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波,韩芳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农村和谐稳定、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学者们[1~4]对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并从组织领导、选拔培养、创新机制等角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群众认可、能力出众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解决后继乏人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选取北京市平谷区3个乡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委,了解村级后备干部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旨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后备干部是指各级党组织依据有关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德才兼备、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是补充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等村级组织班子的后备人选;尤其是接替党支部书记的人选[2]。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部,总面积960 km2。辖区内共有16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27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3万人,以农村人口为主。近年来,该区采取拓宽选拔渠道、搭建锻炼平台、抓实培养帮带、择优选拔使用等措施,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为农村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区、镇、村三级党组织强化人才储备,注重拓宽村级后备干部的来源渠道,村级后备干部力量不断壮大,建立健全了村级后备干部库。截至2018年10月,平谷区的后备干部增至681人,其中,区级农村后备干部426人,村级农村后备干部255人。
积极拓宽村级后备干部选人视野,打破身份、行业、地域限制,不断吸引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大学生村官和乡镇机关干部参与村级事务工作。调研数据显示,全区681名村级后备干部中女性后备干部比例为20.9%;<35周岁的村级后备干部比例为20.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级后备干部比例为63.5%。调研区域的村级后备干部的人才结构得到了持续改善。
积极探索村级后备干部跟踪培养、顶岗培训、定人帮带等方式,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教学等措施,提升村级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2006年至今,先后有100余人当选村“两委”干部;2018年的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23名农村后备干部当选村党组织书记。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发展能力较强、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陆续进入村级班子,在村级事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4.1 系统培养模式 2006年大华山镇启动了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每期工程为期3 a,按照第一年镇里挂职、第二年异村学习锻炼、第三年回村培养的模式,一村一备的比例,累计培养后备干部40人。
2.4.2 阶梯培养模式 东高村镇东高村是典型的人口大村,采取“阶梯化”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模式,即社区支部书记为村委的后备,村委为支委的后备,支委为政工副书记的后备,政工副书记为村主任的后备,村主任为村书记的后备,成长一个使用一个。目前村内各干部岗位人选均来自后备干部队伍。
2.4.3 定向培养模式 大华山、刘家店等乡镇通过“搭台”“赋权”等方式,将大学生村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等村级后备干部“扶正”。2018年大华山镇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镇20个行政村中11个行政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为机关企事业干部,覆盖率达到55%。
3.1.1 重视难——缺乏长远规划
3.1.1.1 顶层设计弱化,政策落实力度弱。调研中发现,一些乡镇反映上级部门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没有长远的规划,欠缺农村干部队伍的梯次培养,没有开展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平谷区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平谷区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在选拔标准、推荐程序、培养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文件与形势发展相互脱节、指导性不强,实际操作难以落实。
3.1.1.2 镇党委主体责任虚化。有些乡镇党委认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费时、费事、费力,花大力气培养却未必选得上,缺少长远计划和具体措施,认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抓与不抓一个样,无关大局。
3.1.1.3 村党组织具体责任淡化。大部分村党组织以抓经济抓稳定抓环境为主,无暇顾及后备干部培养,平时不管不问,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资料不齐,使得村级后备干部建设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3.1.2 选人难——后备干部不足
3.1.2.1 无优可选。由于村干部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工作难度大,村中优秀青年大学毕业后不愿意返回家乡工作;目前村级后备干部库255人中15.69%的后备干部在50周岁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后备干部占总数的71.76%。
3.1.2.2 有优未选。部分村书记存在“近亲繁殖”“裙带关系”的思想,在物色后备干部时,不能客观的进行优选造成优秀人才进不来。
