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滨滨 屠鸿萍 叶呈广 金长康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浙江 台州 318020)
真武汤为《伤寒论》名方,原名玄武汤。玄武是北方的水神,负责镇寒水。宋代为避传说中的财神赵玄朗之讳,而改名为真武汤。可见真武汤就是镇下焦的寒水之气的方。真武汤为古代水气病用方,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1]。笔者试从急症应用角度探讨真武汤,以期抛砖引玉。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出现2次,第一次见于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2]。太阳病理应用汗法而解,发汗后表证仍不解除,患者仍然发热,并出现心下悸动,头晕目眩,身体肌肉抽动,摇摇晃晃要仆倒在地。胡希恕指出此为太阳病兼有水饮内停之证,若不兼驱其水而但发汗,不但表证不解,而且使津液大虚而陷于阴证[3]。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阳虚不能主水,水停心下,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水饮上犯,上冒清阳则头眩,水邪浸渍经脉肌肉则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表里兼证,即是以表证为主,治表必须兼顾于里[4]。
真武汤的论述还见于《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2]。条文冠以少阴病即提示有脉微细,但欲寐之症,过了二三日不愈,迁延至四五日,出现了腹痛,小便少或小便清长,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清谷,或咳嗽,或呕吐,都是有水气的表现。水气是因素体脾肾阳衰,蒸腾气化功能失司,或汗后、病后、饮食不当、失治误治,造成水液代谢失调,停留于体内某一部位的病理之水。水气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可以成为致病因素[5]。少阴病久留不愈,阳气渐虚,水气肆虐,脉气不通则腹痛,水邪浸渍四肢则四肢疼痛沉重,水邪浸渍肠胃,寒湿下注则下利,气不化津则小便不利,阳不摄阴则小便清长,水气浸淫于肺,肺失宣降则咳,水气犯胃,胃气上逆则呕。
综上所述,真武汤的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方证特点是:全身倦怠感,四肢冷,体力下降,脉沉弱或浮弱。或发热,或头眩,或腹痛,或腹泻,或心悸,或小便不利等[6]。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阳虚型的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律失常,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内耳眩晕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胃肠虚弱者的急慢性腹泻、胃炎,坐骨神经痛,虚弱体质的发热等[7-8]。这些疾病均可见于急诊临床中,只要抓住病机,方证对应,就能有效,故真武汤治疗多种疾病,正是中医学中“异病同治”的体现。临床中许多急重病症都表现为阳虚饮停证,如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休克、眩晕综合征、感染性腹泻、急性尿潴留、癌性疼痛、肾绞痛等,患者只要出现了真武汤证,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即有是证,用是方。临床具体应用时,可不必拘泥于《伤寒论》原文,可适当化裁加减,以治疗多种因阳虚而致的虚寒性病证[9]。
真武汤由附子一枚、茯苓三两、白术二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组成,用药简单,组方精妙。附子辛甘大热,温阳散寒,峻补元阳,通行十二经脉。日本汉方家汤本求真谓之用于阴虚证,即新陈代谢机能之极度衰沉者,能使之兴奋[10]。附子具有温肾暖土,恢复气化功能,使水有所制,为君药。白术甘温,健脾燥湿,温补中焦,使水有所制,《神农本草经》谓之能除风寒湿痹,《药征》谓之主利水也。茯苓淡渗利湿,使水气从小便而走,《药征》谓之主治悸及肉瞤筋惕。白术和茯苓是仲景方的常用方根,二者相配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11]。白芍缓急止痛除血痹,血有余便是水,故芍药行血而利小便,有人谓白芍为遏制姜附的温燥之性所用,恐姜附伤阴,然本方所利水气,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之水,利之唯恐不及,无须固护,何来伤阴之说[12]。生姜辛温散水气兼解表。诸药共奏温阳利水,通利表里上下,恢复三焦气化行水之功。
