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林高效经营几种模式初探

2019-01-08 05:14陈碧芽杨倩倩秦勇强曹碧凤钱新江陈贤明吴建明桂仁意
世界竹藤通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竹鞭冬笋春笋

陈碧芽 杨倩倩 秦勇强 曹碧凤 钱新江 陈贤明 吴建明 桂仁意 杨 健

(1 湖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湖州 313000;2 浙江乡村旅游研究院 浙江湖州 313000;3 湖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浙江湖州 313000;4 福建永安市林业局 福建永安 366000;5 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农业服务中心 浙江湖州 313000;6 浙江农林大学 杭州 310003;7 湖州市林业局 浙江湖州 313000)

通信作者:杨健,从事林业科技项目管理和竹林机械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E-mail:963665252@qq.com。

我国竹子培育历史悠久,既是竹资源大国,也是竹林培育技术全球领先的国家。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原始创新不足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下,竹材价格逐年下跌,市场不断萎缩,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严重影响了南方山区竹林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技术水平,创新培育模式,既是竹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湖州市近年来在竹林培育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竹子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的几种模式,供竹林经营者参考与借鉴。

1 冬笋型竹林经营技术模式

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之美誉,不仅味鲜爽口,而且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对“三高”人群和动脉硬化等患者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冬笋好吃价高效益好,方便运输和储存,是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的时令山珍。但冬笋生长在泥土之下,寻找难、采收繁琐,费时费力,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和采收技术熟练劳动者严重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改变经营模式势在必行。

1.1 林地选择

选择坡度在30°以下的低丘缓坡地带,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具有良好光照条件的笋用林、笋竹两用林、材用林均可[1-3]。林地区块自然分割,周边开沟贯通,以便排水通畅,每个区块面积最好不超过600m2。起沟时,沿水平方向将泥土上翻,逐步垫高下坡位,减缓坡度;纵向水沟泥土也尽量翻至林地中间地带,累积加高林地中间地带,加厚土层,防止积水。

1.2 竹林结构

竹林年龄结构保留在3度竹以下,1度、2度和3度竹比例以1∶1∶1为宜,立竹量为140~180株/667m2,竹子眉径为7~9cm,最大不超过11cm。竹子全部钩梢,留存盘数为12~15盘,第1盘开枝越低越好。区块内留竹不宜过度均匀,最好预留2~3个3m2以上的空档地带,以便透光通气,为集中育笋创造条件。

1.3 翻垦抚育

翻垦抚育对于冬笋早出、丰产至关重要,可确保地下竹鞭系统健康生长,促进笋芽萌发[4]。一般每年翻耕2次。第1次翻耕时间可在大年的前一年11月至次年4月底前进行,目的是促进竹子换叶及新叶快速生长,并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来驱动行鞭和新鞭萌发。翻耕前先将农家畜栏肥、复合肥或化肥撒在林地中,翻耕深度以12~15cm为宜,直接将肥料翻入林地。翻耕以机械作业为最佳,既能切断霉变及残弱鞭,也能将嫩鞭梢头切除,而又不伤及壮龄鞭,避免了人工翻耕时表层竹鞭被“一刀切”的做法,使壮龄鞭能够提早萌芽、出笋。当材用林、笋竹两用林改笋用林时,翻垦前最好将毛竹伐桩进行清理,同时用锄头将跳鞭、浮鞭、过桥鞭进行清理,以减轻机器翻耕时的劳动强度[5]。

第2次翻耕时间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为宜,翻耕深度不超过15cm。翻耕前撒施有机肥,并加施适量配方肥;同时可将林下剩余物等废料粉碎后铺到林地上,厚度不超过5cm,以便于机器翻耕时直接将这些肥料及废料翻入泥土,既增加土壤肥力,又增强林地的透气性和保湿功能,为笋芽萌发、膨大创造条件。

1.4 肥水管理

施肥是提高竹笋产量的关键措施[6]。冬笋型竹林第1次翻耕前施有机肥(厩肥、堆肥、绿肥等),用量一般为2500~3000kg/667m2;第2次翻耕前施复合肥或竹笋专用配方肥,用量为100kg/667m2。通过第2次翻耕,切断新鞭、嫩笋,去掉竹鞭的顶端优势,促进其营养积累,加速笋芽分化、萌发、膨大,从而提高产量。