3.1.2.3 有优难选。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后备干部人选选拔范围受限,致使一些优秀人才很难当选。
3.1.3 育才难——后备干部培养难
3.1.3.1 培养方式单一。调研中发现,培养方式多以“传帮带”为主,培育方法单一。
3.1.3.2 培训内容无针对性,系统性较差。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党性修养、社会管理、行政任务执行、法律法规等传统课程上,对乡村振兴、“三农”、绿色发展、村务管理、实用技术、应急处置等内容培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3.1.3.3 缺乏锻炼与实践岗位。在培育后备干部过程中,有些村庄没有提供实践岗位;有些村庄采用了定岗培养,但总体上岗位是有限的,无法使众多的后备干部得到真正有效的锻炼[3]。
3.2.1 统筹缺位 调研中发现,农村后备干部培养主要是由乡镇党委发起和组织实施,区级层面在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缺乏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导致各个村镇培养后备干部时,工作开展程度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
3.2.2 缺乏资金 目前,各级财政没有设立农村后备干部的专项培养基金,导致农村后备干部培养定于纸面,政策难以落地。
3.2.3 选人、用人机制僵化 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3.2.3.1 选拔渠道狭窄。目前后备干部主要来源于在村务农人员,选拔方式上多以村级推荐、乡镇把关为主。
3.2.3.2 人员培养机制形同虚设。部分村庄的后备干部没有设立实践岗位,培养机制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3.2.3.3 缺乏搭建相关平台。多数村级后备干部缺少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上进心不足。
3.2.4 岗位缺乏吸引力 工资待遇较低、村两委年龄结构不合理,是村级后备干部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4.1.1 坚持正确选用导向 统一村级后备干部的选备与村级领导班子配备的标准,对进入后备的人员,全面实行资格联审制度,凡不符合村“两委”换届候选人资格条件的,不得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从严把好“入口关”[5],防止降格以求;坚持群众参与的选备程序,防止闭门选备造成的备而无用。
4.1.2 完善村级领导班子“能下”的运行机制 对于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好、工作能力不足的村班子成员,妥善安排到其他的工作岗位,为后备干部尽快走上村级领导岗位创造条件。
4.1.3 加强统筹使用 根据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和后备干部自身的特点,尝试打破地方、村级领导岗位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在镇域内统筹使用,向邻村输送干部资源,促进村级后备干部资源合理配置。
4.2.1 拓宽选人视野 择优选拔村级后备人才纳入后备干部库。通过网络招聘等方式打破传统选拔后备干部的界限,把一些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有志青年吸纳进来。
4.2.2 拓宽选拔方式 采取自荐、举荐、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选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在严把程序的基础上,对推荐产生的后备干部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在公开、公平、公正[6]的基础上,选拔优质人才。
4.3.1 带岗、带薪实践锻炼 提供团支部书记、村主任助理、党支部副书记等职位,对后备干部进行实质性的村级事业分工,让其列席村“两委”会议,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心工作和各项阶段性任务,提高处理村务事务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发放薪金,杜绝“中途流产”。
4.3.2 多渠道培养 提供党校、镇村讲习所、实训基地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对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训,定期安排后备干部走进高等院校或城镇示范点,帮助他们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
4.3.3 敢于压担子 对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适当创造机会压担子、挑大梁,帮助他们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快成长步伐。
4.4.1 压实工作责任 从区级层面,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研究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目标。组织部门应把重心放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上,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要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履职目标,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使这项工作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
4.4.2 实行动态调整 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推行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目标管理办法,规范日常行为,保持活水状态。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化管理,根据考核情况和工作表现,对不适宜作为后备干部的人员予以淘汰,及时将新发现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村级后备干部库。
4.4.3 强化激励保障 建立区统镇用的专项基金,认真落实离职村干部补助、养老保险等制度;对担任实职的后备干部,及时落实基本薪金,提升补贴标准,使其在工作上“有干头”。探索深化从农村党组织书记中招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继续执行从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中直接考录乡镇公务员制度[7],让村级后备干部有“奔头”、有“念头”。突出人文关怀,建立健全因病因灾致困后备干部的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为村级后备干部营造履职尽责、撸袖实干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