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巍
作者单位:112599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的重要标志物, 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 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冠心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其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 按照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值分组,将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值<1.43 mg/L的3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实验1组, 将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值<4.90 mg/L且高于≥1.43 mg/L的3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实验2组, 将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值≥4.90 mg/L的3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实验3组。实验1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57.63±4.12)岁。实验2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最小41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57.62±4.23)岁。实验3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最小44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57.69±4.17)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呈现回旋支、前降支、左主干、右冠状动脉或是主要分支相关血管的直径狭窄度>50%;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存在外伤的患者;存在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患者;存在肿瘤的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三组患者空腹8 h采集其静脉血, 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 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度, 对三组冠心病患者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比较 实验1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为(7.8±1.0)分, 实验2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为(7.9±1.5)分, 实验3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为(9.2±3.0)分;实验3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9、2.1229, P=0.0184、0.0380<0.05)。
2.2 三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1组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4例(13.33%), 实验2组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12例(40.00%), 实验3组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20例(66.67%);实验3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78、4.2857, P=0.0000、0.0384<0.05)。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时相性的反应蛋白, 可以对炎症状况进行反映[2,3]。而且, 超敏C反应蛋白的稳定性较好,其昼夜改变差异性比较小,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也比较方便, 可以对健康者和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血管病事件的情况予以预测, 另外, 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相关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关系[4,5]。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能够观察到存在超敏C反应蛋白聚集现象, 于新生内膜的近中膜部位比较显著, 超敏C反应蛋白对内皮损伤具有促进作用[6], 可以将内皮细胞中相关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降低, 将血管内皮相关通透度加大, 对补体系统进行激活, 引发斑块变的不稳定, 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过程起到重要作用[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1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为(7.8±1.0)分, 实验2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为(7.9±1.5)分, 实验3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为(9.2±3.0)分;实验3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度评分值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实验1组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4例(13.33%),实验2组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12例(40.00%), 实验3组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20例(66.67%);实验3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1组和实验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预测意义。
综上所述, 随着冠心病患者体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不断提升, 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加严重, 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患者的预后情况也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