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龙 刘高磊 乐建英 李 芒 彭 玲 陈 峰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345)
平菇是我国人工栽培食用菌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平菇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品种丰富、产量高,在我国各地均可广泛栽培。武汉是我国长江流域平菇栽培的主产区之一,是我国平菇熟料栽培模式的典型代表区域。笔者对武汉地区平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武汉地区平菇栽培技术的提档升级提供参考。
据统计,武汉地区平菇总产量约为1.35万t,占湖北省平菇总产量的20%以上,总体规模和从业人员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在武汉地区,一个平菇生产基地以20~30户菇农为主,平均一户全年投料量在1.5~2.5万kg。武汉地区栽培平菇一般以熟料栽培方式为主,其特点为将原基分化程度较一致的深色平菇品种,按照子实体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进行分级采收。以幼时子实体作为姬菇采收为主,七八分成熟时作为平菇采收为辅,根据本地季节气候特点将不同温型的平菇品种搭配使用。一般秋冬季栽培投料量占全年投料量70%左右,春季和夏季栽培投料量占全年投料量30%左右。
据调查,武汉市平菇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以下4个区域:①江夏区东风村平菇基地,有栽培户40~50家,栽培大棚约200个;②汉口北四季美农贸城附近,平菇基地4个,有栽培户130~150家,栽培大棚600个左右;③新洲区徐古街乌钵窑村,栽培户20余家,栽培大棚100个左右;④洪山区青菱乡、东西湖走马岭、青山、蔡甸等地区均有分布,有100余户,大棚500个左右。
2.1.1 栽培品种
栽培平菇常选用子实体色泽较深、肉厚、菌柄较短的品种。武汉市场特别注重子实体的颜色,按子实体的色泽,平菇可分为深色(黑色)、浅色、乳白和白色四大类型品种[1]。①深色品种多数为低温和广温品种,且子实体色泽的深浅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温度越低颜色越深,该类品种一般品质较好,表现为肉厚、有韧性。②浅色品种多数为中低温品种,最适宜出菇温度高于深色品种。子实体色泽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浅,随光线的加强而加深。口感好、鲜嫩、质脆。③乳色品种多为中广温型品种。④白色品种多数是中温、低温品种,子实体颜色白、较大,菇质较硬。
2.1.2 制种与栽培料配方
武汉地区栽培平菇制种常用配方有以下四种(根据填充物分为固体颗粒种和枝条种两类)。配方为:①棉籽壳83%,麸皮15%,石灰2%;②棉籽壳55%,木屑30%,麸皮15%,添加石灰调节pH至7.0;③棉籽壳63%,木屑20%,玉米粒5%,玉米粉2%,麸皮8%,石灰2%,上述配方培养料含水量一般在60%。④枝条(完全预湿)81%,面粉5%,玉米粉5%,麸皮5%,1%浓度的蔗糖水4%。
平菇栽培使用的培养料以棉籽壳、玉米芯为主料,以莲子壳、玉米粉、麸皮、稻草(粉碎)为辅料。常用两种配方:①棉籽壳60%~75%,稻草10%(可不添加)、莲子壳10%~15%,麸皮15%,石膏1%,石灰1%;②玉米芯65%~68%,木屑10%,稻草10%,麸皮10%~15%,石灰2%。当棉籽壳市场价格较高时多用玉米芯作为主料。棉籽壳一般使用长绒棉籽壳,玉米芯颗粒直径在0.5~0.8 cm。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石灰、石膏使用精制袋装为宜。
制备培养料过程中注重原料的预湿,预湿的好坏关系到灭菌能否彻底。平菇栽培场所均建有原料浸泡池,在拌料的前一天将较难吸透水的原料打包后浸泡,早秋及晚秋浸泡时间为18~24 h,春夏季气温较高时原料浸泡时间相应缩短,浸泡时间为10~12 h,浸泡期间每隔6 h翻包,以利于充分浸泡。
平菇分为双头和单头套环出菇两种方式。双头套环出菇袋采用规格为(20~23)cm×(42~45)cm×(0.0025~0.003)cm聚乙烯塑料袋;单头套环出菇袋采用规格为23 cm×37 cm×(0.0025~0.003)cm聚乙烯塑料袋。培养料装袋松紧适度,均匀一致。装好料后的封口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用塑料绳系口;二是在装好培养料的袋上直接套出菇套环和封口膜。一台小型简易装袋机3个人操作,每小时装袋300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塑料绳直接系袋封口易系成死口,导致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和胀袋破损,降低了成品率。在灭菌前进行料袋刺孔处理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其方法是准备一根长约20 cm、宽5 cm的木棍,在木棒上钉一个长约5 cm、直径0.2 cm的钉子,露出木棒2~3 cm,固定木棒后将系好口的菌袋端部用钉子刺孔,刺孔的部位应靠近系口的区域,刺孔完成后码入灭菌容器内即可。此方法简单并操作方便,不足之处是灭菌完成待菌袋冷却后要及时进行接种(图1)。由于刺孔部位靠近菌袋扎口基部,刺的孔一般会被套环覆盖住,并且接种时配套使用的固体颗粒菌种已经覆盖住了整个料面,不会因为刺孔滋生杂菌[2]。
