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新认识和新发展

2019-01-08 07:40张梦雪全咏华周德生
中医药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玄府中风病出血性

张梦雪,全咏华,周德生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7)

脑出血属于出血中风病范畴,多因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其中,脑出血发病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1],其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及病死率均高于脑梗塞。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增加、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出血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理现象的综合反应。局部或全颅脑水肿的形成可使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增高又可加重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时出现脑疝,可危及生命。

早期正确的控制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可以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疾病的预后。临床上,西医治疗脑水肿的原则是解除病因及综合性治疗,常通过手术治疗来减轻脑组织的刺激和压迫症状,辅以脱水治疗等以降低颅内高压症状。但手术的风险较大,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近些年来,中医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加强,同时中医治疗脑水肿,有其独特的优势。故本文通过介绍近些年来中医学家们对脑出血后脑水肿中医病机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及其临床治疗经验,旨在为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新认识和新发展

脑出血属于中医的“出血性中风”范畴,脑水肿是脑出血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理现象的综合反应。脑出血后继发的脑水肿,影响着疾病的进展与预后。在中医文献里没有“脑水肿”相关病名记载,但对离经之瘀血的病机变化有概括性阐述。如《素问·调经论》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明代王肯堂明确指出:“瘀则成水”,从病机上阐明了中风后脑水肿的发生过程。出血性中风后,离经之血瘀于脑府,瘀则生水,瘀则生热,瘀热灼津成痰,痰水互积于脑府,发为脑水肿。《血证论·瘀血》亦说:“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血病不离水,水病不离血”。血溢脉外,瘀于脑府,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脑,因瘀致水,化为水浊;瘀久化热,瘀热灼津而成痰,瘀、水、痰积于脑府,同样可以解释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机。故本文以此理论研究为基础,阐述近年来中医学家们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病机的认识,及其临床治疗经验。

1.1 张学文——血溢脑中、颅脑水瘀

国医大师张学文[2]认为出血性中风脑水肿病机关键主要是血溢脑中、颅脑水瘀。本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中老年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出现气阴不足、肝肾阴虚,日久易致阳亢化火;加之老年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积燥生火,或痰湿内生,蕴久化热;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则化火;火热煎熬血脉,炼津为痰,导致瘀、火、痰互结,上扰于脑,损伤脑络,迫血妄行,血液不循常道,则溢于脉外,发为出血性中风。血留于脑中则为瘀血,所谓“离经之血必为瘀”。又水血相关,血溢脉外则化水,血溢脑中则影响脑部津液代谢,导致津液停滞脑部,形成颅脑水瘀证,闭阻脑窍,元神被蒙,出现神志改变,以突然昏仆、呕吐痰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言语不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治疗当以化瘀利水、醒脑通窍为法。张教授依据其临床经验,在通窍活血汤基础上化裁出脑窍通方(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益母草、川牛膝、茯苓、白茅根、石菖蒲),临床用量随证加减。诸药合用,以祛除瘀血水浊之邪,恢复脑神之功能,使脑窍得通,脑神得用。

1.2 王永炎——水淫脑之玄府、浊毒损脑

王永炎与常富业[3-4]认为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病机是水淫脑之玄府、浊毒损脑。脑出血后,血液溢于脉外,瘀阻于颅内,导致脑之玄府功能失司,玄府通利过度,导致津液运行失常,血中津液外渗,集聚于脑,酿生水浊,继发毒邪,形成水淫玄府,生成脑水肿。一方面,水浊瘀滞于脑,直接压迫脑络,损伤脑髓,使脑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脑之玄府通利过度,蕴生水浊毒邪,同样损伤脑髓,导致病情加重。由此可知,出血性中风病后脑水肿的发生:始于血肿,次之气肿,由生水肿。脑水肿形成后,浸淫于脑内,压迫脑络,损伤脑髓,使玄府功能失常,同时发生泛痰、淀浊、酿毒等一系列变化,进一步损伤脑。玄府是病变的基本部位,玄府功能失常,水瘀、痰浊、毒滞的生成是病机的关键。因此,王永炎教授与常富业教授在治疗该疾病时,均以脑之玄府理论为基础,抓住水浊和毒滞这两大病理因素,治疗上以开通玄府、利水解毒为大法。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利开灵方(泽泻、桂枝、石菖蒲、半边莲),多次实验于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同时随症加减,均获得满意的疗效。诸药合用,以恢复脑之玄府正常功能。

