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针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35例*

2019-06-14 02:56高国财葛国岚代卫锋李前前孟言哲董博涵
中医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食量厌食症食欲

高国财,韩 雪,葛国岚,代卫锋,李前前,孟言哲,董博涵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8)

小儿厌食症是以食量减少,甚至拒食为主要表现的摄食行为异常的疾病[1]。有研究[2-3]显示:有接近25%~45%的正常发育期儿童和80.0%的发育延迟儿童曾经或目前存在厌食症。本病预后较好,但长期厌食可累及代谢,导致体格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4-5]。西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不足、肠道菌群失调、微量营养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主要通过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方法治疗,但疗效欠理想[6-7]。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本病患儿厌食厌药,中药治疗存在依从性较差的缺点,导致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多数中医学者探寻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穴位贴敷等,临床亦能收到良好效果。近年来,随着中医外治技术的不断提高,研制出各种新型外治器具,以方便临床。掀针作为一种新型针刺方法,可以皮下埋藏留针3~5 d,具有操作简易、痛苦少、疗效显著等优势。2016 年2月—2018年4月,笔者采用掀针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3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省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肝脾不调型厌食症患儿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4~61个月,平均(38.42±5.47)月;病程2~37个月,平均(26.44±8.81)月。对照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3~63个月,平均(8.21±4.34)月;病程3~39个月,平均(9.04±4.92)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儿科学》[1]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见食不贪,进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减少1/3以上,持续时间≥2周,排除其他系统疾病;②体质量增长停滞或减轻;③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当史。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2]相关诊断标准。①以纳呆,甚则拒食为主症;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③病程在1个月以上;④有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病后失调史;⑤排除因各种疾病、药物引起的食欲低下。

2.3 中医辨证标准

肝旺脾虚型。主症: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兼症:形体偏瘦,两肋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兴奋躁动,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舌、脉、指纹: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具备主症及兼症任4项,参考舌、脉、指纹,即可辨证。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肝脾不调型;③年龄1~6岁;④病程在3个月以上;④研究对象的家长或合法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不满1岁或超过6岁者;②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以及心、脑、肺、肝、肾等系统疾病者;③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症患者;④依从性差,不能完成全部治疗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一般摄食调护,如:进行饮食指导,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精神调护,使患儿保持良好情绪,并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由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805023,每支10 mL),每次1支,每日2次,在餐间或饭后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掀针治疗。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期门。方法:嘱患儿选择合适的体位,选取穴位并定位,使用一次性无菌揿针(国械注进20162271259),经常规碘伏消毒埋针部位后,用镊子夹持揿针尾部的胶布,将针尖对准相应穴位按下揿针并固定胶布,术者用手指以适当的力量按揉埋针处约1 min以刺激穴位,每次按压10下,每日按压5~6次,2次之间间隔2 h以上。每周埋针1次,每次留置3 d。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 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中医症状积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相关评分标准,主症(食欲、食量)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3,6,9分,次症(面色、神疲、腹胀、烦急、呕吐、大便不调)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临床控制: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治疗组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2例,因肺炎中断治疗2例;对照组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1例,因轮状病毒性肠炎中断治疗2例。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4,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肝脾不调型厌食症患儿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见表2。

表2两组肝脾不调型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0.01

9 讨 论

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学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消化不良等,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本病在古代发病率较低,近30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9]。中医学认为:厌食症属“脾胃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治疗以运脾开胃为法。然而,笔者认为:本病虽主要病位在脾胃,但亦与肝密切相关,因脾胃之升降纳运功能有赖于肝木的升发疏泄,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与胃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增高,小儿学习压力大、精神压力大、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影响脾胃运纳,形成肝脾不调之证。临床上,多数学者提出“从肝论治小儿厌食症”的观点,认为“肝郁于脾,胃纳失司”是厌食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治疗应以疏肝和脾、开胃助运为法[10]。

揿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针灸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近年来,掀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针刺方法,已开始运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是以微型针刺入相应穴位的皮下并留针一段时间,给皮下穴位以微弱而持续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此作用与针刺有相似之处,但方法更为简单、安全、便捷,且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掀针治疗小儿肝脾不调型厌食症,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期门,5穴同用,共奏疏肝运脾和胃之效。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共用,疗效更佳,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

猜你喜欢
食量厌食症食欲
高温天猪食欲下降,这六种饲料可消暑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莴笋开胃增食欲
“弱弱虎”健身记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食欲大开的吃货小编们
食量与健康
开心图片汇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