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栽培浅黄色金针菇杂交菌株选育初探

2019-01-08 02:52张根伟谷雨泰刘振国刘昆昂李书生
食用菌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针菇铜绿出菇

张根伟 谷雨泰,2 刘振国 刘昆昂 刘 萌 李书生* 董 杰

(1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2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东城100010)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又名构菌、冬菇、毛柄金钱菌等[1],按子实体颜色可将金针菇分为黄色金针菇和白色金针菇[2]。黄色金针菇是我国传统金针菇生产品种,相对于白色金针菇,具有抗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口感脆爽等特点[3]。有研究表明,黄色金针菇蛋白质、赖氨酸等含量远高于白色金针菇,这可能是黄色金针菇风味、口感优于白色金针菇的原因[4]。黄色金针菇外观深黄、基部褐色重,品相较差,子实体经常出现菌柄向上弯曲、菌盖开伞、颜色过深等现象,影响了其商品性。目前,黄色金针菇因其出菇不整齐、产量低等问题,未有工厂化生产。为此,笔者进行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杂交菌株选育,以期筛选适合工厂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杂交亲本:黄色金针菇品种“新苏6”(XS6),为提纯复壮菌株,具有高产、早熟、抗逆性强的特点;白色金针菇品种“金杂15”(Z15),为抗病性较强的杂交新菌株。以上菌株均为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

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分离。

PDA培养基为马铃薯200 g煮汁,葡萄糖20 g,琼脂15 g,蒸馏水1000 mL,pH 7.0。谷粒母种培养料配方为谷子99 g,石膏1 g。含水量58%,pH自然。

栽培培养料配方为木屑30%,玉米芯20%,棉籽壳20%,麸皮15%,米糠15%。料含水量65%,pH自然。

1.2 选育方法

1.2.1 单核菌株分离筛选

分别取两亲本菇形完整、长势旺盛、接近成熟的子实体,于无菌环境下剪去菌柄,将有菌褶一面平贴在灭菌平皿上,过夜,收集孢子[5]。用无菌水稀释孢子至2×104个/mL(血球计数板法),取50µL孢子液涂布于PDA平板中,25℃黑暗中倒置培养6~7 d,在平板上肉眼可见微小菌落后,用接种针挑单个菌落转接于PDA平板上,继续培养。在菌落外缘挑小菌丝块压水玻片于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无锁状联合,菌丝无锁状联合的为所需单核菌株。在4℃条件下保存备用[6]。

1.2.2 单核菌株杂交配对

选取生长旺盛的两亲本单核菌株,在PDA培养基中进行两两相互配对杂交,25℃培养10~15 d。取菌丝刮片,400倍显微镜下观察有否锁状联合。将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双核菌株,转入PDA试管,25℃培养,备用(即筛选出的供试杂交菌株,下同)。

1.2.3 杂交菌株特性考察

1.2.3.1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使用直径90 mm的培养皿,每皿用定量蠕动泵加入35 mL PDA培养基。在培养皿平板中心接入供试杂交菌株,25℃培养菌丝满皿后,用直径为0.5 cm的打孔器打孔制备菌饼。将菌饼接入PDA培养基平板中央,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3 d后划线,记录菌丝生长天数和测菌落半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以亲本为对照。

1.2.3.2 抗铜绿假单胞菌能力测定

使用直径90 mm的培养皿,每皿用定量蠕动泵加入35 mL PDA培养基。在培养皿平板中心接入供试杂交菌株,25℃培养满皿后,用直径为0.5 cm的打孔器打孔制备菌饼;同时活化铜绿假单胞菌菌种。将制备的菌饼接种到距离平板中心1.75 cm处,对称接入铜绿假单胞菌,在25℃条件培养7 d。观察记录菌丝生长及拮抗情况,测量拮抗线的宽度[7]。以亲本为对照。

1.2.3.3 出菇试验

出菇试验在临西县天和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8]。将供试杂交菌株及亲本菌株接入谷粒母种培养基,25℃培养15 d制成母种。将母种接入装有灭菌栽培料的1100 mL规格塑料瓶中,每瓶装湿料约750 g,每个菌株重复16瓶。前期培养温度18~20℃,后期培养温度12~16℃,空气相对湿度55%~65%;待菌丝长满栽培瓶后,刮除瓶口表层菌丝进行搔菌;搔菌后的栽培瓶移入出菇房,初始温度17℃,维持5 d,然后逐步降低温度,原基形成后,保持温度8~10℃,空气相对湿度85%~95%,CO22000 mg/kg。当子实体高出瓶口2~3 cm时套筒,每天150 lx光照8 h,连续光照2 d,CO22000~9000 mg/kg,待菌柄长至16~18 cm采收。统计子实体分枝数、测产量,观察记录子实体颜色。