水分是行鞭、孕笋的重要条件。夏季连续高温干旱时,有条件的林地可进行补水;补水应选择晚上温度回落后进行,补水量以浇透林地即可。8月底至9月中旬,如再遇连续干旱,可再行浇灌补水一次,用量与前次相当。

1.5 辅助措施

开沟诱笋。第1次翻耕后,沿林地水平带开沟,沟宽50cm、深30cm,于沟中填埋林下剩余物粉碎料,然后覆土。目的是利用有机质废料的保湿、透气等特点,诱导竹鞭,促其笋芽萌发生长。两沟间隔以120~150cm为宜。

挖穴诱笋。在竹林预留空间处挖穴,深度30~35cm,大小视预留空间而定,离周边竹距离20cm左右为宜,穴内填埋林下剩余物粉碎料,并施入适量配方肥,然后覆土,其目的与开沟诱笋相同。

1.6 应用实效

自2015年起,在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妙西镇,长兴县煤山镇、和平镇等基地进行经营模式的应用,竹农反映各地的冬笋产量都有明显提高,产量均达80kg/667m2以上。为进一步验证竹农反映的应用效果,2017年又在吴兴区妙西镇关山进行实地跟踪验证,选择4块样地:人工垦翻、机器翻耕各2块,每块样地面积为25m2;于2018年1月18日采收冬笋,采取林地全翻垦,深度15cm,取出全部冬笋,现场实测冬笋产量。调查结果显示(表1),冬笋平均产量为119.63kg/667m2,平均产值达2243.00元/667m2;加上春笋产量,平均产值可达4784.00元/667m2。

表1 冬笋型竹林经营模式的应用效果 /667 m2

注:春笋产量的调查时间为2018年3月29日。

2 春笋早出型竹林经营技术模式

春笋早出或春笋冬出,主要是通过竹林覆盖,提升地温,使竹笋出土时间提前到春节前后,占领节日档期市场。早出春笋在外观色泽、个体形态、笋肉品质等方面与春笋和冬笋都有明显区别,而且具有笋期长、采收时用工冲突少、每天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小等特点。早出春笋个大壳黄、肉白鲜嫩、可食部分多、营养价值高,经检测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春笋高50%以上,价格可达40~60元/kg,是春笋价格的10倍以上。

2.1 林地选择

选择坡度在30°以下的低丘缓坡地带,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具有良好光照条件,水源充足且灌溉方便的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如果选择材用林,必须经过3~4年的培育,达到笋用林标准后才能进行覆盖。林地区块自然分割,周边开沟贯通,排水通畅,每个区块面积最好不超过600m2。起沟时,沿水平方向将泥土上翻,逐步垫高下坡位,减缓坡度;纵向水沟泥土也尽量翻至林地中间地带,累积加高林地中间地带,加厚土层,防止积水。林地周边有空地作堆场,便于存放覆盖材料。

2.2 竹林结构

该模式的竹林结构要求同“冬笋型竹林经营技术模式”。要说明的是,拟覆盖的竹林,其春笋产量必须达到2500~3000kg/667m2,产量在2000kg/667m2以下的竹林不宜覆盖。

2.3 翻垦抚育

覆盖前一般每年翻耕2次。翻耕以机械作业为佳,既能切断霉变及残弱鞭,也能将嫩鞭梢头切除,而且不伤及壮龄鞭,可使壮龄鞭提早萌芽、出笋。翻垦抚育措施与冬笋早出型模式基本相同。

覆盖后的林地当年也要翻耕2次。第1次先对上一年的覆盖物和浮鞭、残次鞭进行清理,时间宜在最后一批春笋采收后的3~4d 内完成,一般在5月上旬为好,具体视天气情况而定。林地清理时保留少量已经腐烂的竹叶或砻糠,厚度不超过5cm。翻耕前,要视竹林情况施入有机肥。当林地干爽时,可用机器进行翻耕;如果林地比较潮湿,表层竹鞭过多,则要采用人工翻耕,6月上中旬开始产出鞭笋。第2次翻耕宜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停止鞭笋采收后进行,应用机器进行翻耕,深度控制在20cm以内。

