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非遗创意基地,盘活非遗文化

2019-01-07 01:34刘文韬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统文化

刘文韬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非遗文化面虽然临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强烈冲击,但也获得了重塑活力的重大机遇。在人们的努力摸索与实践中,非遗文化该怎么保护、怎么传的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要跳出传统思维和固有模式,用丰富的创造力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和产品形态进行优化升级,在保留非遗文化传统精髓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本文以江苏孙尚香餐饮为例,探讨几点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的设想,为盘活非遗文化提供几点借鉴。

关键词:非遗文化;创意基地;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 9)30-0250-02

一、引言

文化艺术不是孤芳自赏,非遗也不是关起门来自我欣赏,而是要让更多人去了解和喜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一座极其庞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不但能够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强劲的经济动力,也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①。文创产业的核心就是格调高雅、创意鲜明,这与非遗文化的特质非常接近,两者可以进行完美融合。

近年来,江苏尚香食品有限公司在省、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抓住拥有的“靖江蟹黄汤包”这一非遗项目在行业内的示范作用,创立非遗创新发展平台,集非遗传承、设计创新、技术研发、销售体验、传习实践、投资孵化于一体的复合型非遗创新发展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实例充分说明通过申请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可以大力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非遗文化创意创新。

二、创设“创意基地”指导思想

一般来说,非遗的概念不同于非遗文创产品,后者是建立在产业基础之上的,而前者是一个文化抢救与发掘的大命题。

如果非遗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做到“两条腿”并行。具体来说,既要对非遗的学术性于研究性予以重视,尽量从学术层面把以往的辉煌还原。且还需以非遗文创为着手点。如今,文创产业大爆发,非遗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非遗和文创相结合,从文化视角进行文创产业与贸易的创作,一方面将非遗文化推广了,另一方面也把一定的经济效益带给了企业。在选择非遗种类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时,应选择那些文化认同感较高的非遗产品作为开发对象。

三、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的现行做法

(一)构建顶尖的合作团队,为非遗创意基地提供支持

在传统工艺方面有汤包大师万俊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建;在食品工业方面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徐学明教授;而营销团队则由上海联纵智达咨询集团创始人、高级咨询师何幕先生领衔;品牌策划及设计有留日设计师、木村品牌设计创始人李渭先生、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袁超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王化田教授、汤包文化挖掘、研究由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烹饪协会《中国烹饪信息》杂志主编,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餐饮业认定师,江苏省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健鹰教授主持等一批专业技艺人才组成的创意创新团队。

(二)借助现代设计创意、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计划,让非遗传承“潮”起来

近年来,我国各地均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展开了深入挖掘,并巧妙结合了现代设计,不断涌现出了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受到了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如此不但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缩短了,使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慢慢苏醒,且也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文旅融合,同时也学习了湖南省的先进经验组织展开以“非遗保护·走进靖江”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三)用创意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

在尚香汤包文博馆、尚香游礼,大量非遗文创产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如3D打印汤包模型、汤包、螃蟹系列玩偶、无锡惠山泥人、螃蟹造型笔架……要知道对非遗原真性的保护并非墨守成规,现阶段,大量年轻人的创意均将新的生命力赋予了非遗文化。

(四)创新传播方式鼓励文创开发让非遗“年轻化”

推出例如“靖江蟹黄汤包万人传承计划”,促使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播与发扬。通过亲子活动和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的非遗进校园、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等,使诸多年轻人对靖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有所了解与学习;使之对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有一充分认识,积极进行文创研发,如今非遗“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五)带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拉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坚挣“三零原则”,引导“面点间革命”。面对餐饮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率先在餐饮行业内推甜“面点间革命”,引导面点间进入“剪刀时代”。即:通过标准化的操作,让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的厨工用一把剪刀和操作说明书即可以烹饪出与面点大师同等的高品质面点食品,在保证品质、特色、品种的基础上,大大缩减了面点间的用工成本。以厨师零成本、设备零投入和原料零浪费的“三零原则”,迅速引领的面点间革命,受到了中国烹饪协会的高度评价。

