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伸、点压手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30例临床观察

2019-02-11 04:38:28张祥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2期
关键词:颈源头痛颈椎

赵 文 张祥杰 刘 彬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贵州 贵阳 550002

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概念是由Sjaastad等[1]于1983年提出,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多集中于中年人群,女性居多。有资料显示其患病率占头痛人群的70%~91%[2]。目前,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针灸、推拿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和临床研究。笔者采用拔伸、点压手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推拿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1~62岁,平均(35±3.74)岁;病程1个月至5.3年,平均(3.25±2.09)年。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3岁,平均(34.63±3.39)岁;病程1个月至5年,平均(3.16±1.7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8年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制定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3]。症状和体征:① a、当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b、当颈部活动和(或)头部保持于异常体位时头痛症状加重;② 颈部活动范围受限;③ 肩、颈及上肢出现非根性疼痛或偶有上肢根性痛。同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可明确诊断:诊断性麻醉阻滞;颈源性头痛诊断符合①项即可确诊,或同时符合②、③项也可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 年龄、性别不限;③ 没有接受针灸治疗或口服止痛药治疗,在纳入研究组前2周;④ 自愿参与研究;⑤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② 颈椎骨折、颅脑疾病、骨肿瘤、内分泌、血液、心血管疾病患者;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 精神类疾病患者;⑤ 其他因素导致头痛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拔伸、点压手法进行治疗。

1.5.1 对照组 取双侧风池、完骨及C2、C4棘突下旁开2寸阿是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医生刺手、押手消毒,患者穴位皮肤消毒,选用0.30 mm×50~6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风池穴针尖向口鼻方向斜刺进针20~40 mm,完骨穴针尖向对侧嘴角方向斜刺进针20~40 mm,针刺C2、C4棘突下左右旁开2寸阿是穴针尖方向应偏向督脉斜刺30°进针20~40 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 min后出针。两组每周接受5次治疗,每天1次,每次间隔2 d,下周继续接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总共2个疗程。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拔伸、点压手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取穴、操作与对照组相同。患者取俯卧位,头部游离于床外,肩胸部垫小枕,使患者颈椎维持前屈体位,助手坐于患者头部床头前方,左手固定患者下颌部,右手固定患者头枕部,双手同时沿人体纵轴方向缓慢徐徐用力,呈牵引之势,力量以患者身体微动为度并持续保持该力度直到医者施术完毕;医者立于床旁,用双手拇指指腹为力点对上述针刺穴位进行依次按压,以C4左右旁开2寸阿是穴为起点,完骨穴为施术结束点;以上穴位均为双侧同时施术,每穴施术时间为3~5 min;手法施压要求慢进快退,力量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直达筋骨;医者指腹加力需缓慢,意达入木三分,待力达所需部位后,留置2~4 min后快速抬起术指。施术过程中,患者可由局部的压痛迅速过度到头颈部出现轻快感觉或疏通感觉。术毕平卧休息3~5 min。疗程同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无痛: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9分;极度疼痛: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随访2~12个月,统计两组的复发率。

1.7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治愈:头痛以及颈肩部症状基本消失,颈椎功能活动度恢复正常;好转:头痛以及颈肩部症状减轻,颈椎功能活动度改善;无效:头痛以及颈肩部症状无改善,颈椎功能活动度无改善。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VAS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2~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13.5%,低于对照组的34.6%(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颈枕部单一或多种组织结构的异常。由于脊椎组织的紧密性及其神经分布的丰富和重叠,难以区分明确的致痛组织[5]。上颈段、中颈段甚至下颈段或肩部的病变均可引起颈源性头痛[6]。因此,无论是机械刺激、炎性刺激或颈部肌肉的痉挛等因素,对颈神经或交感神经构成造成影响时,都有可能引发头痛症状。据国内李石良等[7]研究显示,颈源性头痛在所有头痛患者所占比例高达89.1%。目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药物、神经阻滞和注射、针刀及经皮射频疗法以及传统中医针刺、手法等治疗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资料显示[8]:针灸疗法的有效率达84.3%;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有效率达96.77%,说明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可使临床疗效产生叠加效应,能尽快缓解或解除患者病痛[9]。

解剖研究证明,C1~C2后支和C3神经通过枕骨大孔穿入颅腔前的成角处时,容易受到肌肉刺激及椎体突起的损伤[10]。C1~C3神经后根传入纤维与在C1~C2后角汇合的迷走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传入纤维末梢支相连,因此,颈神经根卡压患者可出现眼胀、头痛和耳鸣的症状[11]。颈椎小关节的增生、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均可使相邻椎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影响,一方面可使相应部位的血管、神经受到不同的牵拉、挤压,形成炎症刺激,另一方面使局部供血造成损害、血管痉挛、管腔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头痛的产生。

中医认为,机体感受外邪、动作失度、跌扑损伤等均可导致头、颈、肩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头痛症状。项针针刺能调节颈项部肌腱、韧带、枕骨筋膜等软骨组织的张力,放松张力、痉挛、粘连软组织,促进病损局部炎症的吸收,使局部相关神经纤维的刺激得到缓解或消除,达到治疗目的[9]。牵引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 通过牵引可以使嵌顿的小关节滑膜被牵开;② 使椎间盘组织内压得到减缓,并有利于突出部位的回纳;③ 在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的同时,椎间隙和椎间孔缓慢增大;④ 缓解颈椎肌肉痉挛等[9]。手法治疗可提高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流,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受损组织周围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的无菌炎症吸收,释放粘连组织,消除颈部的肌肉痉挛,达到“以松止痛”“通则不通”的目的。

有资料表明,阿是穴留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采用手法与针灸的联合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6.67%,远高于对照组;随访2~12个月,两组复发率显示,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为所选阿是穴的针灸与手法刺激能够有效调理痛源区域和传导痛觉的神经组织,对伤害性神经刺激具有抑制作用,对保护性的神经刺激具有加强作用,对异常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病情复发率,效果显著[13]。

综上所述,拔伸、点压手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明显减轻患者头痛症状,能有效降低复发率,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颈源头痛颈椎
颈椎不能承受之重
大自然探索(2024年1期)2024-02-29 09:11:26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00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34
头痛应该灸哪里?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28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头痛与口疾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0
远离头痛的困扰
红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38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