2.4 肥水管理

覆盖前的竹林管理,施肥量与冬笋型竹林相同。第2年覆盖的竹林,在覆盖物清理时,施入有机肥3000~3500kg/667m2,竹笋专用配方肥50kg/667m2。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底,每月追施竹笋专用配方肥1次,每次的施肥量为25kg/667m2。在第2次翻耕时,施配方肥100kg/667m2。

水分是行鞭、孕笋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夏季连续高温干旱时,进行补水;补水应选择晚上温度回落后进行,补水量以林地浇透即可。8月底至9月中下旬,如再遇连续干旱,可再行浇灌补水1次,用量与前次相当。

2.5 覆盖方法

覆盖时间:第1年覆盖,从春节往前推70~75d,林间白天温度在12℃以下,夜晚温度在3~5℃左右;第2—3年覆盖,从春节往前推55~65d,林间白天温度在10℃以下,夜晚温度在3℃左右。

浇水:覆盖前如连续阴雨,林地已完全湿透,可以不浇水。如果覆盖前1周左右没有降水,则必须浇水,而且一定要浇透(2~3d完成),用水量约60~80t/667m2,下挖30cm,抓一把泥土捏一下不散即可进行覆盖。

覆盖材料:第1层(底层)为竹叶或稻草,厚度5cm左右;第2层为有机肥(鸡粪或羊肥)+专用配方肥或复合肥,用量为50kg/667m2,忌用硫酸钾类复合肥;第3层为竹叶,厚度15cm,以当年生新竹叶最佳;第4层(最上层)为砻糠,厚度20cm,忌用稻谷灰、麦麸或糯稻砻糠。

2.6 采笋与覆盖物清理

覆盖竹林出笋时间长,一般在50~70d左右,开始时出笋量较少,每天出几支或十几支,由于砻糠隆起,很容易就能找到笋,采收比较容易,劳动相对轻松。在采收过程中,先把隆起的砻糠沿笋尖部位进行清理,一般控制在笋周围15cm之内,在泥土露出后再用笋锹取出泥土,当笋根部分外露后即用铁锹切断。挖笋后先施100g左右的复合肥或配方肥,填回泥土再依次将竹叶、砻糠覆盖并恢复原状,保持覆盖地块温度,不影响周边出笋。覆盖竹林不留新竹。

在笋期结束后1周内,可对林地覆盖物进行清理运出,具体视天气情况而定。清理时先将砻糠、竹叶依次取出堆好,留作下半年再次覆盖。有机肥下层的竹叶及其腐烂物留在林地中,用锄头将上浮竹鞭清理干净,然后施入有机肥进行翻耕,机器翻耕或人工翻耕均可。

2.7 应用效果

自2008年第1次进行覆盖试验至今,该经营模式已连续应用10年,从经营效果(表2)看,春笋平均产量达3619.20kg/667m2,平均产值达1.5万元/667m2,最高产值可达3.32万元/667m2。

表2 春笋早出型竹林经营技术模式应用效果

3 鞭笋型竹林经营技术模式

鞭笋也叫笋鞭、边笋,是竹鞭的先端部分,一般在6—9月出土上市,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爽脆,而且食用鞭笋可清热祛火、化痰止咳,还可解毒、消食、明目,因此一直深受上海、杭州及苏州、无锡等消费者的喜爱,供不应求。鞭笋经营周期长,价格也一直是笋中最高。只要科学利用竹鞭调控、深层翻耕、科学施肥等技术,鞭笋产量可达1500支/667m2左右,产值近2000元/667m2,是山区林农致富的又一途径。

3.1 林地选择

选择低丘缓坡地带、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具有良好光照条件、水源充足且灌溉方便的笋用林、笋竹两用林;也可对材用林进行定向改造,改造时间一般需要2年。其他林地条件与冬笋型、春笋早出型竹林相同。

3.2 竹林结构

竹林年龄结构为3度竹以下,其中3度竹留20%,2度竹和1度竹各留40%,立竹量在140~180株/667m2,竹子眉径一般为7~9cm,最大不能超过11cm。竹子全部钩梢,留存盘数12~15盘左右,第1档开枝越低越好。材用林改造初期,由于竹子眉径大、竹子高,钩梢时留存盘数在15~17档为好,立竹量可适当减少10~15株/667m2。区块内留竹不宜过度均匀,最好预留2~3个面积在3m2以上的空档地带,以便透光通气。

