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孝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

2019-01-08 04:50杨若男李洪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脉李教授心气

杨若男 李洪伟 张 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李敬孝教授,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全国第4、5、6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精品课《金匮要略》主讲教师,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教材《金匮要略》副主编。李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他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专研经典,善用经方,特别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独到的见解,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从李教授,现将李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而独到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稳定型心绞痛,又称为劳力性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1],主要是由于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心肌负荷突然增加引起的心肌突然地、暂时地缺血缺氧,从而使患者出现胸前部阵发性的压榨样或窒息样感觉。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面,也可以放射至右臂和两臂的外侧面或颈与下颌部,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其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甚至是诱发因素在数周或数月内无明显变化。稳定型心绞痛在西医的治疗上常采用扩张冠脉,抗血小板凝集,降脂等药物治疗以及血管重建治疗[2]。但是临床上所采用的药物治疗除缓解症状,改善预后外,还具有较多的副作用。如硝酸酯类药物可引起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反射性的加快和低血压[3]等。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肌肉不良反应(如肌痛、肌无力、横纹肌溶解等)、肝肾功能改变、出血乏力[4]等不良反应。血管重建治疗[5]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冠状动脉搭桥术,简称冠脉搭桥术(CABG),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其为有创手术,且价格昂贵,对患者的适应症也较为严格,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广泛推广。近些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其临床效果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中医药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具有不良反应少、整体辨证治疗的优点。

中医医籍对“稳定型心绞痛”病名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为“胸痹心痛”的范畴。历代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寒邪内侵等[6]病因。对于本病的病机,古代医籍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7],张仲景提出了阳微阴弦的理论作为本病的病机,至今仍被广大医家所认可。《素问·痹论》中也提出了“心痹者,脉不通”。《古今医鉴》说“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8]。李教授在吸收和总结前人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将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因总结为心气虚弱、心血瘀阻、心阴耗伤,并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亏虚,心气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闭阻。疾病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阻滞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李教授认为本病与除与心相关外,还与肝脾肾有关。

1.1 心阴亏虚,心气不足为本 李教授认为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的基础是心阴亏虚,心气不足。心之血脉运行正常有赖于心气的鼓动以及心阴的滋养。心气不足,无力推动心血运行,心血不能荣养心脉,则发为本病。心阴耗伤,心阴亏虚,津液亏乏,血失润养,血行不畅,日久则发为本病。李教授认为导致心阴亏虚,心气不足主要与以下两方面因素相关:一方面,在临证中,本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正如《黄帝内经》[9]所记载的“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六十岁,心气始衰”。另一方面,在接诊过程中,多数患者常常在其他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之上出现本病。2型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7]。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机也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10]。高脂血症其临床当中气虚、阴虚证型的患者也较为常见[11]。由此可见,这些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主要证型以及病因多与本病的之根本相同,即气阴两虚。

1.2 气滞血瘀,痰浊闭阻为标 李教授认为稳定型心绞痛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因病机。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浊闭阻。现代人的生活步伐较快,工作压力大,操劳过度,劳则伤阴耗气,则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则津液虚少,血失润泽,血行不利,日久气机阻滞,瘀阻心脉,故发为本病。正如《景岳全书》[12]记载“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无滞,虚则无有不滞”。气机壅滞,气不行则水液输布失畅,聚而生痰,闭阻心胸,阻滞心脉,则引起本病。气滞、血瘀、痰浊三者即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在病程中又相互影响。因此,李敬孝教授认为稳定型心绞痛是本虚标实,错综复杂,各种病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2 辨证治疗

李敬孝教授根据本病病因的特点,以中医学治病必求本的指导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补益心气、滋养心阴的治法,并在此基础上配合以理气活血、化痰降浊的治法。着重强调标本同治的治疗大法。

2.1 补益心气,滋养心阴为治本之要 《寿世保元曰》云[13]“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心气充足,推动心血运行,心脉得以通畅。人至老年,脏腑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加之久病,或劳作过度,或情志过极,耗伤气阴,导致心气、心阴虚损。故李教授认为补益心气、滋养心阴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常选用自拟的五参芪汤临证加减治疗。原方组成药物为黄芪、生晒参、丹参、太子参、北沙参、苦参、五味子、麦冬。该方中君药为黄芪、生晒参,两药合用,益气养阴,使心有所养。丹参为臣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用[14]。苦参具有理气燥湿化痰的功用,《神农本草经》谓苦参有主心腹气结的功用[15]。并佐以北沙参、太子参、麦冬。三药共用作用有二:其一,可以防止黄芪补气助火而伤阴之弊;其二,佐制苦参苦燥之性。五味子不仅可以敛心阴,而且还具有收敛心气的功效[16]。五参芪汤组方之精准,用药之妥当,常为李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方。李教授认为五参芪汤组方特点为心气心阴并补,兼顾活血理气化痰并用。诸药合用既可补益心气、滋养心阴,又可理气活血、化痰。同时全方配伍又暗含生脉散而益气敛阴。有现代研究表明生脉散的有效物质为皂苷,生脉散皂苷对心肌细胞当中的钙离子具有调节的作用,从而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17]。除补益心气滋养心阴外,李教授治疗时不忘宁心安神,常用远志、酸枣仁、枸杞子等以宁心安神,同时临证中强调中医整体观念同时兼顾肝、脾、肾三脏。