1.2.4 菌株的ITS鉴定

采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 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对样品进行扩增。PCR反应体系:2.5 µL 10×PCR Buffer、2 µL dNTP、引物分别加入0.5µL、0.5µL Taq DNA 聚合酶、0.5µL DNA模板,用水补至25µL。PCR扩增条件:94℃2 min,94℃ 40 s,52℃ 1 min,72℃ 1 min,35 个循环,72℃5 min,将PCR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9]。采用PCR纯化试剂盒EP101(北京全式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采用试剂盒CT301(北京全式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纯化后的PCR产物连接T3载体,挑阳性克隆接种于液体LB培养基中培养6 h,验证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菌液送至华大基因进行测序,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采用MEGA 6软件,通过临近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1.2.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07处理数据,获得均值及标准差。采用SPSS2.0软件中Duncan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结果

从黄色金针菇“新苏6”中分离鉴定出单孢菌株15个,白色金针菇“金杂15”中分离鉴定出单孢菌株5个。进行两两相互配对杂交,共配对杂交组合75个,以锁状联合为标记鉴定杂交菌株,确定杂交菌株37个,杂交成功率为49.3%。

2.2 杂交菌株特性

对37个杂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和抗病原铜绿假单胞菌能力测定,其中生长速度显著高于亲本的杂交菌株有13个,详见表1。由表1可知,病原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强烈抑制金针菇菌丝的生长,拮抗带越窄金针菇抗性越强(图1)。菌丝生长速度快的13个菌株,抗病原铜绿假单胞菌能力均强于亲本,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F9、F2、F14、F6和F1。

表1 亲本与杂交菌株菌丝长速及抗菌能力

2.3 出菇试验结果

13个杂交菌株工厂化栽培出菇试验结果见表2。由于生理“吐水”严重,出菇过程中采取了3次倒水操作,F6和F12由于“吐水”过多,未能正常出菇。由表2可知,杂交菌株子实体均为黄色,其中8个菌株子实体颜色较黄色亲本“新苏6”颜色浅。产量处前3名的杂交菌株为F1、F17和F9,分别为296 g/瓶、278 g/瓶和271 g/瓶,分别比亲本“新苏6”提高39.6%、31.1%和27.8%。从吐水量和产量关系看(图3、表2),除F8以外,吐水量和产量呈负相关。

图1 亲本和4个杂交菌株与病原铜绿假单胞菌拮抗情况

图2 杂交菌株子实体

表2 杂交菌株出菇情况

2.4 菌株ITS真实性分析

图3 金针菇产量和“吐水”量比较

ITS序列是真菌基因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位于18S和5.8S rDNA以及5.8S和28S rDNA之间,在物种属内、近缘属间乃至科内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采用ITS1和ITS4引物序列对筛选出的金针菇杂交菌株及亲本进行PCR扩增,获得大小为823~844 bp的片段(图4)。选择Lentinula edodesL9作为外围,如图5所示,F1与F17亲缘关系最近,F9与F1、F17、F33亲缘关系次之,选育出的金针菇F1、F17、F9菌株与亲本Z15和XS6并未聚集在一类,为不同于亲本的新菌株。

图4 金针菇杂交菌株及亲本的ITS电泳

图5 基于ITS序列构建的金针菇的系统发育树

3 小结与讨论

出菇试验发现,黄色金针菇和白色金针菇在菌丝生长阶段的差异主要为:黄色金针菇在栽培料中菌丝生长粗壮,生长快,搔菌后至原基形成阶段易出现生理“吐水”现象。工厂化立瓶栽培金针菇,出现“吐水”过多,会把刚形成的原基淹没,导致原基缺氧死亡。因此,笔者认为严重的生理“吐水”现象是黄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不成功原因之一。

试验选育出的大多数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比黄色亲本浅(图2),抗病原铜绿假单胞菌能力、产量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同时发现产量与“吐水”量大体呈负相关;筛选出的F1、F17及F9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浅黄,抗性强,“吐水”少,产量高于黄色金针菇亲本。试验为进一步杂交选育适宜工厂化栽培产量高、品质好黄色金针菇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金针菇铜绿出菇
金针菇含甲醛?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川白芷抑菌活性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治分析
香菇不同品种和出菇方式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