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润山
摘 要:阅读是大家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单能够提升语文一门学科的学习,也会对其他学科乃至日常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针对现在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以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升华,它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小学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克服困难,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个方面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个时期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对于学生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阅读教学内容刻板、单一
现实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老师教授方式刻板,一成不变,用现有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文章,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如何做题,如何答卷,并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文章。并且学生反映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不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更深入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大意,更是要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时代影响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激发小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小学生的阅读缺乏主动性
小学生现在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阶段,在对一些事物的稳定认知方面还很缺乏,他们只是跟随着老师或者父母进行学习,父母和老师告知他们应该要热爱学习语文,学生就会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下去热爱语文,并不是学生自发地想要去学好语文,想要去理解自己所学文章的真实背景和意义。根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较小,在课堂上也是马马虎虎,心不在焉,这也同样会影响老师的教课心情。所以学生应当明确自己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应在课堂活动中以旁观者的心态身处其中,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不管不顾,课后不总结,甚至反感去学习语文閱读。
二、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过程的限制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比较多,在整个文章中多是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怀,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细化目标。可是对于老师来说,细化这些目标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此造成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选择教学内容也会存在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时随地影响学习的效率。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语言基础,语言基础直接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学习,甚至会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障碍和问题,便会在学生的日后语文阅读学习中长期产生影响。
3.教师综合素养的欠缺
据了解,许多小学教师自身定位低,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绰绰有余,没有必要再学习、钻研,终身学习意识和理念很薄弱。客观上还存在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专业能力不高、专业态度缺失的现象,还存在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还存在轻视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现象。
三、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制订明确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和具体学习情况,制订明确具体的教学方案,针对本班学生并且能够适用于本班学生。
2.创设设疑解惑的情境,展开趣味十足的阅读教学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当堂课程所讲的内容中,可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
3.阅读结合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写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老师既可以去监督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没有偏差,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训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教师必须积极创新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探究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学生打造出宽松、愉悦、自主、和谐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孙艳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57.
[2]陈少丹.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255.
[3]王友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82.
[4]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