3.1 急性胃肠炎伴低血压 患某,女性,53岁。2017年5月13日19∶00初诊。患者中午进食海鲜后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无咖啡色物质,腹泻20余次,初为稀褐色便,无黏液脓血,后为淡黄色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感,由家属送至急诊。刻下症见:形体瘦弱,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头昏欲睡,周身酸痛乏力,怕冷欲盖被,低热,体温37.8℃,手足尚温,无汗,肠鸣腹痛,泻下清水样便,从中午到现在未解小便,口干,喜饮温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血压偏低,90/60mmHg。血常规:WBC 6.8×109/L,N 60%,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18 mg/L,SAA 90 mg/L。血钾:3.15 mmol/L。血钠:130 mmol/L。血氯:89 mmol/L。大便常规:白细胞6~8/HPF,隐血(++)。中医诊断为下利,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脾肾阳虚,水饮留肠。治宜温肾助阳,利水止泻,予真武汤。药用:制附子20 g,茯苓20 g,炒白术 15 g,白芍 20 g,干姜 20 g。免煎颗粒热水冲服。同时予静脉补充电解质。21∶00患者未再腹泻,腹痛减轻,精神转佳,怕冷消失,解小便1次,血压110/75 mmHg,体温36.5℃。复查电解质正常。予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
按:阳明下利多湿热实,太阴下利多饮寒虚[13]。本例属太阴下利,肾阳亏虚,火不暖土,腐熟无权,膀胱气化不利,故泄泻和尿少同见。龙野一雄认为真武汤可用于虚证的下利,特征为水样便或泥状便,尿利减少,有时腹部钝痛,排便后有脱力感者多[14]。《类聚方广义》谓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称之为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咳,或呕者,亦良[15]。 因急诊患者病情紧急,需要立即服药,故选用免煎颗粒,生姜一味只能由干姜代替。
3.2 眩晕综合征 患某,女性,38岁。2017年6月2日7∶00初诊。“眩晕”病史10年,反复发作,每次发作需到医院静滴扩张脑血管、活血化瘀类药物数日,并卧床1周才能下床活动。今晨睡醒后即感头晕目眩,如坐舟车,闭目休息几分钟后勉强坐起,下地走路如踩棉花,头重脚轻,有欲倒之势,不敢睁眼和转头,否则会加重天旋地转的感觉。伴有恶心呕吐,呕吐清水,由家属送至急诊。刻下症见:形体中等,面色黯淡,紧闭双眼,神疲倦怠,不想理人,眩晕不止,呕吐清水痰涎,口中和,手足冷,冒冷汗,二便调,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脉沉弱。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下焦虚寒,痰饮上逆,蒙蔽清窍。治宜温阳镇水,化饮降逆,予真武汤:制附子15 g,茯苓30 g,炒白术20 g,白芍20 g,干姜20 g。免煎颗粒热水冲后少量频服,以免吐药。当天10∶00感眩晕已去大半,呕吐止,敢睁眼,效不更方,继服3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头晕目眩,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正是“振振欲擗地者”,方证对应,效如桴鼓。日本汉方家指出真武汤可治疗阴证之眩晕,表现为腹部柔软无力、颜色苍白、手足厥冷、脉亦软弱[16]。古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可见眩晕一症与痰、虚密不可分,而真武汤正是治疗阳虚水泛,痰饮上冲的良方。
