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2019-01-06 15:57何刚晴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素质教育

何刚晴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1400)

国务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高职学生也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因此,除基本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外,“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茶文化是具有德育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认知不清、职业选择唯利是图、职业焦虑等职业素质短板有较大的改善作用。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1 茶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1.1 茶文化职业素养

茶文化下的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视角来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学、茶艺表演、茶戏、茶画、茶叶焙制等各类传统职业,都是具有修身养德、升华自身精神的正统职业。从事与茶文化传统职业有关的专业人员,都需日积月累的进行基础练习提升技艺。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例,制茶师向书兰学习制茶三十六年,才成为恩施市茶业公司骨干技术人员。茶文化“术业有专攻”的职业素养,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工作转换频繁、基础累积不佳却眼高手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视角上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德、茶道、茶礼等精神文明,能够促进人们提高职场文化素质、平衡压力及缓解就业焦虑心态。针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就业风气,茶德以“人的群体价值”为主旨,茶道以“人本主义”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从“义大于利”的精神层面协调职场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1.2 茶文化德育价值

茶文化的德育价值,推进其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首先,职业技术的学习方式具有共通性和借鉴性。《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有关茶学的学术性书籍,记载了我国千年来关于制茶、种茶及茶艺学习的经验总结。针对现代其他高职学生从事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以茶学技艺为指导借鉴,吸取其有利的学习方式。其次,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基础较为薄弱,茶文化的德育观,能够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推进师生关系的有效融合,从而促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最后,茶文化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性。教师在进行各类职业素质教育的讲解时,均可以通过茶文化下的类别故事进行案例分析。尤其近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下,以茶科学、茶故事及现代茶企电商为主流的新型茶文化元素层出不穷,茶文化下的职业案例跟随时代发展不断革新,具有多元性。综上,茶文化在学术指导、精神指导及专业素质指导上都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的德育价值。

1.3 茶文化渗透现状

目前,茶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文学课堂及传统文化课堂上的渗透体系较为完善,但在职业素质教育上的渗透较少。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更具有专业针对性,教师的全科能力较弱,在讲解职业素养时与社科文化结合性较低。以电子仪表类专业、汽修水电类专业及土木设计类专业为例,这类理科技工职业的教学培养多具有个人技术积累性,团队协作及人文交流较少。茶文化作为人文社科类传统文化,与其契合度较低,教师对两者的掌握尺度无法把控,因此,在教学中对茶文化的德育观基本不予渗透。相对来说,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类专业及服务类专业,教师将茶文化渗透在职业素养中的案例讲解更多,但也并不全面化和体系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育的职业性较强,素质教育一直较为缺失。因此,茶文化更需加大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中的渗透力度,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面临的困境。

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困境探析

2.1 职业目标认知不足

截止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共建设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庞大的高职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建设中,各个技术岗位的重要后备人才。目前,职业目标和职业兴趣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首要步骤。职业目标与职业兴趣相辅相成,职业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建设则关乎我国未来职业人才的质量及就业总基数下的类别配比走向。然而,现阶段高职学生多出现缺乏长远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认知不足的问题。对于经济类、教育类、中高端理工技术类等较为热门、薪资待遇前景较好的专业,出现扎堆报名的现象;而对于传统文化类技术、低端理工技术、汽修技术等专业,则出现专业名额供过于求的现象。究其原因,以利为主的就业观、浮躁的就业心态及自我能力认知不足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对职业目标的正确选择和判断。基于此,应当以茶文化下的茶道、茶德等精神功能进行职业素质的渗透干预。

2.2 师资建设引导不足

在《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评定》、《高职生创新创业指导》等职业素质培育课程中,多出现“专兼结合”的混搭师资团队建设现象。我国针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年限较短,研习就业心理及职业素质建设的教师群体不多。因此,高职院校中除了设置少数就业指导专业的主教师外,还设置了部分非就业指导专业的兼职老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兼职老师以本校其他科目的教师为主,搭配部分非本校的、有职业经验的企业内部人员。混搭式的师资团队建设,在教学中多出现教学理念不同、教学配合度低的情况。针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估,高职教师多侧重以理论为主,而外聘企业讲师则侧重于实践为主。因此,也多出现学生期末分数差异较大、职业素质能力测评不统一的困境。

2.3 职业实践平台滞后

高职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学术类本科学生群体,高职学生专业的职业性明确,职业实践占据职业素质培养教学的较大比重。目前,为落实国家对高职院校就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高职院校基本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与本专业契合的平台。然而,职业实践平台的质量相对滞后,学生的社会实践环境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质培育氛围。实践平台缺乏校内人员监管,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职业素质理论,在校外实践中逐渐异化。除此之外,对于许多例如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使用、新能源汽车、电竞等新兴专业,其平台基数本身较少,此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平台多配备不足。

3 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发展

3.1 茶道文化下职业能力综合评定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目标认知模糊的困境,高职教师以茶文化下的茶道理论导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一方面,以茶道“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切入点,秉承“不选热门、只选合适”培养学生事物之间的“契合观”,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寻找自身最适合的职业。学生在认清就业目标后,选择契合度高的职业,社会岗位的稳定度及工作完成质量也会随之升高。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文字、谈吐、技术、兴趣等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学生适合其职业选择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就业契合度。另一方面,学生在茶道文化中的“坐忘、无己”的理念渗透下,缓解就业焦虑,升华自身境界。教师在茶道文化的引导下,围绕“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主题,对冷门职业进行案例分析与就业前景讲解,消解学生的职业歧视及就业困惑心理。

3.2 茶德文化下专业师资团队构建

早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国务院就重点对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针对目前“专兼结合”的师资情况,以茶文化下的茶德教育观为切入点,完善高职师资团队在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中的专业性。茶德文化的“双向德育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品行和职业道德进行引导规范,还要求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即除对高职学生保持尊重、引导、鼓励的师德风范外,教师自身对课程大纲和教学任务的制定及完善,在学生面前也是有效的职业素质引导案例。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前,高职院校需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考核,提高师资质量,推进“以德感德、以行带德”的职业素质引导模式。

3.3 茶企发展下校企合作多维平台

茶文化的流行推进茶企的发展,以茶企为例进行合作模式的借鉴,推进高职学生多维实践平台的发展。首先,进行校企区域平台长效合作机制。对于本区域的各类茶文化企业,高职院校多元覆盖,与多家茶企进行合作,丰富学生的实践平台。其次,针对跨境电商茶类企业的繁荣发展,高校可升级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实践场所。在电商国际平台的开发下,可适当引入境外平台,增大国际实践平台的基数。最后,以采茶戏戏曲编写、茶叶晒青泡制等为主的传统手工艺或民族习俗,需以现代学徒制进行导入。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中,除开设专业大课外,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开设导师小课,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4 结束语

高职学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以茶道认清目标,以茶德规范品行,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场社交素养;而以茶企为主的多元校企合作机制,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广阔平台,学生得以在良好的实践指导下提升职业技能素养。茶文化以人文教育和思维渗透,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茶文化素质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茶文化的“办案经”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