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

2019-01-07 10:35裴小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溶栓低温脑梗死

裴小利

(山西省阳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晋城 0481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发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是其主要特点[1]。目前很多防治指南都推荐在4.5 h内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2],且还有研究显示,在此同时使用亚低温治疗还能进一步保护脑组织[3]。本研究就探讨该联合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对照组(n=40)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8岁,平均(61.47±7.02)岁;观察组Ⅰ(n=4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2 h头部亚低温治疗,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7岁,平均(61.25±7.18)岁;观察组Ⅱ(n=4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24 h头部亚低温治疗,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8岁,平均(61.11±7.31)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③无溶栓禁忌证。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治疗,然后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1,规格型号:20 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然后观察组Ⅰ、Ⅱ再给予亚低温治疗,用亚低温治疗仪的降温帽将患者头部包裹,然后启动仪器,水温6~12 ℃,鼓膜温度33~35 ℃[4],在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结束后在室温下复温,让患者每隔4~6 h复温1 ℃,观察组Ⅰ亚低温治疗12 h,观察组Ⅱ亚低温治疗24 h。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脂质氧化(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颅内压以及独立生活能力。①临床疗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无效:NIHSS评分降低17%;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治愈:NIHSS评分降低91%~100%[5];②神经功能:采用NIHSS评价,共包括11个维度,分值范围0~42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好[6];③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SOD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④独立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分值0~6分,得分越高表示预后越差[7]。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治疗后24 h、72 h、7 d、14 d三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n(±s)]

表2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n(±s)]

NIHSS评分 对照组(n=40) 观察组Ⅰ(n=40)观察组Ⅱ(n=40)治疗前 16.85±5.31 16.74±5.43 16.33±5.67治疗后24 h 12.82±4.92 12.14±3.01 11.99±3.57治疗后72 h 10.58±5.03 9.12±2.31 8.86±3.59治疗后7 d 8.29±4.09 7.52±1.40 7.44±2.30治疗后14 d 7.11±2.21 6.66±2.22 6.16±1.92

2.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MDA、SOD水平对比:治疗后72 h、7 d对照组患者MDA水平明显下降,SO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2 h、7 d观察组Ⅰ、Ⅱ患者MDA水平明显下降,SOD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患者治疗后72 h、7 d MDA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Ⅰ,治疗后7 d SOD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MDA、SOD水平对比[n(±s)]

表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MDA、SOD水平对比[n(±s)]

观察组Ⅱ(n=40)MDA(mmol/L) 治疗前 10.77±0.60 10.54±0.74 10.61±0.71治疗后24 h 11.01±0.71 8.40±0.60 8.43±0.30治疗后72 h 7.14±0.32 6.58±0.41 5.46±0.19治疗后7 d 7.36±0.55 6.40±0.34 5.15±0.33 SOD(mmol/L) 治疗前 71.24±17.1172.44±17.0071.54±17.05治疗后24 h72.25±17.1086.26±11.2985.38±11.10治疗后72 h87.27±17.1398.83±12.26 98.92±8.56治疗后7 d 93.27±18.12103.29±8.72111.36±9.08指标 时间 对照组(n=40) 观察组Ⅰ(n=40)

2.4 三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对比:观察组Ⅰ、Ⅱ患者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患者mR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对比[n(%)]

2.5 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死亡,12例出现肺部感染与泌尿系感染;观察组Ⅰ有2例死亡,8例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观察组Ⅱ有2例死亡,8例肺部感染与牙龈出血;三组患者病死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效果:目前,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8],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经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证实了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9]。近些年,亚低温治疗被广泛运用于临床,通过亚低温能够降低脑细胞代谢,降低耗氧量,其具有保护神经的效果,有大量研究显示,其能改善大脑皮层功能,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氧代谢,促进干细胞生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等等[10],其他学者的研究均表示,将溶栓治疗与亚低温治疗相结合治疗效果更好,但其神经保护效果与持续低温的时间有关[11],因此本研究对两组观察组分别进行12 h与24 h的亚低温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Ⅰ、Ⅱ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亚低温治疗效果更好,结果还显示,观察组Ⅱ患者mRS评分低于观察组Ⅰ,表示亚低温治疗24 h效果更好;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且观察组Ⅱ患者稍低,进一步表示该联合方案是理想的方案。

3.2 作用机制:由于脑梗死后患者神经细胞损伤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12],所以会进一步恶化其脑损伤,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致使神经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而使用静脉溶栓,能降低氧化反应,因此可改善缺血,缩小梗死[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患者MDA、SOD水平明显改善,证实了以上观点;结果还显示,观察组Ⅱ患者MDA、SOD水平明显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Ⅰ患者MDA、SOD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合亚低温能进一步降低氧化反应,分析与亚低温能保护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在早期进行能有效避免细胞出现凋亡,抑制再灌流时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猜你喜欢
溶栓低温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