3.3 病毒性心肌炎伴急性左心衰 患某,男性,22岁。2017年7月11日9∶00初诊。4周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轻微咳嗽,基本痊愈,2周前出现胸闷心悸,活动后加重,在本院查心肌酶谱CK、CK-MB、LDH升高、肌钙蛋白0.31 ng/mL,呼吸道病毒检测阴性,心电图: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二尖瓣、三尖瓣少量返流,EF:50%。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卧床休息并予营养心肌治疗,好转出院。近5 d劳累后出现胸闷气急、心悸,由家属送至急诊。刻下症见:形体瘦高,面色 白,颜面浮肿,神情紧张,端坐呼吸,气喘吁吁,心慌胸闷,咳少量泡沫样白痰,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形寒怕冷,手足湿冷,头汗如洗,足背水肿,口中和,小便少,大便调,舌淡嫩,苔白腻,脉沉细弱数。查体:心率110次/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界向左扩大,两肺满布细湿啰音。BNP:480 pg/m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段压低,频发室性早搏。考虑急性左心衰,予吸氧、强心、利尿后仍喘促同前,试用中药治疗。中医诊断为喘证,辨证为心肾阳微,气化无能,水邪内泛,逆射凌心。治宜振奋心肾阳气,利水豁痰降逆,予真武汤加肉桂、生龙骨、生牡蛎:制附子25 g,茯苓30 g,炒白术 30 g,白芍 20 g,干姜 20 g,肉桂 10 g,生龙骨 15 g,生牡蛎15 g。免煎颗粒热水冲服。12∶30患者解出大量小便,气喘减轻,汗止。继服3剂,气喘缓解,仅在剧烈活动后感心悸气短,水肿渐消,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生脉散调理善后。随访半年,无后遗症。
按:本例患者病毒性心肌炎未愈,劳累后引起心脏负荷过大,而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属中医“喘证”“水气病”范畴,《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真武汤为“洁净府”之法。此患者病机为阳虚水泛,凌射心肺,故选用温肾强心、宣痹利水之真武汤,正是取壮火制水之意,乃是治本之大法。加入肉桂、生龙骨、生牡蛎乃是取桂甘龙牡汤之意,加强温补心阳,潜镇心神。
3.4 急性发热 患某,女性,50岁。2017年8月15日13:00初诊。上午突发畏寒发热,周身酸痛,头痛如裂,自测体温39.5℃,服“美林10 mL”后汗出湿衣,体温却不降反升,由家属送至急诊室。刻下症见:形体偏胖,面色少华,精神疲软不振,昏昏欲睡,回答问题缓慢,发热,体温39.7℃,恶寒,微微出汗,头身疼痛,一上午无尿,口咽干,欲饮热水但不多,愠愠欲吐,四肢不温,舌淡胖,苔滑腻,脉浮弱数。查体:咽淡红,心肺无殊。血常规:WBC 5.1×109/L,N 40%,hs-CRP 15 mg/L,SAA 109 mg/L。 甲、乙流抗原检测 (-)。尿常规正常。中医诊断为外感热病,辨证为少阴外感,汗出伤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兼水饮内停之候。治宜温阳解表,利水化饮,予真武汤合桂枝汤:制附子15 g,茯苓 20 g,炒白术20 g,白芍15 g,干姜 20 g,桂枝 10 g,炙甘草 10 g,大枣 20 g。免煎颗粒热水冲服,一剂分4份,隔1 h服1次。16∶20体温退至38.5℃,17∶20热退身凉。第2小时感体虚自汗,身重乏力,纳食不香,予四君子汤合生脉散调理善后。
按:急性发热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伤寒论》开创了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的先河。此患者属少阴感冒,多见于阳虚体质者,肾阳衰弱,呈现一派“慵懒”之象,正是“但欲寐”,可选用桂枝汤加附子,考虑患者有尿少,呕吐的水饮之象,故选用真武汤合桂枝汤扶阳抑阴,散寒除湿。
《伤寒来苏集》谓“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17]。水之所主在肾,水之所制在脾,真武汤温肾健脾,恢复水液代谢功能,利水除饮,为治疗阳虚水泛之主方,其阳虚程度较重,多见于急重症疾病。如同为治疗水饮上犯之眩晕,真武汤证较苓桂术甘汤证阳虚更甚,属少阴层面的阳虚,或言之已陷于阴证。《伤寒论》中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子有好多个,亦是“同病异治”的体现,唯有仔细辨别每个方证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选择最有效的方药,切中病变证机。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自序中所曰“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真武汤能够改善大脑皮质机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系统以及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多因素、多途径的调节,并改善肾功能,而发挥温阳利水作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