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翻译的相关工作研究

2019-01-07 07:49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意译西方人茶文化

王 雪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自古以来,中国的茶叶产品就在西方社会广受欢迎,中国的茶叶制品在西方销售的同时,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也顺理成章地在西方广为流传,为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西方在文化领域存着着一定的差异性,包括对茶叶的认知程度等等,以这些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开展茶叶翻译相关工作无疑更加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

1 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方面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客观方面来说,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过,即使历经若干次大规模的历史动荡和文化冲突,这种文化交流也一直得以延续。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交流,就是在基于若干方面共识的前提下的文化交融。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固有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将这种文化差异性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就成为中西方文化学者的重要努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顺利交流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方面是多样化的,例如文化理念、文化习惯、语言特征等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文化体系,两者之间是互利共存的关系,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中西方的文化具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求同存异是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茶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交叉点,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体系中,茶文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仅涉及上到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饮茶习惯,而且涉及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体系中关于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就现在的发展趋势而言,中西方的茶文化正在发生着融合,这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自古以来,中国和西方在茶文化上具有各自明显的特征,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文化机制基础是日常饮茶习惯,正是得益于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饮茶习惯,才能让茶文化在中西方社会中源远流长。当然,茶文化不仅仅是传播一种日常的饮茶习惯,还包括民族意识和系统文化意识。因此,我们在传播茶文化时,认真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相结合,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茶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理念,其核心是基于各种类别的茶叶茶品,也就是说具体的茶叶产品是中西方茶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同的茶文化总是对相同茶叶茶品的不同诠释,在核心价值内涵上具有本质意义的一致性。我们在开展茶叶翻译工作时,要灵活掌握相关尺度,不能机械地将翻译技巧和相关内容生搬硬套,因为这样无法达到准确翻译的效果,反而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文化理念冲突。开展茶叶翻译,必须基于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基于中西方对于茶文化的共识性,实现茶叶翻译的顺利进行。

茶叶自产生以来就成为了中西方社会中的重要文化元素和生活元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文化交流的载体,茶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其所表达的思想不仅仅是饮茶文化的理念,同时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生存发展方面理念的重要体现。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发展时期、发展脉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此,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也相应地存在的较大差异。在茶叶翻译工作中,准确把握中西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差异,对深入开展茶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茶叶产品的形态和文化差异是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最为明显的部分,其中包括茶叶产品种类、饮茶用具和茶叶经营场所等。中国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根据功效来划分,有保健茶、花茶和药茶等;根据发酵程度不同来划分,有黑茶、白茶、绿茶、青茶、红茶等。类似于中国人对水墨山水画情有独钟,在茶叶产品中,中国人对绿茶也是厚爱有加,因为绿茶代表着朴实无华,这跟中国人传统文化理念中的中庸思想密不可分。然而,西方人更加喜爱红茶,例如长期以来,红茶在英国被称为国茶。究其原因,英国在地理环境上属于岛国,气候潮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偏爱暖性的茶叶产品,红茶恰好能够满足英国人的这一产品需求。特别是在红茶中加入甜品和牛奶后,更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非常符合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口味。除此之外,中国的茶叶产品种类繁多,而西方的茶叶产品则相对单一。另外,中西方在饮茶习惯和制茶产业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在西方社会,茶文化是一种社交品格的体现,是社交礼仪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单纯的饮品过渡为文化载体。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学思想等众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理念,因此,中国人饮茶不仅能得到生理意义上的满足,更能得到精神层次的享受。

