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天津 300193;2.九信(武汉)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0;3.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复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温,味甘,归肺、脾二经,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等功效[1],可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血虚痿黄、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便血崩漏、久泻脱肛、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内热消渴等症状的治疗。文献报道,黄芪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以及氨基酸等化学成分[2-3]。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求和中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药材加工技术[4],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能增强黄芪的疗效,减弱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炮制前后黄芪中的各类成分含量发生变化[5]。本文对近年来黄芪的主要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黄芪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历代收载的黄芪炮制方法有30余种,其中蜜炙、酒炙、盐炙、清炒、米炒、麦麸炒等[6]方法应用较多。
蜜炙是以炼蜜为辅料的炙法。蜜炙法是黄芪炮制沿用下来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现行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有黄芪、(蜜)炙黄芪两种饮片。传统蜜炙法经过不断改进,现行主要有两种操作方法[7]:先拌蜜后炒法和先炒后加蜜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先拌蜜后炒炙的方法,炮制方法为:取适量炼蜜(100 g生黄芪用25 g炼蜜)用开水稀释后,与净制黄芪拌匀闷润后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且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蜜炙黄芪具有甘温偏润、补中益气、缓和药性、健脾胃等作用[8],与生黄芪相比,蜜炙黄芪药性更为温和,补益气血效果更好,并增加了温肺化痰的效用。
酒炙黄芪的制备方法为:在黄芪加入适量米酒(300 g生黄芪用60 mL米酒)搅拌均匀,静置1 h后,置入热锅中用文火炒干后取出放凉备用。与生黄芪相比,酒炙可引药上行、活血通络,同时增加黄芪行气之功效[9]。
盐炙又称盐水炒,有两种操作方法[10]:① 先拌盐水后炒干法:将净制药物与适量盐水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充分吸收后,置于锅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后取出晾凉;② 先炒药后加盐水法:先将净制药材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后,再喷淋盐水,炒干后取出,晾凉。盐黄芪多采用先拌盐水后炒干法,将300 g黄芪与盐水(6 g盐)拌匀后用文火微炒。黄芪盐炙能引药下行入肾经,增强滋阴降火,利水消肿[11]。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两大类,清炒法又含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黄芪要求文火,将黄芪炒至表面黄色为度。《圣济总录》记载:“取芦头,锉,炒。”《校注妇人良方》记载:“微炙炒。”清炒黄芪方法为: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取出放凉。黄芪清炒可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米炒法为加辅料炒法之一。米作为炮制辅料具有悠久历史。米炒黄芪的制备方法如下:取米置锅内炒黄,倒入净黄芪片拌炒至棕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黄芪片每100 kg,用米20 kg。黄芪米炒有助于提升健脾之功,同时可开胃止泻,矫正黄芪固有的豆腥味[12]。
3.1 黄酮类成分 黄酮类成分是黄芪中最主要的药效成分,主要由异黄酮和异黄酮苷成分组成,两者的药理作用相同[13]。黄酮类成分包括芒柄花苷及其苷元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及其苷元毛蕊异黄酮等,具有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心肌缺血、降血糖血脂等作用[14]。研究表明,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具有不同影响。
宋肖炜等[15]为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利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芪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实验测得黄芪不同炮制品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060~21.20,0.3600~7.200,2.120~42.40,1.360~27.20 mg·L-1,RSD均小于3%。结果表明,蜜炙后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减少;酒炙后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增加;而盐炙、米制对其黄酮类成分含量则无显著影响。
余文强[16]利用HPLC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对5种黄芪炮制品(蜜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米黄芪、清炒黄芪)中4种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影响较大。结果显示:黄芪酒炙后毛蕊异黄酮含量最高,蜜炙后最低;黄芪酒炙后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含量最高,清炒后最低;黄芪生品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最高,清炒后最低。相比其他炮制方法,酒炙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黄芪中黄酮类成分。
田圣志等[17]利用HPLC法对蜜炙前后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生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分别为0.2479 mg/g和0.1252 mg/g,RSD分别为1.48%和1.36%;蜜炙黄芪中二者含量分别为0.2256 mg/g和0.1082 mg/g,RSD分别为2.21%和2.01%。结果表明,经蜜炙后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较生品低,作者认为二者含量变化的原因除与其受热不稳定有关外,还与炮制过程中加入炼蜜导致黄芪有效重量降低有关。
芮雯等[18]对黄芪蜜炙后黄酮类成分变化进行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 /Q-TOF-MS)对黄芪及其蜜炙品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蜜炙前后成分变化。实验结果发现:黄芪经蜜炙后,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和汉黄芪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3, 9-二-O-甲基尼森香豌豆紫檀酚含量则呈上升趋势。
