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霞,相恒杰,范淑华,苏素静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中医学临床常分为阳黄和阴黄,利湿退黄是其主要治则。而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迫切,脾胃易受损伤。而清热类药物又易损伤脾阳,使脾运化失司,导致湿热或寒湿熏蒸或阻滞,累及肝胆,胆汁外溢,而皮肤黏膜黄染。脾虚不运湿邪乘之,而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新生儿黄疸,故醒脾健运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我国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出现暂时性胆红素增多,约80%可见到肉眼的黄疸[1]。当胆红素升高过快、过高时,会造成胆红素脑病,导致死亡或遗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也是目前防治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原因[2]。西医学认为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即胆红素产生增加、肝功能低下,肠肝循环的特殊性导致胆红素的产生大于排泄所致[3]。治疗方法首选蓝光照射、微生态药物,严重者需换血或运用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肝酶诱导剂等治疗。本病属中医学“胎黄”范畴,多认为与胎禀有关。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致生下小儿遍体皆黄,谓之胎黄”的记载。《金匮要略》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黄”与“湿”“脾”关系比较密切。然脾性恶湿,湿邪易困脾脏而无疏泄之路,必及肝而使胆汁外溢,变生黄疸之病。为此,笔者认为“湿邪”是胎黄发病的关键,病变脏腑由脾及肝,脾肝同病,故“祛湿-截源,疏肝-开流”之法是治黄之要法。
黄色为脾病彰显与外之色,脾在五脏中属土,而土性喜燥而恶湿,一旦湿邪困脾,必影响其正常功能而致病。然“湿”有“湿热”“寒湿”之别,《衍义》中记载:“黄疸必内湿热所发,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诸皆内应脾胃,淤而成热,郁积而发,则一身热而土之色出见于表为黄疸也。”若小儿母蕴湿热,湿热熏蒸,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湿热瘀交织,肝胆疏泄不畅,逼土外显,故见目黄、身黄、小便黄等阳黄之色,临床多见于早期的新生儿黄疸。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阳黄之作,湿从火化,淤热在里,胆热液泄……”程国彭《医学心悟》亦云:“淤血发黄,亦湿热所致,淤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若小儿脾胃虚弱,禀赋不足,湿从寒化,可使寒湿阻滞,土壅木郁,胆汁外溢,逼土外显,故见黄色晦暗。临床多见于阴黄,久黄不退,损伤脾阳或热退而湿盛之新生儿黄疸,正如《灵枢·论疾诊尺》所谓:“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疽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疾病多有内外因相合而病,胎黄外因为湿热或寒湿,内因为脾虚及肝,胆汁外溢而为胎黄。脾强则运化水湿功能强而湿有出路,伤肝轻而黄染持续时间短,以阳黄为主;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弱,弥漫于体内的湿邪无出路,伤肝重而黄染持续时间长,以阴黄为主;脾气强弱决定黄染的轻重、持续时间的长短及病性。上述医家所论及的湿、热、瘀是导致黄疸病关键所在。总之湿邪是黄疸的外因,脾虚是黄疸内因,肝失疏泄是黄疸的发病之重要环节。
对胎黄病因病机的认识,决定临床胎黄的治疗方法。湿邪是黄疸的外因,脾虚是内因,肝失疏泄是主要环节。不管湿与热合、与寒合,健脾除湿是关键,脾旺湿邪得运而有出路,不能涉肝而使胆汁外溢致病。若病情不能在初期得到缓解,影响肝的舒泄,胆汁外溢,泛于及表出现黄染,则需舒肝利胆而开流,使湿有出路而达治黄之目的,故治疗寒湿阻滞型胎黄可健脾化湿兼疏肝利胆,湿热熏蒸型胎黄可健脾清热兼疏肝利胆。因湿邪阻滞气机,热邪以耗伤气阴,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病程中可产生瘀血等病理产物,湿、瘀、热互结,可使胎黄久而不退,治疗要兼顾活血化瘀。如《张氏医通·黄疸》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
仲景首先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奠定了健脾利湿的基本原则。以湿兼热、瘀为主要病机,湿、热、瘀是导致黄疸病关键所在。切断病因,阻断疾病恶性循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故利湿是治黄之总则,疏肝利胆是治黄之关键。胎黄临床常分湿热兼瘀血型及寒湿兼瘀血型。
主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亮或黄中有红,小便短赤,大便色黄,舌红,苔黄白厚腻。治宜健脾祛湿,清肝利胆,活血化瘀。处方:麦芽10 g,山楂8 g,白术10 g,金钱草10 g,泽兰10 g,茵陈15 g,栀子8 g,黄芩8 g,大黄2 g,丹参6 g,郁金10 g,车前草15 g,甘草片3 g。《医学心悟·黄疸》曰:“湿热之邪,开鬼门,洁净府,去陈莝是也。”《别录》谓茵陈能“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痕”。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如烟熏,小便清,大便色灰白或黄白相间,舌淡红或暗,苔白。治宜健脾祛湿,利胆退黄,化瘀消积。处方:麦芽10 g,山楂10 g,苍术6 g,陈皮6 g,清半夏3 g,茵陈15 g,金钱草8 g,泽泻6 g,郁金10 g,丹参6 g,桂枝5 g,枳壳4 g ,甘草片4 g。“脾主湿”,故生发胃气,健脾燥湿治之体现。
综上所述,脾强土旺人体才能正常运化水湿,湿有出路,则不能酿生湿热或变生寒湿;湿不能阻止气机,则瘀血无从以生,寒湿瘀不能互接,病情则不能迁延,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受影响,胆汁则不能外溢肌肤而出现黄染。因此,新生儿黄疸均以脾为枢纽,肝为致病之环节,故“截源开流”从脾、肝论治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