导致中西方茶文化较大差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教育。现阶段,中国有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与茶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茶文化教育。甚至有些院校专门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例如茶叶种植技术、茶叶生产制作工程、茶艺等,其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这也是中国弘扬和发展茶文化的重要人才保障。在中国,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茶艺比赛,在很多电视频道里也举办了与茶文化相关的影视内容。可以说,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浓厚的氛围,正是得益于这种文化氛围,使得茶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国历久弥新。但是,西方社会对茶文化的热衷程度远不如中国。茶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或者说是一个小众文化,西方社会对茶文化的关注度普遍比较低,绝大多数人只是将茶叶作为众多饮品中的一种,对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究。因此,相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西方的茶文化显得较为浅薄。在茶叶翻译的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必须正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将中国茶文化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务必用通俗易懂的西方文字表达出来,决不能机械地进行直译。否者,翻译后的表述很难被西方人理解和掌握。同样,也无法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准确地传播和弘扬。

2 茶叶翻译的相关误区

茶叶翻译是随着各国茶叶贸易的广泛开展而产生的,茶叶翻译同时也是国际茶叶贸易的衍生品。贸易在中国俗称为谈生意,既然需要谈,那就必须具备双方都能理解和掌握的语言文字,因此,茶叶翻译也随着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应运而生,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和西方文字之间的准确翻译和转换,就成为国际茶叶贸易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据相关考证,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大量的中国茶叶制品,当时因为茶叶的种类较为单一,因此将茶叶统一翻译成英文单词“TEA”,当时贸易双方一提到这个单词就指的是茶叶,不再具体区别茶叶的品种。

随着茶叶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兴起,中国的茶叶产品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种类愈加繁多。以产地来区别可以分为日照茶叶、福建茶叶、泰山茶叶、江西茶叶等。以生产制作工艺来区别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等。以季节时令区别可以分为雨前茶、明前茶等等。如果按照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茶叶品牌来区分的话更是数不胜数。因为中国的茶叶品种在西方的词汇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茶叶品种在西方词汇里甚至找不到对应的选项。因此,在茶叶翻译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精确”、“雷同”等问题。有些时候,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中西方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和理解也是不尽一致的,对于一个茶叶产品用特定的中文词汇表述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采用了西方词汇翻译过来往往就缺少了某种韵味,而这种词汇上的韵味正是中国茶文化极为重视的。

在茶叶的国际贸易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翻译误差主要表现为对具体产品的认知性差异。例如,就颜色而言,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具有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内涵。在西方社会中,红色也具有积极正面向上的内涵,在类似于圣诞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中,红色被大量应用,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但是,中西方对于黄色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例如,黄色在中国被看作是高贵的颜色,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只有王公大臣们才有权利使用黄色,而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使用黄色的,否则就会涉嫌违法。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皇帝的衣服均以黄色居多,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黄色对于西方人而言却象征着软弱、病态、忧郁等负面因素。在茶叶翻译过程中,难免对涉及到颜色的内容,那么,一旦涉及黄色的翻译内容,就务必做到严谨和慎重,这也是容易因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失误的重要方面。

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历史风俗不同、语言特点不同等等,产生了思维方面的差异,而思维的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方面。例如,在茶叶翻译中,“瑶草”是中国茶叶产品中的一种,受到思维习惯的影响,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人习惯将其直接音译成“Yao cao”,这种翻译方法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可能较为容易理解其含义,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而言,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这一词汇的准确含义,势必会在国际茶叶贸易中造成种种误解。为了更加精准地表达中国茶文化,应该将“瑶草”翻译成“Celestial Tea”,这样可以全面地体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同时也体现出了该茶叶的灵性,更加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模式,便于其理解,对于国际茶叶贸易也具有促进作用。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茶叶翻译工作并不是机械式的劳动,而是需要相当多的思维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翻译过程中的生搬硬套,更加顺利地将翻译工作开展下去。

中西方在数字含义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例如,“4”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与“死”同音,属于不吉祥的事物,而在西方人的文化体系中对“4”并没有太多的内涵。“13”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而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所背叛,因此西方人对“13”这个数字较为敏感。数字是在茶叶翻译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因素,只有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开展茶叶翻译,才能更加高效地推动国际茶叶贸易。

