褒贬不一。或认为这是科学为声乐学习带来的指路明灯,或认为其玄而又玄,纸上谈兵,无实际用武之地。针锋相对的评论无外乎两大类,一类认为声乐学习更依赖于实践的感受过程,惯于用身体感受类、想象类语言描述演唱方法,对所谓“理论科学说”“学科性方法说”嗤之以鼻;另一类信奉科学,认为“科学”的方法理论与练习能为声乐学习保驾护航。当然,还有游走于二者之间的,将“方法论”与“科学说”交叉,将“气沉丹田”这类感受性描述方法归类于“科学”,或觉确有其用,或觉牵强附会。

依笔者所见,多数争论的症结并不在孰对孰错,而是反应出众多学习者在概念上存在大量混淆,论据与论点间常常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此,在提出观点之前,笔者须为众多概念做出分类与界定。

如本文标题所言,《声乐科学与实践过程的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这其中包括两对概念,一是声乐科学与实践过程,二是经验主义与理论主义,且第二对概念下设于实践过程的概念中,是两个子集。声乐科学描述的是一种原理与结果,即人体发声的物理原理与良好的歌唱状态下的身体肌肉的运动状态,除此之外,也包括错误的歌唱状态下的身体肌肉的运动等。这里说的“错误”是指未能有效发声、事倍功半,或存在伤害肌肉健康的运动。具体而言,声乐科学有以下几项基本的概念:

(1)声带是两瓣水平附着在喉部气管之上的膜状结构,自然呈分开状态,歌唱时因气体流动使得其不断开合、振动发声。

(2)肺是人体吸入空气的唯一容器,是使得声带产生振动的气体唯一来源,肺有伸缩性。

(3)横膈膜是位于最底部肋骨间,分隔腹腔与胸腔的骨骼肌薄膜。横膈膜下压与胸腔外扩为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储存气体,同时横膈膜的下压会对腹部内的器官造成挤压,导致腹部向外扩张。

(4)歌唱时,横膈膜与胸腔缓慢收缩,肺部将空气向外释放,达到振动声带的效果。这个过程中,肌肉群的运动决定了气体呼出的快慢、多少、均匀与否,从而决定声音的质量。人的主观意识难以直接对肺部运动进行控制,因此在歌唱中,通过对腹部肌肉的控制,达到使气体以某一频率均匀输出的目的,完成歌唱要求。

上述即是生物学、解剖学等研究得出的客观事实,也是声乐发声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基本内容。无论哪种唱法、哪种学习与教授途径,无论是否理解或有意识运用这些内容,它们都真实存在,并体现于每个歌唱者的歌唱过程中。

但是,声乐的学习并非仅仅是对科学原理的求索。声乐科学所不包括的是,人类如何学习肌肉的协调控制,以达到这样的结果。比如,人体如何指挥呼吸,如何指挥横膈膜运动,如何指挥肺部空气以某种频率均匀流动,如何指挥肌肉群松弛而有效的运动。因此,与声乐科学相对的概念,即是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个性”,因为每个人在指挥自身肌肉运动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方法,或说是反应偏好。同时,对于类似的肌肉运动,每个人对它的运用感受和描述方式都有所不同。最终,导致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方法与描述方式虽多变,但概而论之,都可归类于经验主义与理论主义的外延。“打哈欠的感觉”或“软腭上抬”,“气沉丹田”或“横膈膜下压”,无外乎描述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这并没有唯一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经验主义,还是理论主义,都是先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科学。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实践过程中,经验主义与理论主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探索科学,最终目的都是完成对科学的实践,而非推翻或否认科学的存在。

经验主义者,主要依靠观察、感受以得到科学的实践,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并验证方法。理论主义者, 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随后根据这些原则进行进一步实践探索和推论。

以基础的歌唱呼吸为例,吸气时的状态,经验主义类描述为“深呼吸,喉咙打开,把气息下沉到腹部”等,理论主义类描述为“喉头下移,横膈膜下沉,肋骨与腹部肌肉扩张”等。歌唱时的气息支撑,经验主义类描述为 “搬钢琴的感觉”或“上厕所的感觉”等,理论主义类描述为“横膈膜持续下压,腹部肌肉外扩”等。头腔的打开,经验主义类描述为“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或“呕吐的状态”等,理论主义类描述为“软腭上抬,打开共鸣通道”等。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以上所说的尚算“中性”。另有一些,如前文提到的“气沉丹田”,实际也是经验主义类的感受性描述,看似是玄幻又“反科学”的,因为任何人的气息都不可能吸入到肺部以外的任何脏器。但这样的描述对一部分歌唱者而言,确实有助于其深呼吸,向下运动横膈膜来为肺提供更多的储存空间。因此,看似相反的言论,实则殊途同归。有一种简单的区分方式,即是人们提及经验主义类描述时通常加上“……的感觉”作为后缀。比如,身体延伸的感觉,声音往上、往前的感觉,声音往里吸的感觉等。客观而言,人的身体不可延伸,除软腭会上抬外,声音位置也并非通过真正的身体大肌肉将它往上推、往前推。这样的语言都是停留在想象层面的感觉性描述,帮助歌唱者体会和支配内部肌肉。如果歌唱者真的感到了用肌肉把声音推了出去或抬了上去,反倒应格外小心,可能是额外的肌肉群参与了歌唱,会造成“紧”“僵”“压”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经验的教师会对不同学生或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及不一样的描述,一说往前、一说往回、一说往上、一说往下。无论哪种说法,当其真正统一于肌肉的正确实践时,其结果是相同的,即肌肉群的协调运动,声音的高效运转。只是,在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效应,所谓“对症下药”。因此,描述的方式并无高下之分,其作用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重要的是,理解不同方式存在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一方面规避不必要的“正误”争论,另一方面助力于声乐的学习与教授。

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首先要明确声乐科学的客观存在,其次要了解学习声乐、肌肉运动的不同引导方式,感受更适用于自己的描述。不同的教师或有不同的方式,但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有的学生对经验主义类的描述,即贴近生活状态的一些模仿类描述更能产生身体反应并做到,对理论主义类的偏理性、抽象的概念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对纯经验类描述感到没有安全感,或缺少切实依靠的标准,对精准的理论描述能产生更好的反应。明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同时对两种类型都有所了解,不偏听偏信,在吸收时转换为最贴近自身的逻辑语言。这样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到不同教师的不同表达后的无措与迷茫,使个人的学习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轴。

对于声乐教师而言,理解声乐学习中的经验主义与理论主义就更为重要了。单一类型的方式无法对所有学生产生理想的效果,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接收方式有敏感的探知,同时对两类方式都有所掌握,根据不同学生情况进行运用,以及比例的调配。对声乐演唱正确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现象,但实现它的方式却没有不变的真理可言。任何的描述都有一定的界限,只有效于一定的区间。甚至如前文所言,一些看似相反的言论,也可以同时正向作用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简而言之,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声乐的经验主义与理论主义体现在学习、表演、教学的各个阶段,更多时候,它们是综合作用于人,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二者的并存皆是为了声乐发展服务,既无正误之分,亦无高下之别,而最终,有意或无意,都走向科学发声的结果。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横膈膜主义
浅谈铜冶炼渣中横膈膜形成机理与消除实践
新写意主义
中医的“气沉丹田”有什么用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人为什么会笑得肚子痛
腹式呼吸可给脏器按摩
近光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