图1 料袋刺孔处理
平菇栽培料以常压蒸汽灭菌为主,灭菌仓采用半敞开式的箱体式灭菌仓。一般是用2~3 mm厚的铁皮制成长方形、底部封闭、上部开口式灭菌仓,侧面有蒸汽通入口及排冷气阀;灭菌仓规格一般为长3 m、宽2 m、高0.5 m,在槽四周为宽2.5 cm向外突出的凹槽,槽底铺设有竹板及黑色纱网。菌袋入仓内码好后先用一层塑料薄膜覆盖然后再用帆布覆盖,覆盖好后将四周多余的塑料薄膜及帆布压入凹槽中,将长木条放入槽内进行压实密封且固定(图2、图3)。
图2 灭菌仓
图3 料袋码入仓内
蒸汽发生器是由4个汽油桶串联组成,其中一个汽油桶比另外三个高约20 cm,该汽油桶主要作用是蓄水保温并为另外三个串联的汽油桶进行补水,另三个平行的汽油桶是灭菌时蒸汽发生场所,使用之前应将三个汽油桶底部去掉并焊接成一个整体。灭菌前期主要以大火升温,通蒸汽后先打开灭菌仓侧面的排气阀排放仓内冷空气,以灭菌仓上密封的帆布充蒸汽后鼓起开始计时,此时的灭菌仓内略带有一定的蒸汽压力,可以提高灭菌的效果(图4)。一次灭菌料袋在1000~1300袋,灭菌保温时间一般为12 h。
2.5.1 冷却
将灭菌后的料袋冷却至常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常用冷却方法有两种:①将料袋放置有空调控温且经过消毒的房间进行主动降温,降温速度快,可避免二次染菌;②灭菌结束后料袋不从灭菌仓内取出,先在四周及袋表面喷洒消毒液然后用电扇直接对料袋进行降温,降至常温后搬出袋接种。
图4 蒸汽灭菌
图5 采摘后的平菇
在棚内接种一般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冬季气温在15℃以下,料袋内温度在30℃以下时就要进行接种,并趁热堆码袋,有利于保温发菌。气温在20℃以上时,袋温要降至24℃左右时才能进行接种。
2.5.2 消毒及接种
采取开放接种方式时,接种前将料袋码放在地面上,用金星消毒液等喷雾或气雾消毒剂对料袋及接种的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接种前接种人员将手、装有菌种的瓶(袋)外壁均用75%的酒精或0.25%的新洁尔灭消毒剂进行擦洗,然后开始接种操作。接种采取两人配合,采用系口方式接种,一人负责开袋口、套环、报纸封口膜(已灭菌)封口,另一人专门负责将菌种块或枝条接入袋中。采用枝条种接种时要稳、准、快,每袋接枝条菌种1~2根,一般1 h可以接种1000袋。秋冬季栽培平菇采用枝条种较多,春季一般采用固体颗粒种接种。
2.5.3 发菌管理
发菌期间主要是将袋直立码放在棚内地面,在气温较低时采取密集码放模式,气温较高时袋之间保留一定距离,有时采用电扇加强通风主动降温,保证袋内的料温控制在25℃。待菌丝长满袋后,搬入出菇大棚进入出菇管理。
2.6.1 出菇场所
平菇出菇场地采用竹制结构拱形大棚,大棚长度30~40 m,宽度7~8 m,菌袋码放好后中间走道宽度约1 m,大棚覆盖物从内到外依次为塑料薄膜、遮阳网、草帘。覆盖大棚两侧的薄膜离地约0.5 m以利通风,遮阳网、草帘等则应根据气温的变化进行调节以利控温和通气。
2.6.2 菌袋码放方式
菌袋在棚内两侧横向排放在地面上,每排码放菌袋约80袋,秋冬季栽培每排码放4~5层,春季栽培每排码放2~3层,菌袋底部垫编织袋或塑料薄膜,避免菌袋与地面直接接触。
在武汉地区9-10月份仍然有高温天气,如果出菇前期气温较高,以遮阳通风降温为主。在晚秋和初冬天气温度较为适宜主要以保温保湿相结合。早秋出菇前期如果菇棚内温度在25℃以上时,一般夜间将菇棚两侧的覆盖物掀起,支起高度为20~30 cm。晚秋和冬季,菇棚温度在15℃以下时,每天早晨和中午通风1~2 h。1~2潮菇后,菌袋中的水分和养分消耗较大,可结合补水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进行追肥,补水后菌袋重不得超过其出菇前重的70%~80%。第一次注水后,每出一潮菇注水一次,一般注水4~5次,遇高温天气停止注水。采收平菇后,清除残余菇脚,停水养菌3~4 d,待菌丝发白,再重喷水,进行降温、增光、促蕾,再按前述方法进行出菇管理,管理得当一般可以出菇6~7潮[3]。
当平菇子实体长至七八分熟时,即子实体边缘内卷时采收最为适宜,要避免子实体边缘长平甚至向外卷起。采收时要注意捏住菌柄基部将子实体扭下来,避免将培养料一同带出。采收的子实体放入框内按朵进行码放(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