3.2 多糖类成分 黄芪中的多糖类成分是黄芪中重要活性成分,其结构较复杂,但综合看来主要由葡聚糖和杂多糖组成,其中葡聚糖包括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类,即α-(1→4)(1→6)葡聚糖和α-(1→4)葡聚糖[19]。杂多糖多为水溶性杂多糖,主要包括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半乳糖,其中糖醛酸含量较少,主要由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组成[20]。黄芪多糖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抗应激等作用[21]。近些年研究发现,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糖类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经炮制后黄芪中水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降低,多糖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田源红等[22]为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多糖成分含量的影响,先分别制备生黄芪和各炮制品的还原性糖提取液及水溶性糖提取液,然后运用硫酸-苯酚法测定生黄芪和炮制品中还原性糖、水溶性糖和多糖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黄芪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黄芪>酒黄芪>米黄芪>盐黄芪>炒黄芪>盐麸黄芪,生品中含量最高,炮制品降低1%~30%;还原性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黄芪>米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炒黄芪>盐麸黄芪,生品中含量最高,炮制品降低10%~42%;根据单糖和多糖溶解度的差异,估算出黄芪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粗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酒黄芪>盐黄芪>炒黄芪>米黄芪>盐麸黄芪>生黄芪。由排序可见,黄芪炮制后多糖含量较生品高,其原因一方面是多糖对热稳定性较好,另一方面可能与炮制后黄芪甲苷及氨基酸含量降低有关。
李利明[23]在探究4种不同的黄芪炮制方法对黄芪中糖类成分影响的实验中,将同一产地和批次的黄芪经不同炮制方法转变为酒黄芪、米黄芪、清炒黄芪及盐黄芪,运用HPLC测得4种黄芪炮制品及其生品中水溶性糖、还原性糖及多糖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知,水溶性糖在黄芪及其炮制品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黄芪>米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炒黄芪;还原性糖:生黄芪>米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炒黄芪;多糖:酒黄芪>盐黄芪>炒黄芪>米黄芪>生黄芪,以酒黄芪中含量最高。
3.3 皂苷类成分 黄芪甲苷属皂苷类成分,是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文献报道,黄芪中已分离出数十种黄芪甲苷类成分(乙酰黄芪甲苷,异黄芪甲苷I、II,黄芪甲苷I-VIII、大豆皂苷,黄芪甲苷甲、乙等),其中黄芪甲苷IV的生理活性最强[24]。目前,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已成为评价黄芪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黄芪中其他皂苷也具有一定生理活性,通过加酸加碱等方法能将某些环黄芪醇类皂苷转化为黄芪甲苷IV,进而提高黄芪甲苷的含量[25]。黄芪甲苷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炎、降血糖、扩张血管、改善心肺功能等作用[26-27],其不仅具有黄芪多糖的作用,药效强度更是常规黄芪多糖的2倍以上。由于含量少,药效好,黄芪甲苷有“超级黄芪多糖”之称。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李尚志等[28]利用HPLC法探究黄芪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特征图谱的变化,并运用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法考察黄芪及其炮制品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芪清炒后其黄芪甲苷的平均含量降低,蜜炙后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t检验结果表明,生黄芪及炒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生黄芪与蜜黄芪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高温对黄芪甲苷具有破坏作用,蜜炙前后黄芪甲苷含量之所以未见明显变化,可能是由于炼蜜对黄芪甲苷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推测可与采用HPLC法得到的分析结果相互印证。
刘德旺等[29]在研究道地蒙古黄芪、生饮片及其炮制品的质量差异性时,利用HPLC-ELSD法对黄芪炮制前后黄芪甲苷及其他药效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显示,黄芪炮制前后黄芪甲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原药材>生饮片>酒黄芪>盐黄芪>蜜黄芪>清炒黄芪。黄芪炮制品中黄芪甲苷含量下降最多,可能是由于高温对黄芪甲苷结构造成破坏。蜜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下降相对最少,且总皂苷量略微升高,可能因炼蜜闷润,在炒制过程中对黄芪甲苷等成分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
3.4 氨基酸类成分 黄芪中氨基酸类成分主要由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等16种氨基酸构成,是黄芪药材及饮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30]。
陈燕燕等[31]为考察生黄芪与炮制品之间的化学成分变化,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黄芪及其4种炮制品中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和聚类分析。1H-NMR谱共鉴定出21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8个氨基酸类成分,PLS-DA分析显示黄芪及其炮制品中苏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葡萄糖、蔗糖和毛蕊异黄酮等8种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蜜黄芪、酒黄芪和盐黄芪中化学成分变化明显,而生黄芪和米炒黄芪在化学成分上差异不大。黄芪蜜炙过程中的炼蜜由于黏度较大,减缓了有效成分溶出,致使蜜黄芪中丙氨酸、组氨酸和葡萄糖的含量较生黄芪高;黄酒中乙醇可能具有助溶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增加,所以酒黄芪中8种差异性成分含量较生黄芪有所升高;盐黄芪中丙氨酸和毛蕊异黄酮变化较为明显。
黄芪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后,其药效成分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其药效。所以,厘清黄芪中药效成分的转化规律对于黄芪的规范炮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有关黄芪炮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和黄芪甲苷含量变化的报道较多,但缺少不同炮制方法所导致的物质基础变化,缺少系统比较;不同文献报道之间有互相矛盾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样品数量较少,测定结果误差较大,结果缺少统计意义,或者是由于未对炮制前后药材质量进行折合,导致不同研究所得结果之间缺少可比性;另外,传统分析方法虽然精密度、准确度高,但是分析时间长,所需成本较高,有必要将快速分析技术引入黄芪的炮制过程,通过实时、在线、快速的分析方法,实现黄芪炮制过程的可视化,有助于对炮制过程的终点进行更为准确地判断,提高黄芪炮制工艺的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