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创新

2019-01-07 06:32李晓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2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生理学病理

李晓阳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当前,在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等相关政策的正确导向和大力扶持下,物联网医学伴随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物联网医学知识正在使专业医疗以更加人性化、前瞻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特色走进人们的家庭和生活空间,形成适时预防健康危机,有效优化医药卫生服务质量的新趋势,我们只有努力学习,透细领悟,合理掌握、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才能实现病理生理学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1 正确认知、理解物联网医学基本知识

1.1 物联网医学主要内涵: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依托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事先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连接在互联网上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并通过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能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的任何物品,形成互联网、识别与通信和智能化等三大特征。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就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普适计算的全面服务、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相连,以及信息化、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的多羸目的。

物联网医学是把物联网概念整合到医学上,依托医疗设备中嵌入的各种适用无线传感器、信息技术和现有动态网络设施,使物联网和现有互联网相互整合,对远距离医院的医护人员、患者和医疗设备实行全时空管理、协调和互动,进而全天候检查、诊断和治疗居家患者,以达到优化医药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之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将物联网三大基本流程(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和十大基本功能(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指挥调度、预案管理、安全隐私、远程维保、在线升级、领导桌面、统计决策等)移植应用于医学领域,通过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指挥调度等功能,全时空地在线监测病情和指导治疗;依托预案管理、远程管理、领导桌面和统计决策等功能拓展海量信息的深度挖掘;灵活应用预先制订的规章制度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全天候管理和及时处置,继而改善其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借助安全隐私和在线升级等服务为物联网医学提供技术保障,以保证物联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联网服务,从而实现物联网医学全时空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新目标[1]。

1.2 物联网医学的“云”+“端”体系:“云”是指可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具体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大型服务器集群。具有规模较大,动态伸缩,边界模糊等现实中云的特征。“端”是指用户终端,包括个人电脑、智能终端、手机、移动终端等任何可连入互联网的设备。

云计算是通过相关软件对所有集中起来的计算资源进行自动管理的计算处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端”简化成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有效产生“云连知名专家,端享现代医疗”的效果[2]。

1.3 物联网医学的主要优点:①模式转变:从被动医疗模式转变为主动健康管理,促使专业医疗走进家庭,干预潜在的健康危机。②全时空:采取筛查、评估、预防、干预、随访、教育等多种举措,对当地群众健康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全面管理。③全周期:通过贯穿预防、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的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和终身健康档案。④多渠道:依靠电话、短信、邮件、网站、微博、语音、微信、视频和现场等多种渠道,实时实现与专家的高效沟通。⑤个体化:根据不同人群的情况提供个性化诊断、治疗方案。⑥高科技:合理利用无线传感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帮助患者足不出户,在家享受专业医疗健康服务。

1.4 物联网医学有利于“4P”医学模式实施:由于未来医学模式以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为目标,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体征参数检测、身体状态的辨识和调控。而“4P”医学模式是从治疗走向预防,主要解决与老年化社会息息相关的慢性病问题的新医学模式。所谓“4P”医学包含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等四个首字母为“P”的特性,着重展示人的主动性,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强调对个体生活行为或疾病干预可达到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发展之目的。尤其要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的特殊健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化保健服务。很明显,物联网医学“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三大基本流程,完全适用于“4P”医学的“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它的十大基本功能也可为“4P”医学的四大特性提供全方位连接和在线服务[3]。

由于我国病死率很高的慢性病占全部疾病的80%以上,再加上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致医药卫生保健服务负担相当沉重。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4月颁发的国办发〔2018〕26号文件,就为我们积极推进物联网医学体系建设,逐步促成物联网医学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内容整合,实现教学创新,优化教改探索,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正确的创新导向。

2 适时把握物联网医学时代的病生课程教学创新需求

2.1 由病生学科性质产生的创新需求:实际上,病理生理学是架构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桥梁”课和医学院校开设的必修课,其学科性质就是需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积极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成为合格的临床执业医师。很明显,伴随物联网医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接受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学生即将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物联网医学执业环境,亟需真正学好、会用物联网医学知识,为逐步成为物联网医学环境中的合格医师奠定成长基础。同样,需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病理生理学,自然就应将课程教学创新点立足在提高认识,转变角色,更新内容上,尽早按照物联网医学知识学习、应用要求,在病理生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按需引用、传授物联网医学知识,实现病理生理学教学创新。

2.2 由病生课程教学务必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创新需求:在物联网医学环境中,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病生课程教学,迫切需要根据目前较多病生教师只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接触过临床,任教后就从未参与临床实践;或作为临床医师从事病生教学后,久陷脱离临床实践困境的现况,坚定不移地走物联网医学师资培训道路。相继采取舆论导向、政策倾斜、目标确定、规划制订、经费投入、岗前考核等一系列培训举措,分阶段安排病理生理学教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通过不断增长临床知识,积累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第一线逐步感受物联网医学格局的建立和发展,牢固树立物联网医学理念,充分调动学习、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的积极性,稳步提高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的攻关水准,成为推行物联网医学知识学习、应用的骨干力量。

2.3 由课堂传授病理生理学知识产生的创新需求:由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等三大有关疾病理论知识体系组成的病理生理学知识结构,具体包括阐释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一般规律的疾病概论;讨论在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缺氧、发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基本病理过程;论述机体几大系统常见病中发生发展的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各论知识等。显然,在推进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务必抢抓病理生理学知识传授时机,果断选择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的适宜病例为切入点,多讲依托物联网医学三大流程和十大功能,全程监控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运用物联网医学五步法(询问、评估、建议、安排、物联网技术辅助等)防治呼吸衰竭、ARDS等临床综合征成功案例,努力培养学生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 合理制定、实施病理生理学教学创新主要措施