3 茶叶翻译中消除文化差异的相关策略

3.1 科学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

在国际贸易中,开展茶叶翻译要充分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翻译人员首先要树立起文化差异的意识,并对中西方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直译法进行茶叶翻译,最大限度地避免翻译失误。同时,还需要注意直译法并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在维持原有含义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西方人的思维模式、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并且对文化性、专业性较强的词汇进行重点标识和解释。直译法是国际贸易中茶叶翻译最为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对于茶叶产地、味道、形状等,通过直译法进行翻译能够准备地体现出茶叶的基本属性,让西方消费者更加准确地了解相关茶叶信息。茶叶的特性是茶叶国际贸易中的关键性内容。茶叶自古以来就出现在我国的诗词歌赋中,在很多茶文化典籍中都有对茶叶富有文化韵味的描述。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准确地翻译出其真实含义,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精准无误地表达出来。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茶叶翻译不适合仅仅使用直译法。对于一些不适合使用直译法的词汇,就要采用意译法来更加准确地表达真实内涵。相对于直译法而言,意译法对于翻译人员的要求更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中西方文化功底和高度的文化敏感性。例如,中国的绿珠茶久负盛名,这种茶叶色彩饱满、香味浓郁,一般将其制作成小丸子的样式。如果将绿珠茶采用直译法翻译过来就是“gunpowder tea”,但是显而易见,采用直译法的后果是使得原来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美好的含义,也容易让西方人联想到炮弹等带有刚性色彩的事物,这与原来词汇的寓意是背道而驰的,甚至是对原有词汇的曲解,也不会达到促进贸易的作用。为了更加准确地进行词汇翻译,展现中国茶文化的韵味,此时应当采用意译法来进行翻译,即将其翻译成“e-merald”。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出该类茶叶的真实属性,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迎合西方人的消费心理,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对中国茶叶制品留下良好的印象,而这对促进茶叶国际贸易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3.2 掌握直译法和意译法之间的灵活转换

在国际贸易中精准地对茶叶进行翻译,经常使用的是直译法和意译法,但是两种翻译方式都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达到准确翻译的工作要求,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将直译法和意译法进行有效结合并进行灵活转换。直译法适合对地名、产品特征等词汇的翻译。意译法适合对茶叶名称、寓意等词汇的翻译。相对于直译法而言,意译法更加具有灵活性,给翻译者更大的自由翻译空间,但是,意译法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即不同的翻译者由于水平、阅历的参差不齐,往往导致对同一词汇的翻译,可能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翻译之间可能大相径庭,产生这样的问题与翻译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应该尽力避免。

在掌握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效结合、灵活转换就是一种科学的应对策略。意译法不是天马行空,必须以直译法为基础。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相关词汇的原有属性,为了更好地帮助西方人理解词汇的深刻内涵,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意译,对相关词汇进行解释说明,无疑能够得到更加精准的翻译效果。对于茶叶翻译中涉及的很多文化意蕴很强的专业性词汇,如果生搬硬套采用直译法,往往会导致翻译出来的结果让西方人看起来不知所云,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中国茶文化的意蕴。遇到这种情况,更加需要将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例如,西湖龙井茶味香、甘甜、形美,并因这些特征驰名中外。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常用到“沁人心脾”“意味悠长”等言简意赅的词汇来表达。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够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逐字翻译,而是要将直译法与意译法结合起来灵活调整翻译语句结构,以达到符合西方人审美观的目的。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贸易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品种、新词汇不断涌现,给茶叶翻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后,在国际茶叶贸易中较为常用和固定的茶叶翻译方法和词汇已经被人们所掌握。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茶叶翻译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必须不断地归纳总结,将成熟的翻译词汇及时地进行总结归纳,将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及时进行标注,以便于在今后的茶叶翻译中能够尽量避免这些误区。此外,相关高等院校也要加大对茶叶翻译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茶叶翻译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地将茶叶翻译规范化、体系化。

猜你喜欢
意译西方人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