1.3 周德生——冲气上逆,热瘀痰水浊毒闭阻脑窍

周德生[5]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是冲气上逆,热瘀痰水浊毒闭阻脑窍。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年高,体内阴液亏虚,肾阴不足,易致肝阳上亢,当情志相激、烦劳过度、气候骤变时,因素体偏颇阴虚阳亢,容易出现冲气失和,诱发本病。冲气失和,导致冲气上逆,继发一系列变化:阴虚阳亢,阳化动风,气血上逆,损伤脑络,脑络破损,血溢脉外,形成血肿,瘀血阻于脑窍,津液运行失常,“血不利则为水”,而发为脑水肿。脑水肿形成后,进一步化痰,酿生水浊,痰浊、热瘀相互作用形成毒邪,闭阻脑窍,蒙蔽清窍,发生神智障碍[6]。冲气上逆、阳化动风为本病的关键,继发痰饮、浊毒、瘀血等病理因素为后期病情加重的原因。周德生教授认为热瘀痰水浊毒闭阻脑窍属于“水饮痰湿”的范畴,在治疗上注重标本兼治,“血不利则为水”,故其在治疗上强调活血化瘀为关键,兼顾镇冲、降冲、平冲。临床上常联合使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水蛭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和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女贞子、旱莲草、龙骨、牡蛎、磁石等敛冲调冲固冲的药物,临床随症加减,多次治疗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患者,均疗效显著。

1.4 王俊锋——瘀水互结,交阻于脑

王俊锋[7]认为中风后脑水肿急性期的病机是瘀水互结,交阻于脑。出血性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风内动,瘀血阻络,病理因素为虚、火、痰、风等。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时,血液溢于脉外,导致体内津液运行失常,出现水饮和痰浊,水饮和痰浊都属于水湿的范畴。若血液持续发生瘀积和堵塞,则水饮阻滞现象愈加严重,如此下去,导致脑部血液瘀积,继发水饮痰浊,出现瘀水互结、交阻于脑。瘀血和水饮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则患者的症状逐渐加重。临床上为了减轻患者的症状,防止恶性循环,在治疗上必须对瘀血和水饮及时进行处理,以促进气血的通畅。因此,王俊锋教授认为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利水通络法,临床上常联合使用川芎、益母草、猪苓、水蛭、冰片等中药以活血利水,化瘀通络。同时因中风病急性期的患者,容易出现便秘症状,故治疗时常辅以大黄、枳实等通腑降浊药物。

1.5 田兴杰——离经之血瘀阻脑腑,郁而化热,继生水饮痰湿

田兴杰[8]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病机为离经之血瘀阻脑腑,郁而化热,继生水饮痰湿。中医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为风、火、痰、瘀。脑出血后,血液溢于脉外,形成瘀血,“离经之血便是瘀”。离经之血瘀于脑腑,导致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水津停滞,进而内生痰饮水湿,发为脑水肿。其中,血溢脉外是脑出血的发病关键,瘀阻脑络是脑出血的病理基础,血蓄于脑是脑出血的病理中心。由于血蓄于脑,一方面脑内津液运行失常,发为脑水肿;另一方面,血液蓄于颅内,郁而化热,化火生痰;导致脑神失调,百证丛生,经络、脏腑功能失司,元神败脱。由上而知,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机以瘀为主,兼有风、火、湿、痰。故田兴杰教授在治疗上以祛瘀为主,辅以醒神开窍、熄风降火、通腑泄热等,临床常用自拟方:出血中风汤(生龙骨、生牡蛎、生牛膝、生龟板、生赭石、生赤芍、胆南星、石菖蒲、生石膏、桔梗、三七、丹参、生大黄),同时配合鼻饲安宫牛黄丸,运用于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疗效尚可。

