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君
(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发育障碍症候群,多由于胎儿或婴儿期因脑部损伤所致[1]。患儿多因肌肉挛缩僵硬,肌张力增高而被迫采用异常姿势进行运动,尖足是其中一种临床表现[2]。运动疗法治疗尖足,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将笔者临床应用运动疗法治疗尖足1例分享如下。
患儿,男,3岁,2018年7月6日就诊。主诉:尖足行走1年。现病史:患儿于2岁左右出现尖足行走症状,可自由行走,但蹲起受限。曾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推拿治疗2个月,症状改善不明显,疗效不甚理想,故来院就诊。刻下症:患儿下肢消瘦,肌力差,小腿后侧腓肠肌、比目鱼肌痉挛僵硬,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足背屈伸受限,其他各处肌张力正常,精神状态较好,二便可,言语及智力正常。诊断:尖足。治则:抑强扶弱,平衡发育。①改善肌张力:采用按揉放松疗法,患儿呈俯卧位,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扶患儿大腿后侧,一手握住患儿脚踝,缓慢抬高其小腿进行屈膝动作,待足跟朝上时,以手掌向下压患儿足掌前部,力度适中,持续5 s,重复30次;再将双手掌根部置于患儿下肢肌肉最高处,缓慢向下用力,同时向患儿两腿中间方向发力,使小腿三头肌缓慢放松,治疗15 min。②训练肌力:患儿呈端坐位,两脚悬空,医者蹲于患儿前方,双手置于患儿两个足背上,嘱患儿双脚向上尽量用力,医者两手向下压,与其呈对抗状态,力量不必太大,持续15 s,重复20次。③松动关节:患儿呈端坐位,医者坐于前方,一手握住患儿小腿胫骨中间,一手托住患儿足底部,向上下左右做最大限度的扳动,力道以患儿耐受为主,每个位置持续10 s,重复20次。共治疗6个月,患儿行走时仍可见尖足趋势,但足跟已可着地,检查示患儿跟腱反射正常,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较前大幅降低,踝阵挛消失,疗效显著。为巩固疗效,以相同方式再持续治疗3个月巩固疗效。
按语:尖足是脑瘫的常见临床症状,由于比目鱼肌、腓肠肌痉挛常导致踝关节跖屈而背屈不全,进而导致足跟无法着地,产生畸形姿势[3]。此时患足支撑面积减少,稳定性大幅度下降,进一步加重局部软组织挛缩畸形,属进行性关节畸形疾病[4]。该病主要由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所致,腓肠肌的两端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的深层,起于胫、腓骨上端后缘,两块肌肉于小腿中部结合,即肌肉隆起处,向下移行为粗壮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伸膝时,尖足主要由腓肠肌肌张力增高引起,屈膝时主要由比目鱼肌的肌张力增高引起,治疗时首先纠正患儿踝关节屈曲状态,同时按揉比目鱼肌和腓肠肌,降低其高肌张力对踝关节的牵拉作用。患儿长期处于尖足状态,下肢肌肉无法健全发育,此消彼长,胫前肌出现萎缩、肌力低下的情况,无法拮抗后侧痉挛状态肌群[5],因此在改善踝关节活动状态的同时,也要锻炼踝关节跖屈、背屈肌肌群增强其肌力,有助于维护踝关节平衡。尖足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足背屈时踝关节活动度减小,而关节松动技术可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因此,踝关节的前后向扳动训练可改善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
临床治疗尖足时,由于其发病机制并不单一,故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如针灸、肉毒素注射及佩戴矫形器等。临床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根据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及中医对症等,选择最适合患儿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强对患儿各方面的护理,如怀抱患儿时,患儿双下肢应置于家长两侧髋部,以牵伸下肢内收肌,降低下肢张力;站立时,尽量使用三角板,以牵伸踝关节背屈肌群[6];卧位时,尽量使患儿双足抵靠平木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