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概况

2019-01-08 11:06:25林桂煌1俐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2期
关键词:压电效应罐法骨骼肌

林桂煌1 李 俐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拔罐法又称“火罐气”,古时又名“角法”,其具有使用简便、安全有效、易于推广、见效快、经济实用等特点,不仅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美容和保健等方面。拔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包括单罐法、双罐法、留罐法、闪罐法、留针拔罐法、药罐法等[1]。祖国医学认为,拔罐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疏风驱寒等作用[2]。现代医家对于拔罐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罐斑及其周围变化、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3]。而骨骼肌占人体总重量的50%,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每一块骨骼肌都有可能发生疼痛和功能障碍,且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功能发生异常的风险逐渐增加[4]。有相关调查显示[5],肌筋膜触发点导致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约占骨骼肌疼痛患者的30%左右,这些疼痛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额外的医疗负担。拔罐疗法作为主要或者辅助疗法常常运用于疼痛病症的治疗中,其效果也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骨骼肌疼痛患者的治疗,传统的拔罐位置大多集中在局部压痛点上,却忽略拔罐对于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作用。

传统医学中虽无有关肌筋膜触发点这个名称的记载,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症状及特点,其可属于“痹症”范围。传统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受风、寒、湿之邪,内在素体虚弱,加之久劳,或者外伤、情志失调、体位不当等因素刺激时,可导致局部的筋肉挛缩而形成“筋节”,从而诱发疼痛,在临床上医者可通过触诊扪及条索、结节等病理性产物[6]。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学方面多采用针刺、中药外敷、口服中药等方法[7],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副作用小,疗效稳定,广受人民的喜爱。西医学方面对于拔罐疗法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现将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拔罐疗法可改善肌筋膜触发点区域的血液循环状态

目前关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能量危机学说”,这个理论是由Simons 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8-9],在病理状态下,异常的骨骼肌运动终板处可大量释放乙酰胆碱,引起持续性的肌节短缩和骨骼肌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异常短缩的肌节大量消耗局部的能量,并且可压迫内部的血管,进一步减少了短缩肌节处的能量供应,而局部的缺血缺氧状态又加剧了神经血管物质的释放,导致传入神经致敏而引起局部疼痛加重,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正反馈的恶性循环。拔罐时所产生的负压使静脉扩张尤为明显,使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组织胺等聚集,这些物质能够使微血管舒张,全部毛细血管床开放,微循环血流增加,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活动[10]。所以拔罐所产生的负压作用能够打破这种“能量危机”循环的模式,改善肌筋膜触发点处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加速致痛物质的代谢清除,这可能是拔罐对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有效的一个重要机制。

2 拔罐可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在治疗肌筋膜触发点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节点,即如何消除异常持续性的肌节短缩和骨骼肌收缩状态。目前针对肌筋膜触发点的主要非侵入治疗方法都集中在如何降低肌肉张力,从而起到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灭活”作用。例如精准的肌肉牵拉、按摩、肌肉能量技术等方法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11]。Otten运用青蛙腓肠肌模型研究证实[12],在静态低水平肌肉收缩状态下,毛细血管在接近肌肉收缩位置的压力明显升高。即肌肉在低强度收缩时,靠近肌肉收缩处的肌内压力水平可迅速上升,这可导致毛细血管的内压增加,局部循环水平降低和缺血缺氧,加剧各种致痛因子的释放。有研究证实[13],拔罐疗法可降低肌肉的紧张状态,增加肌肉内部的血流灌流量。另有研究表明[14-16],利用拔罐疗法的负压作用和温热作用,可增加血液灌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肌肉温度迅速升高,从而恢复肌肉弹性功能;张莉等[17]人的研究也证实,拔罐可使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幅度明显大于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升高幅度,说明拔罐时局部血氧消耗相对较低,局部血液供给情况较好,即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的状态,其作用有益于局部的代谢循环。