3.1 加强物联网医学知识培训:客观依据物联网医学知识的应用实际,首先着力以积极宣传,广泛联系,创造条件,展示愿景为抓手,力求在使参与者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建立、完善物联网医学知识培训机制,有的放矢地抓好医学院校病生教师的物联网医学知识培训,努力培养学懂、会用物联网医学知识的病生教师,不断深化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实现创新病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育人目标,为加强物联网医学时代的病理生理学课程建设探索新路。

3.2 加强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的硬、软件建设:严按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的硬、软件标准,稳步提高这些所需硬、软件的建设水准,努力促使上述培训体系中的设备制造企业,优质制造云计算设备(包括计算服务器、平台系统、存储集群、无线网络、广域网通信资源等虚拟或实体计算体系等)和端设备(包括无线和有线传输的监测传感器、治疗设备、移动无线传感器设备、医师移动IT设备、患者端移动IT设备移动等)配套硬件。同时,积极开发、备足物联网医学管理软件、医护人员软件、患者软件,以及多种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的适用软件,努力创新病理生理学教学,正确指导学生踊跃参加形式新颖、过程有趣、快捷实用、富有成效的创新学习活动,尽早在病生课程学习阶段认知、理解物联网医学知识,掌握与物联网医学知识配套的软件应用技术,逐步成为能规范熟练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与技术,有效提高病理生理学课程学习质量。

3.3 加强会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表明,有效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的关键,是切实建好能胜任这一重任的病理生理学师资队伍。因此,应当紧扣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目标,着力督促、帮助病生教师认清发展趋势,更新育人观念,增强参与意识,通过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物联网医学知识,深刻认识病生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物联网医学知识,积累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才能更好地满足病生教学创新需要。及时转变单纯的病生教学角色,自觉遵从学习导向和安排,切实学好物联网医学知识,巧借附属医院的配合和帮助,学会与临床医师沟通、协作,在不断增长临床知识,逐步夯实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基础的同时,稳步增强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防治相关疾病的能力,为合理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积累成功经验,开创全新局面。

3.4 严按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要求创新病生教学内容:注重严格按照物联网医学知识的应用要求,积极创新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适时抢抓与临床专业课内容有机衔接时机,按需增添相关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内容,促使病生教学在针对有关临床问题阐释和讨论时,既能从病理生理角度讲清该病基本病因、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防治的病生基础等知识点;又可按物联网医学分级诊疗该疾病五步法流程,详细叙述每步的具体做法和评价标准,传授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实用知识。如讲授呼吸衰竭时,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教学内容,又应了解运用物联网医学分级诊疗五步法防治呼吸衰竭的主要举措和要求。以此认知、理解病生教学和物联网医学知识之间的融合衔接,逐步掌握应用有关物联网医学知识防治呼吸衰竭的临床本领。

3.5 正确选用适宜病例创新病生教学流程:病生教师应注重在施教前,自觉围绕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跟踪前沿知识,了解发展动态,按需引用、导入适宜的物联网医学病例,主动促使临床问题与基本理论有机融合,客观依据病例中的临床表现,巧妙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相关问题。具体施教时,应先展示病例,用临床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随后吸引学生专心听课,同步认知、思考病例中相关的病生知识和物联网医学知识。并在病例分析时,努力引导学生踊跃讨论、畅谈见解,提出置疑、协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讲清临床实践需要病理生理学知识支撑的道理,鼓励学生切实学好病生知识和物联网医学知识,积极增强运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的能力[4]。

3.6 坚持早期接触临床原则创新病生实践教学:坚持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原则,按需安排病理生理学临床见习,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握临床见习时机,努力学习临床教师传授的疾病诊疗知识。通过依照病生教学内容和顺序,合理制定早期接触临床计划,严按计划安排病生教师组织听过理论课的学生参加由医院安排的临床见习和讨论。着重围绕所学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治依据、治疗方案、所用药物、疗效评价和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效果,用适宜的启发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和互动,全力引导他们不仅学好病理生理学知识,而且主动汲取、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提高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质量。

3.7 按需选用适宜教法、学法提高病生教学创新水准: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创新病生教学,教师务必严按创新要求,合理选用微课、幕课、移动教学等教学方式,灵活采取PBL、CBL、EBM、TBL、角色扮演、项目导向等适宜教法,力戒“填鸭式”知识灌注。紧扣物联网医学知识应用目标,按需选用适宜的物联网医学知识,依托现代医学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在与临床结合的实践中,同步学好病生知识和物联网医学知识,有效增强正确认知、掌握、应用病生知识和物联网医学知识的能力[5]。

同时,合理评介病生学习方法,依据每次课的病生内容,主动介绍如学思结合法、头尾记忆法、善于提问法、循环学习法、理解记忆法等相关学法,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时,结合自身学习优势,找出有利于自己认知、应用所学病生知识和物联网知识的适宜学法;教师随后通过客观分析和总结,对学生选出的学法予以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学法选用,苦练按需选用适宜学法的本领,为提高病生学习质量发挥攻坚作用。

总之,深入学习、按需应用物联网医学知识,努力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和创新水准,是当前加强病生课程建设,实现病生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果断践行,踊跃探索,不断推进病理生理学教学创新,争创科学培育合格医药卫生人才新成果。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生理学病理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
卫校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知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