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明
作者单位:110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放射科
鼻腔鼻窦肿瘤疾病十分少见, 在全身恶性肿瘤疾病中约为1%, 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则为3%~5%。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比较复杂, 其肿瘤疾病表现和鼻窦炎有着相似之处, 临床上极易误诊或被医师忽略, 导致50%左右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疾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预后较差[1]。目前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诊断中主要集中在单一影像学技术, 缺乏详细比较价值。为进一步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 对本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 经临床综合诊断满足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瘤诊断标准[2], 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同时排除精神障碍或听力障碍、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塞、鼻出血、流涕、眼痛、疼痛、面部麻木、溢泪等表现。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23~78岁, 平均年龄(60.8±12.6)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病程(6.9±13.7)个月。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
1.2.1 CT检查 采取西门子16与64排螺旋CT诊断仪,取鼻窦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连续常规扫查, 部分予以增强扫查。轴位扫描时用听眦线, 冠状位则取和听眦线垂直, 扫描范围从上到下为额窦上方1 cm、上颌骨底部。从骨窗与软组织窗对病变部位、范围以及骨质破坏、累及周围结构等进行观察。其中骨窗窗宽设置为3000 HU, 窗位设置为400 HU,软组织窗宽设置为300 HU, 窗位设置为35 HU。增强扫描时选用欧乃派克对比剂, 剂量为50~100 ml, 以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进行注射。
1.2.2 MRI检查 采取GE Signa HDxt 3.0T超导型MR扫描仪, 扫描层面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先用FSE序列平扫, 部分则加用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包括T1W1[重复时间 (TR)350~500 ms, 回波时间 (TE)8~20 ms]、T2W1(TR 3000~4500 ms, TE 90~120 ms)。激励次数为 2 次 , 层厚控制在4~5 mm、间隔1 mm。增强扫描选用GD-DTPA 0.1 ml/kg静脉注射, 控制流率为2.5 ml/s, 增强扫描时T1W1加压脂,实施轴位与冠位扫查。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所有影像学图片均交由本院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2名进行评价, 详细评估CT与MRI检查结果, 以双盲法对肿瘤边界与位置以及信号强度、形态等分析CT、MRI征象, 并将征象和患者病理结果对照, 以便判断CT诊断与MRI诊断价值。
2.1 肿瘤部位分析 本次研究中40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经诊断后显示:10例患者肿瘤位于筛窦与额窦, 16例位于上颌窦, 8例位于鼻腔, 6例位于上额窦与鼻腔。
2.2 CT检查结果分析 40例患者CT检查显示:肿瘤界限清晰14例、不清晰26例;增强扫描有24例, 其中明显强化16例、中度强化8例;此外, 多发斑片状有8例、长条状息肉样14例、不规则形状18例。
2.3 MRI检查结果分析 40例患者MRI检查显示:有16例不规则软组织占影, T1W1时可见信号为等信号或等低信号, T2W1时可见信号为次高信号或略低信号, DW1时则为高信号。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虽然十分少见, 但其中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占了很大部分, 而且这种类型疾病和其他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疾病之间存在同病异影与异病同影现象[3], 甚至和继发性炎症并存, 使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缺乏必要的特异性。临床实践中,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比较罕见, 在所有全身恶性肿瘤中比例极低, 因此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容易误诊或漏诊, 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及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此外,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临床表现和常见的鼻窦炎之间有着相似性, 为此诊断期间误诊率较高, 导致治疗时多为晚期,治疗难度较大, 预后较差。影像学技术在本病检查中属于比较有效的诊断方式, 比如CT与MRI检测。
在一些研究报道中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主要对CT与MRI特征进行了探讨, 显示CT可见肿瘤多为不规则形态, 分界不清晰, 密度不均匀, 为软组织肿块影;MRI则多为T1W1稍低或低信号, T2W1则为稍高信号,少数为不均匀信号, 增强扫描后则为不均匀强化[4-7]。该结论和大部分结果有相似结论。在本次研究中将收治的40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有完整的CT与MRI诊断资料, 部分还实施了增强扫描。结果显示, 本次研究中40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经诊断后显示:10例患者肿瘤位于筛窦与额窦, 16例位于上颌窦, 8例位于鼻腔, 6例位于上额窦与鼻腔。40例患者CT检查显示:肿瘤界限清晰14例、不清晰26例;增强扫描有24例, 其中明显强化16例、中度强化8例;此外, 多发斑片状有8例、长条状息肉样14例、不规则形状18例。40例患者MRI检查显示:有16例不规则软组织占影, T1W1时可见信号为等信号或等低信号, T2W1时可见信号为次高信号或略低信号,DW1时则为高信号。通过研究看出,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好发于上颌窦, 额窦与筛窦次之, 肿瘤界限不清者居多, 密度多不均匀, 增强扫描后则可见不均匀强化表现。CT检查能反映鼻腔鼻窦肿瘤生长缓慢的特征, 以及沿神经发展, MRI诊断则显示鼻窦壁骨质破坏, 软组织有肿物, 多为不规则形态。若肿物直径小, 鼻窦壁骨折无破坏, 诊断时极易和良性肿物混淆,因此采取CT与MRI诊断时, 多数根据肿物大小与鼻窦壁骨质信号来判断病情。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 自身多有生姜状不规则特点, 大部分情况下伴有低密度区, 对周围骨质会有侵袭破坏, 经CT与MRI扫描, 可直观定位病变位置[8,9]。
综上所述,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采用CT与MRI检查技术诊断价值明显, 二者都有各自典型的影像学特征, 可显示病变情况、病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 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