3.3 垦复抚育

一般每年翻耕2次。第1次翻耕时间可在大年的前1年年底前的11月至次年3月底前进行。此次翻耕,主要是为了促进竹子换叶及新叶快速生长,并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来驱动行鞭和新鞭萌发。翻耕前先将农家畜栏肥、复合肥或化肥撒在林地里,翻耕深度以12~15cm左右为宜,直接把肥料翻入土壤中。

翻耕以机械作业为佳,既能切断霉变及残弱鞭,也能将嫩鞭梢头切除,又不伤及壮龄鞭,可以避免人工翻耕时表层竹鞭被“一刀切”的做法,使壮龄鞭能够提早萌芽、出笋。材用林翻垦前最好将毛竹伐桩进行清理,既可以用机器打孔粉碎,也可进行人工挖掘清理;同时用锄头清理跳鞭、浮鞭、过桥鞭,以减轻机器翻耕时的劳动强度。

第2次翻耕在鞭笋采收结束时进行,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翻耕深度不超过15cm。翻耕前将有机肥撒在林地表面,加施适量配方肥。同时,可将林下剩余物等废料粉碎后铺到林地上,厚度不超过5cm,以便于机器翻耕时直接将这些肥料及废料翻入泥土,既增加土壤肥力,又增强林地透气性和保湿功能,利于笋芽萌发,为出笋创造条件。

3.4 育笋要点

方法一:在冬春季挖山松土后,竹林内隔3~5m纵横开育笋带,深度为30~50cm,宽度约50cm,清除沟内老、病、弱鞭及石块,埋入有机肥如厩肥、稻草、杂草或林下剩余物,粉碎发酵后覆土。夏秋季就可以拨开沟内有机物,采收鞭笋。鞭笋采收后复原,并视鞭笋情况,适时追加少量配方肥。若遇干旱,可以在沟内浇水灌溉,加速鞭笋萌发,提高鞭笋产量。

方法二:在春笋采收后的笋穴内填埋有机肥等上述材料,视笋穴大小填入有机物,并在每个笋穴内施入0.5kg左右的竹笋配方肥,然后覆土,使笋穴既有肥力,又通气保湿,诱导竹鞭定向出笋,方便鞭笋采收,并提高其产量。

3.5 采收技巧

挖鞭笋要注意以下几点:沿山坡方向穿行的纵鞭不挖,横鞭则挖;“梅鞭”埋、“伏鞭”挖;干旱季不挖;竹林空隙处少挖,土层深厚处不挖;挖掘后笋穴及时覆土踩实。鞭笋型竹林经营一般以2年为间隔期比较合理。

3.6 产出分析

经营效果调查显示(表3),人工翻耕与机器翻耕的毛竹林,产出的鞭笋量存在较大差异。人工翻耕平均出笋支数为2761支/667m2,产量为451.56kg/667m2,产值为4994元/667m2;机器翻耕平均出笋支数为3388支/667m2,产量为546.94kg/667m2,产值为6603元/667m2。人工翻耕林地最低出笋2294支/667m2,产量362.85kg/667m2,产值4020.68元/667m2;机器翻耕林地最高可出笋3762支/667m2,产量达617.64kg/667m2,产值达7262.30元/667m2。

表3 鞭笋型竹林经营技术模式的产出 /667 m2

4 小结与建议

竹林机械化经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仅要有理念上的转变,也要有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目前,虽然对上述3种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试验时间较短,样地面积和规模都较小,其成果应用仍有许多局限性。为此,需要业界朋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期早日形成具有共性的机械化经营模式,为竹产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竹鞭冬笋春笋
挖冬笋
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
食春笋知春味
毛竹林竹鞭生长特征和空间结构的探地雷达无损探测*
挖冬笋
挖冬笋
红哺鸡竹不同施肥方法与地下竹鞭生长关系的研究
春笋 入宴的「百搭食材」
蔬中一绝数冬笋
12种吃春笋de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