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 810400)
B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幼龄羔羊、犊牛、猪、马驹发生严重的肠炎、痢疾、毒血症和死亡。B型和C型菌都可产生具有高度坏死性和致病性的β 毒素,能造成肠道严重损伤。β 毒素对蛋白水解酶很敏感,发病原因与肠道内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受阻有关。C型产气荚膜梭菌也可引起成年牛、绵羊和山羊发生肠毒血症。
羔羊痢疾是发生在3 周龄以下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大多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就死亡,有些羔羊会表现为不吃乳、倦怠和卧地不起。常见有恶臭的血便,数天内死亡。病情较轻者可持续数日,也可能康复。绵羊肠毒血症的特征是无预兆的死亡。
该病在所有动物中表现的主要病变是出血性肠炎,并伴有黏膜溃疡。严重的肠道病变部位呈深蓝紫色,乍一看像是肠系膜扭转形成的梗死。肠道内容物涂片检查可见有大量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应用特异性抗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可以从肠道内容物滤液中检测到毒素。
由于该病病情都较重,治疗通常无效,但可尝试采用特异性高免血清和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对孕畜最好的控制方法是在妊娠期后1/3 时接种疫苗:首免后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以后每年免疫1 次。在未经免疫接种的母畜,当其新生仔畜有该病粪爆发时,应在仔畜出生后立即注射抗血清。
D型肠源性毒血症(软肾病、暴食症)是一种典型的绵羊肠毒血症,山羊较少见,在牛中很罕见,呈现全球性分布,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发病。该病最常见于2 周龄以下羔羊或圈养的断奶羔羊,以及饲喂高碳水化合物日粮的羔羊,生长茂盛牧场的羔羊发病较少。在茂盛草场放牧的高产母牛所喂养的肥胖犊牛,以及舍饲牛发生猝死综合征时,都一直怀疑有该病发生,但随后没有得到实验室证据的支持。
该病的病原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其发生必须要有诱发因素,最常见的是年幼羔羊采食过多饲料和母乳,以及舍饲羔羊采食大量谷物。该病只限于产单胎羔羊的母羊,因为产双羔的母羊无法为肠毒血症的发生提供足够的母乳。圈养时突然更换为高谷物日粮的羔羊常见有该病。随着淀粉摄入量的增加,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培养条件,也会产生ε 毒素。这种毒素可以造成血管损伤,尤其是脑部毛细血管损伤。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许多成年羊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组成部分,这就成为新生羔羊感染的细菌来源。大部分带菌者血清中都含有非免疫性抗毒素抗体。
通常肠源性毒血症首次表现为营养状况良好的羔羊突然发生死亡。有些病例,死前会出现精神亢奋、运动不协调和抽搐。常见的神经症状有角弓反张、转圈和头抵硬物,也常见有高血糖或尿糖。有时也会出现腹泻。成年羊偶尔也可发病,表现有虚弱、共济失调和抽搐,24h 内死亡。山羊的病程从急性到慢性,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从水样腹泻,有时便血,到突然死亡。发病山羊可见有腹泻和神经症状,数周后死亡。
剖检时仅在小肠可见有数个充血区及心包积液。在幼龄羔羊发生病例中尤其如此。成年羊心肌可见有出血区、腹部肌肉和肠道浆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常会出现两侧肺水肿和充血,但羔羊少见。瘤胃和真胃含有大量饲料,回肠内可见未消化的食糜。显微镜下可见有羔羊的基底核和小脑水肿、软化。死亡后肾脏迅速发生自溶,俗称软肾病,但这绝不意味着发病羔羊都会出现肾软化,山羊和牛很少发生。山羊还可见有出血性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饲喂高碳水化合物日粮的羔羊出现突然抽搐、死亡,可初步诊断为肠毒血症。肠内容物涂片检查可见有许多短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确诊需要从小肠液中检出ε 毒素,在死亡几小时内,用无菌小瓶收集小肠液,在冷藏条件下送实验室进行毒素鉴定。每10ml 肠液加1 滴氯仿,即可固定任何毒素。虽然已经研发了检测毒素的免疫学方法,用于取代小鼠试验方法,但其灵敏度较差。可以采用检测ε 毒素基因的PCR 方法来鉴别B型或D型梭菌。
防控措施取决于羔羊的日龄、出现特殊症状的发病率及饲养管理方法。如果羔羊常发生该病,最好的防控措施就是对母羊进行免疫。种母羊应在繁育前一年,用D型类毒素免疫2次,产羔前4~6 周进行1 次强化免疫,以后每年免疫1 次。通过降低饲料中所含浓缩料的量,可以控制圈养羔羊发生肠毒血症。但这并不是最经济的方法,对所有羔羊在开始圈养之前用类毒素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育肥期内间隔两周进行两次免疫,能提供很好的保护力。使用明矾沉淀的类毒素或菌苗进行免疫接种时,其注射位点常会形成局部无热脓肿,因此,应选择在正常修整加工时易于剔除且不会影响胴体外观的部位进行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