四、加强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的具体措施

(一)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培养人气和市场

在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星闪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非遗的传承发展情况却并不理想。只有将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继承、创新和转化,才能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非遗如果不能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就难以打开市场,就会打消年轻传承人的积极性……因此,就很有必要把传承人的思路与眼界打开,促进其产品设计、市场运作的能力显著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与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强强联手,加强合作,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共同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培养人气和市场。

(二)提高非遗文创产品质量,促进旅游消费

创新是非遗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研发非遗文创产品需要更多金点子②。如今非遗文创的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也面临着同质化、破坏性开发、过度商业利用的问题,我们不能以创新为借口,对非遗文化进行歪曲性的开发利用,而是要始终牢牢守住非遗的传统文化内核,在守正创新中让老手艺迸发出新活力,实现非遗文创的持续性健康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迸发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充分尊重文化遗产,传承其本,并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展开合理巧妙的设计,才能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进而将持久的产业后劲生发出来,同时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我们需从将非遗文创产品质量提高,用好旅游市场渠道着手,借助优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把旅游内涵提升,推动旅游消费,利用旅游市场保持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将非遗文创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达到双促双赢的效果。

(三)构建“口传心授”的模式,让“非遗”焕发生机和活力

传承,有人才有“戏”,人是传承和保护非遗中极为重要的力量③。人是传承一项古老的记忆以及其所承载文化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现象十分独特,其具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过程,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重要规律之一。就算这种文化遗产的最终表现形式为物态,但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和人本身息息相关,是以人为中心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对传承技能技艺等引起重视,并注重呈现过程的动态化,这种存在形态以及呈现方式的特性需要在保护中将“口传心授”的新模式构建起来。详细而言,是由专业教师和民间艺人一同设置一门课程,由民间艺人负责现场表演,立足于传承人的角度对艺术创作技艺进行传承,把创造过程表现出来,总结心得,专业教师负责现场进行讲授,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角度对某种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和流变进行讲授,总结艺术价值,怎样除了可以使教学规范要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民间意识的了解,促进教学效果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现代文明精神的理解,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生机勃勃④。

(四)打通产学研之路,搭建校地合作的平台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之中,可以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人、地方政府交流合作的模式建立起来。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挥着的作用极为显著,其应将唤醒社会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承担起来⑤。借助校园文化培育、学术研究、课程建设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此过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法律、政策、资金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起来。贯彻落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人、地方政府交流合作的模式,即以发挥各自优势并对三股力量进行整合的优势资源为切入点,把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地方政府展开资助扶持、普查认定、建立名录;高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构建研究基地、学术研究;传承人积极把自身观念转变,把传承范围和途径拓宽,从而一同将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构建起来。以上两项工作已于靖江市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沟通交流中。

(五)促进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加强对农副产品种养殖(植)户的培育,选择一批农副产品初加工企业及专业养殖(植)农户,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采取保护价收购,支持和鼓励农户(企业)发展种养殖(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六)实现互联网+,创建网上商城

蟹黄汤包是一个具有明星气质的产品,调查发现,70%的顾客在食用前都会拍照然后上传到网络。因此在未来,可以将通过旅游景区、美食街区、机场、展会等大流量的人群和客户消费群体吸粉,线下与线上结合,打造网络商城。

(七)创建非遗文化空间,全面传播非遗文化

在现有的非遗创新发展平台基础上,创建尚香众创空间。非遗文化空间将涵盖空间设计、品牌运营、全球招商、创业培训、商业孵化,让尚香汤包和其他非遗文化走遍全国,成为走向世界的加速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省、市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能在非遗技艺的傳承和非遗文化创意创新上,不忘初心、坚定匠心、创意创新、砥砺前行。

注释:

①黄莉.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 (03):24-25.

②韩双斌.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大众文艺,2018(18):5-6.

③王亚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典型对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J].理论与改革,2013 (05):143-145.

④周鹏.文化创意产业园背景下天津市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产业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4.

⑤李晨曦,锦绣之都——中国(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策划方案[D].杭州: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