1.6 幺新英——中风病脑水肿属于中医水气病范畴,其病位在血分

幺新英[9]认为中风病后脑水肿属中医的水气病范畴,病位在血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水气病的病位有水分与血分的不同。以经水为例,先有水肿病,然后出现经水闭止者,病在水分;先有瘀血阻滞,导致经水不通,继而出现水肿者,病在血分。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先有出血,继而出现水肿:脑出血后,血液溢于脉外,形成瘀血,瘀血阻滞,水液代谢障碍,形成脑水肿。故幺新英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属于中医的水气病之血分范畴,“血不利则为水”,故治疗应以活血利水为大法,同时依据脑水肿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联合西医西药治疗,在选方用药上有一定的区别。具体如下:对于中风病轻症,脑水肿现象不明显时,常单独使用中药治疗,主方常选仲景之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亦可选用后世之逍遥散;对于中风病重症,脑水肿现象严重时,必须联合使用中药和西医的脱水治疗,但是脱水疗法易导致阴液亏耗,故活血应以养血活血为主,常选用四物汤化裁;利水以养阴利水为宜,常选用猪苓汤化裁。因此,幺新英在治疗中风病重症时,常选用猪苓四物汤化裁,使活血而不耗血,利水而不伤阴,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医结合疗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脑水肿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1.7 朱景哲——肝风内动,亢而无制,络破血溢,形成痰、瘀等浊毒,损于清窍元神

朱景哲[10-11]认为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病机关键是肝风内动,亢而无制,络破血溢,形成痰、瘀等浊毒,损于清窍元神。明代医家王肯堂提出:“瘀则成水,瘀则液外渗,则成水也。”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亦说:“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血病不离水,水病不离血。”脑出血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亢而无制,络破血溢。离经之血便为瘀,瘀血阻滞于脉道,导致气血运行失畅,气机不利,不能正常输布津液,以致津液外渗于脉道而生痰化水,痰瘀水互结,酿生浊毒,继而损伤清窍元神。出血性中风患者的颅脑CT[11]可见脑内血肿灶周边低密度水肿带,可作为浊水留滞于脑腑的辨证依据。同时,大量临床研究显示[12],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配合逐瘀利水方治疗急性脑出血术后脑水肿,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朱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认为治疗上应以息风化痰降浊为主,创新性的提出了颅脑消肿汤(白芍、地龙、水蛭、石菖蒲、黄芪、泽泻、牛膝、大黄),同时联合西药治疗脑出血术后脑水肿,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8 白雪——玄府失司、开阖失常

白雪[13-14]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玄府失司、开阖失常,中风后脑水肿的形成与血脑屏障有关。根据中医的玄府理论,现代医学中的血脑屏障与中医脑部的玄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3],西医学中的血脑屏障即中医的“玄府”。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当发生中风时,脑中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功能失常,导致血液溢于脉外,继而脑之玄府失司,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瘀滞于脑,出现玄府郁闭,而致神机不遂。其中气机逆乱是中风病的始动因素,玄府失司、开阖失常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玄府郁闭、水瘀内停是导致后期出现脑水肿的重要病机。中医理论认为,“玄府以通为顺,以闭为逆”。故白雪教授临床治疗中风病患者,善以风药开通玄府,使玄府功能恢复正常,进而改善血脑屏障功能,减轻脑水肿。其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加减祛风通窍方(地龙、全蝎、水蛭、麝香、石菖蒲、麻黄、茯苓),应用于临床,可减轻脑水肿,减轻患者的脑部压迫症状,改善疾病的预后。

2 评价与展望

综上可知,对于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病机,各个医家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2.1 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致病之本,风、瘀、水、痰、火为发病之标

国医大师张学文、王俊峰和幺新英均认为,中老年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气阴不足,肝肾阴虚,容易阳亢风动,进而发生脑出血,继发脑水肿。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与水瘀互结有关。出血性中风后,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瘀血阻滞于体内,导致津液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常,瘀水交结,发为脑水肿,加重病情的变化。在治疗上,均以化瘀利水为要。不同之处在于,张学文更加注重颅脑水瘀,其认为脑出血后,瘀血阻滞于脑窍,脑部津液代谢,导致津液停滞脑部,形成颅脑水瘀证,闭阻脑窍,元神被蒙,因此,治疗上,辅以醒脑通窍。王俊峰认为,出血性中风后,血液瘀阻于体内,导致体内的津液运行失常,水饮津液阻滞于体内,进一步加重脑部瘀积症状,循环往复,出现恶性循环,导致疾病加重,故其在治疗上,强调利水,兼以通络。幺新英则提出了,中风病后脑水肿属中医的水气病范畴,病位在血分。血不利则为水,离经之血即为瘀血。中风后,血液不循常道,瘀阻于脉外,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最终形成脑水肿。故治疗上,强调活血利水。周德生认为,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属于水饮痰湿的范畴,基本病机是以血瘀为本,水饮邪实为标。出血性中风后,脑络破损,血溢脉外,瘀阻脑窍,形成血肿,瘀血内阻,导致气机不畅,“血不利则为水”,故而发为脑水肿。其在治疗上强调活血化瘀为关键,瘀去则痰水自消。田兴杰也提出了血蓄于脑的观点。不过,其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是由于血溢脉外,蓄于脑中,导致气滞水停,同时,血蓄于脑,郁而化热,化火生痰,最终导致内生痰饮水湿,而发为脑水肿。

