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伟 杨 静 朱凤池 于晓军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河北 保定 071051)
直肠前突型便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女性人群,该疾病可导致患者排便功能出现一定障碍;我院为了探究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加固术治疗直肠前突型便秘的临床效果,将直肠前突型便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选取直肠前突型便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3月23日至2017年6月16日,分为对照组(给予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观察组(给予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加固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值(46.31±4.35)岁,年龄上限值69岁,下限值24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值(46.32±4.36)岁,年龄上限值70岁,下限值24岁。对比的年龄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
1.2 方法:对照组方法:给予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行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之前对患者进行消毒及麻醉,且扩肛至4横指后置入吻合器,与此同时在直肠阴道后壁最薄弱处采用半荷包缝合,并在其上方及下方进行缝合,深入肌层,退出吻合器后再插入另外一个吻合器,在吻合器中心杆处进行结扎,收紧吻合器,保持该状态60 s后,退出,采用纱布引流。观察组方法:给予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加固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行阴道后壁加固术,给予麻醉后指导患者取截石卧位,且对阴道后壁黏膜下注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其次切开直肠阴道隔最薄弱处,并分离阴道黏膜,直至囊袋颈口完全暴露;最后止血后采用缝合薄弱区,并再次缝合,继而加以固定,确定无误后缝合黏膜切切口,放置纱布;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操作流程同对照组一样。
1.3 观察指标:分析且观察两组直肠前突型便秘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1]:治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消失,经排便造影检查正常;好转:经治疗后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排便造影显示直肠前突深度及面积减少50%以上;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且出现明显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标准:该次研究均采用SPSS20.00软件进行分析且处理,以P<0.05表示两组直肠前突型便秘患者对比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如下数据可见两组直肠前突型便秘患者在治愈率对比中存在一定差异,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P值<0.05。观察组治愈率98.33%,其中治愈39例、好转20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率80.00%,其中治愈28例、好转20例、无效12例。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对比中存在一定差异,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梗阻型便秘最为常见因素之一在于直肠前突,该因素也是导致女性排便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在临床上高达30%以上;直肠前壁主要是由直肠阴道隔支撑,而主要受力结构在于会阴体及肛提肌的交叉肌纤维;若是女性处于分娩阶段,可由胎儿通过阴道促使直肠阴道膈肌纤维过度拉伸,引起撕裂,继而对直肠阴道隔强度起到明显降低作用;与此同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弱直肠阴道膈肌纤维的强度,从而发生直肠阴道膈肌局部松弛现象,除此之外,可在直肠阴道膈肌薄弱部位形成囊袋,且向前突出,导致排便过程中粪便镶嵌于囊袋中无法排出,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2]。
目前临床上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包括软化粪便,导泻剂、生物反馈等,仅适合轻度直肠前突出型便秘患者;若患者处于中、重度,则需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为主,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并发症低等优势;但是仅能对直肠内病变进行治疗,不能对造成直肠前突的根本原因(直肠生殖隔薄弱处)进行处理,仍存在远期复发的概率[3];我院为避免以上现象的出现,采用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加固术治疗;从治愈率中可发现两组患者对比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由此说明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加固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两种手术联合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并且还能降低复发率,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总而言之,改良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加固术治疗直肠前突型便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还能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值得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