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彬(河北省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 河北 滦南 063500)
钳工是使用钳工工具、钻床等,按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工种。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广,技艺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加工质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钳工工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真正要练好它并非易事。许多操作者在训练过程中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费了很大得劲,可是怎么也练不好,而有的人看起来很轻松成绩也很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练好钳工,不能靠蛮力,不要以为有一把力气就可以练出来,其实钳工也有它的练习方法。
1.1 “稳”。所谓“稳”,是指心稳、手稳。“心稳”是指练钳工时,心情要放松,不要紧张,紧张会造成动作变形,达不到训练要求。“手稳”是指基本动作要正规、稳定,不能马马虎虎。尤其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怕做不完工件,有的学生在锉削平面时,锉削频率过高,以致动作变形,不能正常锉削,反而越锉越不平,干着急,没办法。究其原因,就是心不定,手不稳。而有的学生,虽然看起来做得慢,但动作稳定,按正常锉削速度和正确锉削姿势进行,效果反而更好。再比如锯割工件时,有的学生以为速度越快质量越高。其实正好相反,速度快锯条磨损加剧,而且动作容易变形,锯条易折断,锯出的面不能保证平直的要求。应将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次左右,并用正确的锯割姿势进行。
1.2 “准”。所谓“准”是指量具使用要正确,测量工件要准确。工件做好后是否符合精度要求,关键取决于测量的准确度。测量平面度必须用刀口尺和塞尺进行;测量尺寸精度必须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测量角度精度必须用万能角度尺。但在测量过程中,是否会正确使用就成为关键性的问题。会用的人能保证精度,而不会用的人则不能。比如用千分尺测尺寸精度,在测量之前,必须用干净纸把千分尺的两个测量面擦拭干净;两个测量面必须和工件的两个被侧面平行接触;测量时,只转动棘轮,听到“吱、吱”的声音后再读数,才能测出准确的数值。而有的人在使用千分尺时,不注意这些,拿起来就用,造成测量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
1.3 “狠”。所谓“狠”是指在“稳”和“准”的基础上,做工件时尽量接近精度要求,而且速度要快,提高劳动效率。比如,在锉削平面保证尺寸时,首先要锯割,如果锯割基本功扎实,锯缝比较直,锯削尺寸精度高的话,一锯下去,只留下0.1 mm的余量,那么,锉削平面时就容易多了;而有些人怕锯歪了,就留大余量,结果是增加了锉削的时间,达不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再比如,有些人在锉削平面时为了保证平面度和尺寸精度,不惜浪费大量时间使用推锉,结果是效率太低,甚至做不完工件。而正确的方法是,使用顺向锉或交叉锉把平面锉平保证尺寸精度和平面度,再用推锉保证表面粗糙度,才能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造成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动作不规范,有的用力不恰当;有的悟性强,有的接受能力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个别辅导的作用。针对动作不规范的,主要是锉削平面时,要提示学生有针对性的降低速度,训练两手协调用力能力,直到能把锉端平为止。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主要指那些动作不协调、盲目乱做、废品率较高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单独培训,一步一步地训练,哪里存在问题要及时纠正,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
每一项技术经过一段训练后,要定期检查、考核。全面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以利于下一步有针对性的辅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避免教完后让学生自己练,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没底,将来影响学生在工作或定级考试中的表现。另外,考核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上进,避免出现练好练坏无所谓的思想倾向,对成绩好的加以表扬,对差生加强辅导,纠正其错误,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氛围,以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要教会学生练好钳工,三个技巧必须掌握,在“稳”和“准”的基础上,追求“狠”,才能提高钳工技能,达到高级水平。通过个别辅导和定期考核,促进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