2.2 脑出血后脑水肿与玄府气化障碍相关

常富业和白雪均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与脑之玄府相关。不同点在于,常富业在脑出血导致瘀血阻滞脑窍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淫玄府和浊毒的概念。其认为玄府的功能是以流通气液为主。所谓流通气液,就是玄府支持或维系气机和津液运行的功能。脑出血后,血液瘀于脉外,导致津液运行失常,使玄府功能发生病变,出现通利过度,导致津停为水,水液充斥玄府,瘀滞玄府,形成水淫玄府。水淫玄府有轻重微甚之异。轻者水淫局部玄府,形成隐性水肿证;重者水淫全身玄府,形成显性水肿证[4]。其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属于隐性水肿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脑之玄府通利过度,水浊集聚,继而发为脑水肿,出现流通障碍,蕴生浊毒,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其中,水瘀和毒滞是病机的关键。故常富业在治疗上,常以“开通玄府、利水解毒”为大法。同样,白雪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机与脑之玄府相关,其根据中医玄府理论,认为现代医学的血脑屏障与中医脑部的玄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3],西医学的血脑屏障与中医脑部的玄府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均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其从“玄府-血脑屏障”的角度对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进行中医病机分析。白雪认为,中风病的始动因素是气机逆乱,进而导致玄府失司,开阖失常,通利过度,气血津液瘀滞于脑,水瘀内停,发为脑水肿,导致病情加重,故其治疗上注重以风药开通玄府。

朱景哲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病机的认识上,也提出了“浊毒”的概念,其认为出血性中风后,血液溢于脉外,形成痰、瘀等浊毒,痰毒、浊毒交结,瘀阻于脑窍,气机运行不畅,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津液渗于脉外而生痰化水,痰饮水湿聚于颅内,发为脑水肿。其在治疗上,注重除顽痰、祛瘀血,通畅脉道,常使用泽泻、茯苓等药,祛除水湿毒邪,使气血通畅,病情缓解。周德生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病机的认识上,提出了“毒邪”的概念,其认为出血性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冲气上逆,阳化风动,气血上逆,冲荡激越,损伤脑络,蒙蔽清窍。出血性中风后,颅内脑络破损,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形成瘀血,阻于脑窍,形成血肿,瘀血内阻,气机不畅,血不利则为水,导致水液渗出于脉外成痰、水浊等病理产物,热瘀痰水浊相互作用形成毒邪闭阻脑窍发生神智障碍。在治疗上,其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同时应兼顾泻火解毒利水、化痰通腑祛瘀。

2.3 瘀血导致津液停聚,因瘀致水,化为水浊,瘀血贯穿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程始终

由上述可知,各个医家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脑出血后继发的脑水肿属病理性产物,水液停聚于脑,酿生水浊毒邪,其形成与瘀血有关,瘀血贯穿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程始终。叶天士在《临证医案·中风》中认为,本病由“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所致。《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由上可知,古人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化风动,导致气血上逆,冲荡激越,损伤脑络,蒙蔽清窍;脑络破损后,血液溢于脉外,阻滞于脑窍,导致津液运行失常,停聚于脑内,因瘀致水,化为水浊;瘀久化热,瘀热灼津而成痰;瘀水痰积于脑府,津液代谢失常,瘀水互结,或结于脑部,形成颅脑水瘀;或结于体内,进一步加重脑部瘀积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或瘀阻脑窍,脑之玄府失去正常功能,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浊、痰毒、浊毒;甚至瘀痰水浊相互作用形成毒邪闭阻脑窍发生神智障碍,加重病情进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脑水肿是在脑血肿的基础上产生的。