3 拔罐疗法可提高肌肉的机械痛阈

当前对于拔罐疗法能够提高肌肉的机械痛阈这一理论,暂时缺少相关的临床研究。肌筋膜触发点的出现是由于肌肉组织中某个部位长期受到阈下刺激而产生类似脊髓节段中的“易化”现象,也就是说肌筋膜触发点处的痛阈值低于正常水平,处于易激惹状态[18-19]。韦飞等[20]将16匹正常成年马随机等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例,试验组进行拔罐疗法,对照组不做处理。试验前及试验后第2天使用测痛仪分别测量所有试验对象背部两侧固定点位的机械痛阈。其结果显示:试验组所有测量点位测量值在试验前后差异极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拔罐疗法可以显著提高马匹背部肌肉的机械痛阈。

4 拔罐疗法的压电和反压电效应

张昭光等[21]的研究发现:人体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为胆甾相液晶体。卢六沙等也认为[22-23],经络就是在生命期间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处于胆甾相的状态。他的观点是:在生命期间,细胞所处的生理环境是液晶。因为,液晶也许是唯一仅用很小的、多种物理方式的刺激即可引起它相应的物理状态改变的物质。而液晶态存在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即是指液晶体在受到压力作用时,可在受力面上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却不相同的电荷。反之,如果在晶体上加以电压,晶体就会产生超声波,这种现象称为反压电效应。Lipinski[24]以压电效应的观点来解释针刺过程:在针刺过程中,针刺结缔组织时可产生压电效应而形成电子,这些电子沿着蛋白质、黏多糖构成的通道传导。当刺激传送到病变组织时,由于反压电效应,电流又转变成所需的化学能或者机械能,用以恢复细胞水平的生理作用。拔罐的作用部位均位于结缔组织,同时也能够对肌筋膜进行有效的牵拉,这与浮针的作用部位相同。符仲华[25]认为浮针疗法快速起效的作用机制可概括为:浮针的作用部位是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处于胆甾相状态,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浮针左右摆动时能够有效地牵拉疏松结缔组织,使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并可由于压电作用,释放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部位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从而迅速缓解患处的肌肉,解除病痛。拔罐可通过对结缔组织的有效牵拉,使结缔组织将压力信号通过压电与反压电作用转换为化学信号,从而起到快速缓解患者症状的作用。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论述,拔罐疗法可改善肌肉内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肌筋膜触发点内部的缺血缺氧状态,同时还可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提高肌肉的机械痛阈。另外拔罐不仅能够有效地牵拉肌筋膜,降低局部肌肉的张力,并且还能够通过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5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患者拔罐的位置相对集中在穴位和压痛点上,如果在治疗疼痛病症的时候,医者能够将治疗目标对准肌筋膜触发点,则治疗更加有指向性,疗效也可大幅度提升。同时临床研究方面应该重视拔罐对于肌筋膜及其触发点、肌肉的治疗作用,这是当前研究拔罐起效机制容易忽视的地方。另外在临床上,许多医生还将拔罐疗法运用到脏腑疾病的治疗中,虽然他们大多选取的是穴位而非痛点,但是部分穴位恰恰位于肌筋膜触发点上。有文献报道[26],在靠近血管和内脏器官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会影响相邻器官和血管的正常功能,出现相应症状,特别是位于腹部、胸部、骨盆底部肌肉上的疼痛触发点。所以在探讨拔罐治疗内脏疾病方面,肌筋膜触发点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并进行相关的研究,这有待同仁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压电效应罐法骨骼肌
开阖枢罐法理论及其基本应用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8-羟鸟嘌呤可促进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
振荡浮子式压电波浪换能节能装置
压电效应的压力发电装置及衍生产品在市场上的应用
基于压电效应的传感器自供电徐诗友
物联网技术(2015年7期)2015-07-21 09:32:48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基于压电效应的三分量动态天平的研制
河南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