2.2 理气活血,化痰降浊为治标之枢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气、心阴亏虚,则导致气滞血瘀,痰浊之邪化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李教授运用理气活血、化痰降浊之法为治标之枢。心脾气虚,脾气虚则气结,运化失司,化湿生痰,痰浊阻滞心脉,心气不足,无力运血,则出现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肝气郁滞,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不畅,日久则心血瘀阻。年老体虚,肾气不足,无力鼓动心气,引起心气不足,血脉失于心气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本病。因此李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病机关键在于心脉阻滞不畅,不通则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虚实并见。李教授在临证用药加减方面,有如下的变化规律:若血瘀偏重则加三七、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以活血化瘀;若气滞偏重则加木香、沉香、檀香等药物以理气;若痰浊较重则加砂仁、陈皮、薤白、瓜蒌以理气化痰。

2.3 中西并用,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各有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因此,李教授提倡在诊疗过程中须为患者选择最优化、最合理、最规范、最全面的诊疗方案。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作为中医治疗法则之一,当患者的症状无法缓解时,则必须应用现代的治疗方法予以诊治。当病情缓解后可以选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同时,在服用中药时不应放弃西医的基础药物的治疗。特别当患者不能够耐受、不接受或者无法运用西医治疗方法时,中医中药则显得尤为重要。

3 病案举隅

患某,男性,61岁,主诉: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不适3年余,加重1周。于2018年3月14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住院好转后出院。平素口服倍他乐克47.5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平素出现心前区不适时口服硝酸甘油片后缓解。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前区不适症状加重,次数增多。于今日来我院就诊。刻下:心前区偶有疼痛不适,运动后加重,气短,乏力,倦怠,汗出,无明显怕冷怕热。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少寐多梦。舌暗,舌苔薄白,脉细缓。西医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辨证为心气不足证。中医予以补益心气,通脉止痛。方用五参芪汤为基础化裁:黄芪50 g,生晒参10 g,丹参15 g,太子参10 g,北沙参10 g,苦参5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砂仁5 g,远志10 g,炒酸枣仁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炙甘草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2018年3月21日):患者服用药物后,心前区疼痛不适次数减少,但活动后症状仍有心前区疼痛不适,气短乏力、倦怠明显好转,偶有汗出,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改善。舌暗,舌苔薄白,脉细。上方加川芎10 g,赤芍10 g,龙骨50 g,牡蛎50 g。7剂,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三诊(2018年3月28日):患者服用药后偶有心前区疼痛不适,气短乏力、倦怠基本消失,无汗出。饮食及二便尚可,睡眠正常。嘱其原方在服7剂。后经随访,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心前区疼痛不适。

按语:本医案患者主诉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不适,气短,乏力,倦怠,汗出,少寐多梦。舌暗,舌苔薄白,脉细缓,均为心气不足之证的表现。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心气亏虚,无力运血,血运不畅,阻滞心脉,不通则痛,故可见心前区疼痛不适,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则可见气短乏力,倦怠。心血运行失畅,不能濡养心神,则可见少寐多梦。心之液为汗,心阴外泄,心阴亏虚,则汗出。舌暗,舌苔薄白,脉细缓均为心气不足之象。

李教授认为该医案患者由于年龄大,加之病久耗伤,导致心气不足,尚有心阴亏虚之象。因此治疗当以补益心气、通脉止痛为基础,加以滋养心阴,宁心安神之品。故方中运用黄芪、生晒参、太子参以补益心气。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以通脉止痛。北沙参、苦参、五味子、麦冬、砂仁、以滋养心阴。远志、炒酸枣仁、龙骨、牡蛎以宁心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补益心气、通脉止痛之功效,使心气充,心脉通,心有所养,则诸证自消。

猜你喜欢
心脉李教授心气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育槐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厨子救人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