《血证论·瘀血》明确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因此,治疗该疾病时,应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兼以利水通络。中医的活血化瘀药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血、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15]。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以化瘀利水、醒脑通窍为法,在通窍活血汤基础上化裁出脑窍通方(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益母草、川牛膝、茯苓、白茅根、石菖蒲):方中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益母草、川芎均有活血化瘀,消散瘀血之效,石菖蒲芳香开窍醒神,茯苓利水渗湿,川牛膝滋益肝肾、引血、引水、引热下行,白茅根清热止血利水护肾,全方合用,共奏化瘀止血、利水降低颅压之效。周德生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其关键,临床上多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三七、大黄、水蛭等,均能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王俊锋的治疗原则是利水通络法,治疗上常联合使用猪苓、水蛭、冰片、川芎、益母草、大黄等中药,方中川芎活血行血,为血中气药,能祛除瘀血,同时还使气血的运行更加顺畅,大黄活血利水,猪苓利水渗泄,川芎、大黄、猪苓三药合用,共奏利水解毒、行血逐瘀、化痰通络之效。朱景哲临床上拟定颅脑消肿汤(白芍、地龙、水蛭、石菖蒲、黄芪、泽泻、牛膝、大黄),同时联合西药治疗脑出血术后脑水肿。方中白芍、牛膝敛阴柔肝、引血下行,地龙、水蛭破血逐瘀以除络中之瘀血,胆南星搜涤络中顽痰,大黄通腑泄热,石菖蒲化痰利九窍。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柔肝阴、通利脉道祛痰瘀之效。田兴杰也提出了血蓄于脑的观点,其在治疗上强调祛瘀,自拟出血中风汤(生龙骨、生牡蛎、生牛膝、生龟板、生赭石、生赤芍、胆南星、石菖蒲、生石膏、桔梗、三七、丹参、生大黄),方中丹参、生赤芍、三七均可活血祛瘀,改善脑内瘀血现象,进而改善脑水肿。

2.4 理论指导用药,合理选择药物

由本文可知,现代各位医家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病机新的认识。其中,“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贯穿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程始终。在治疗上,均强调“祛瘀”。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气血亏虚,风、痰、水、火、瘀为发病之标。因此,各位医家在治疗“瘀”的同时,不忘风、火、痰对脑组织的损害。在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兼顾使用醒神开窍、涤痰祛雍、熄风降火、通腑泄热等治疗方法,其中以醒脑开窍法应用最广。活血化瘀药的种类繁多,药物不同,其活血化瘀的力量也不同。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药物:生大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桃仁、红花、三七、茜草、川芎、益母草、蒲黄、穿山甲、牛膝等;破血逐瘀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等。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变化,合理选择不同活血化瘀药物。同时,周德生、王俊锋、田兴杰、朱景哲等均认为,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患者常出现便秘现象,因此治疗时应辅以大黄等通腑降浊药物,有利于病情的恢复。理论指导实践与临床,各位医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于临床,其选方用药,均可以减轻患者的脑水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脑水肿的形成是脑出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局部或全颅脑水肿可压迫颅内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脑疝,导致患者死亡,故早期有效地控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可以减轻颅内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

近些年来,中医学家通过不断的努力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脑水肿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机制是多层次、多靶点、多环节的。中医药治疗区别于西医的脱水剂治疗,同时可以减轻脱水剂治疗所造成的伤津耗液之弊端。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观察已证明,中医药治疗可以降低脑细胞内Na+、Ca2+的含量,减轻脑水肿,具有西药脱水剂、利尿剂及激素类等药物相同的药理作用。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中药降低颅内压的起效时间较慢,临床上不能及时缓解脑水肿患者的颅内组织压迫症状,不能及时缓解患者的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神智障碍等各方面症状,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其次,活血化瘀类中药种类繁多,其种类、作用时间、强度的不同与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临床使用时,合理选择活血化瘀中药与疾病的进展预后密切相关。脑出血后脑水肿属于临床上的急症,早期使用过于峻猛的活血化瘀中药,反而导致脑部进一步出血;若使用过于轻缓的活血化瘀中药,则对病情无任何改善,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临床上使用中医药治疗脑水肿时,仔细分析病情的发展变化,秉持科学严谨的医学态度,合理选择用药。最后,因大多数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和中风后脑水肿的治疗研究尚处于小样本阶段,大多数为临床中医学家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性,尚缺乏科学依据,这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弊端之一。因此,我们中医学家应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进行大样本研究,依据循证医学的思路,严格遵守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的原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的生物仪器以及生理、病理、药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项现代医学的成果,从而明确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具体的中药成分。同时将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提供理论支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脑出血后脑水肿疾病的治愈力和降低疾病的致死率。

猜你喜欢
玄府中风病出血性
“玄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