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北京市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2100)
猴头菇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便是药食两用的珍稀真菌。近年来,北京地区猴头菇的加工产品逐渐畅销,市场需求量日益上升,猴头菇鲜品更是有价无市。北京延庆区地处延怀盆地,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拥有京郊唯一的规模化猴头菇生产基地。笔者就延庆地区猴头菇吊袋栽培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猴头菇的菌株选择关键是因地制宜,选择原产地与延庆地区气候相似且出菇快、产量品质高的猴头菇菌株。例如“俊峰1号”,该菌株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广泛栽培,近几年引入延庆地区后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延庆当地的气候条件一般每年安排生产两茬,头茬在2月制袋,4-7月出菇,二茬在5月制袋,7-10月出菇。
猴头菇属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人工栽培时,适宜树种的木屑是最经济而优良的碳源。延庆地区林业和果木资源丰富,试验总结出木屑栽培猴头菇的最佳原料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蔗糖l%,石膏l%。料含水量60%~65%。
培养料搅拌均匀装入17 cm×33 cm×0.005 cm规格的聚丙烯袋,边装边压实,直至装满,每袋装湿料1.5 kg,再用线绳扎好袋口,并稍加压扁使其略有平面,以利接种后菌丝培养及气体排放。常压100℃灭菌,灭菌时间8 h,灭好菌的料袋冷却至25℃以下即可进行接种。
在使用接种室前24 h,用烟雾消毒剂对接种室进行消毒。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一端接种,接种量控制15~20 g/袋,接完种后在袋口塞一棉团,然后扎好袋口,有利通气供氧,菌丝健壮生长。
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根据培养室空间大小和室温,选择立式摆放或卧式堆叠发菌。摆放时轻拿轻放,以减少污染。培养室需暗光、干燥、清洁、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75%。如选择卧式堆叠发菌要及时检查翻堆,以防中间产生高温,翻堆时将染有杂菌的栽培袋挑出,以防杂菌蔓延。猴头菇菌丝抗杂力强,可将轻度污染的栽培袋单独放置,发菌后仍可出菇,不要轻易丢弃。若培养室的温度适宜,30 d左右菌丝即长满袋,可移入出菇棚。
挂袋前应清理菇棚,并整理地面,通风口、门口等封装防虫网,修补或更换棚膜,彻底清除杂物及菌糠废料等,以确保生产安全。地面每平方米撒上100 g石灰,棚体以及立柱喷洒10%的石灰水进行消毒。头茬菇生产结束后要及时清理菌袋,揭棚暴晒消毒[1],二茬菇挂袋前三天密闭菇棚,采取头茬菇生产前相同的消毒措施。
将长满菌丝袋搬入出菇棚吊袋,延庆地区一般春季4月中上旬开始吊袋。选择无风天,先将刀片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在袋上用刀片竖开1个“1”字口,口长0.8 cm。开口后用两条尼龙绳将菌袋成串吊起,每串吊挂6袋为宜,底部菌袋距地面20 cm,串间距30 cm,并且留好作业道[2]。
吊袋后喷水保湿,菇棚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吊袋后3~5 d不需向袋上喷水,以防污水进入割口中,使受伤菌丝染菌腐烂。经7~10 d,割口处就会形成子实体原基,此时喷水时遵循轻喷、少喷让原基逐渐通过开口向外长出。子实体渐渐长大后要轻喷、多喷水,千万不要将水直接喷洒到子实体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3],温度控制在18~20℃为宜,光强度200~400 lx。同时注意对菇棚通风换气,保证CO2浓度不高于0.1%。通风时风不能直接吹子实体以防子实体受到风吹后萎缩,可以在南、北对通风口的两面挂上薄膜挡风。
图1 吊袋
图2 吊袋出菇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15~18 d猴头菇子实体长大成熟。当猴头菇的子实体洁白、形状圆正,菌刺长达0.4 cm左右,球块肉质坚实时即可采摘。一只手捏住子实体基部,另一只手按住菌袋,轻轻拧下,置于包袋箱或筐内并及时运至市场销售。
采收一潮菇后,先停止喷水3 d并揭膜通风12 h,使采收后的菇根表面收缩防止发霉,然后将温度调至23~25℃使菌丝体恢复生长积累养分。5 d左右原基会出现,10 d左右就能形成幼蕾,这时温度降至16~2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左右[4],子实体就能健康成长。延庆地区气温偏低,可陆续出菇5潮,前三潮菇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占总产量的85%。延庆地区吊栽猴头菇生物转化率可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