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勇
摘 要:《国家中长期改革纲要》中提出:减负工作和教师布置作业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教师批改作业量大,效果差等问题。本文从当前乡村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提出实践经验,意在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做作业的习惯。
关键词:乡村学校;数学作业;批改与布置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乡村小学教学中,严重存在学生作业多,教师批改量大,改得太累,且事倍功半的弊端。这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下面就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谈一些在乡村学校的体会。
一、存在问题:
1、老师布置作业前未认真选择,机械照搬《练习册》,布置的作业偏多或深,学生完成时间长,难度大。特别是中下等学生,自身作业速度慢,准确率不高。对过多过繁的作业,容易采取消极态度,要是对严格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容易抄袭、代做等。
2、教师疲于批改,甚至部分老师只批不改,使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由于学生作业多,教师批改量增大,除了备课上课,就是批改作业,挤占了学习理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时间。
3、教师重课外布置,轻课内训练,教学效果较差。
4、批改方式单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佳。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能按时按量完成,然后老师全批全改,大包大揽,一枝红笔定优劣,学生见符号知正误。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做与教师的改截然分开,学生的主体被忽视,主体作用未能得到较好发挥。
5、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目的不明确,只重完成任务,应付了事,甚至为了完成任务找人代做或者抄袭,忽略了在作业中巩固提高。
二、建议和对策
(一)作业的优化布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学中设计弹性作业,如必做题、选择题和实践活动全员参与;延伸题、附加题和思考题下等生可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不搞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作业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作业不产生厌倦感;同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练习,自主复习,巩固提高,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培训;教研部门要多组织活动,以赛育人。
3、改革作业布置。精心设计课内课外作业,让传授的知识在课堂训练中不断“闪现”,在课外作业中巩固“再现”,控制好各学段课外作业时间。
(二)作业的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业的批改,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了解、评价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一:改变了作业批改的地点
(1)对于家庭作业,一般是利用第二天的晨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把做好的作业翻开,放在桌子角上,自行早讀,教师巡回批改。
(2)对于课堂作业,则在课内最后10至15分钟,早做完的早批改,对于有错同学,及时当面纠正。批改完后学生改正并交与组长检查、收齐。
(3)组织学生自批作业(随堂批改)。教师在下课或上课前几分钟,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将参考答案公布出来,让学生自己对照批改,发现错误自行修正。
(4)学生交换批改。作业完成后,由班干部轮流组织同学或小组交换讨论,以求解决。老师收集意见,因势利导,进行集体讨论讲评。
(5)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自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非常好。
(6)教师全批全改。对单元练习、重要概念课作业、期中期末测试,教师要逐题批阅,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教学。
实践证明,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学之间交换批改和小组长批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二、改革批改作业的符号数学教师传统批改作业,一般来说,错了的打“×”,对的打“√”。我觉得那个红色的“×”是学生永远都无法订正的“错”,学生每天做作业,面对以前那个“错”,会挫伤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做错的题,我采取的是“____”或“圆圈”等符合或干脆不批改,而用口头提示、及时指出的方式。
由于教师指出错误的明确具体,学生订正时就会准确无误了,订正时,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我批改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树立信心,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生活每天对他都是新的!
第三、改进评价作业的方式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习惯于对全对的作业,用“一百分”或“优”予以鼓励,对中等生则用“中或差”,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语对优生来说,固然高兴,但对于潜能生来说,就未必。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语评。
例如:对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老师可以说:“你很认真!”“你真仔细!”抑或是一个简单的“好!”也胜过那个无言的“☆”;对中等生,老师就可以鼓励说:“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点,字写得更好点,就太棒了!”对潜能生,老师可以边摸摸他的头,一边激励说:“嘿,不错,有进步!”“只要你认真,就会更好。”“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试问:有什么书面评语能胜过老师面对面的亲切语言亲切的爱抚?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爱,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11版)》
[2]《国家中长期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