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彩莲,杨艳妮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劳动者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此,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新时代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以适应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制造业升级换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水电职院”)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既有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 “名家讲坛”“楚天技能名师”“校外实训基地”“定向培养”“订单班”、校企共建专业等。
名家讲坛,就是学校聘请一批知名企业高级管理者,给大学生做就业指导系列讲座。2014年2月13日,该校机电工程系邀请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郭猛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如何走好就业第一步”的专题讲座,该次讲座向应届毕业生介绍相关行业、企业文化、用工要求,为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把脉定位。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第一,社会用工鱼龙混杂,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很有可能被高薪所诱,陷入传销泥潭,知名企业到校宣讲,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第二,对于毕业当工人,学生的内心是拒绝的,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生不愿意去生产第一线工作,在高职学生中,面子观念还是非常重的,企业入校宣讲,在自由提问环节,学生可以问清楚就业行情、工资薪酬、工作环境、未来发展空间等切身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求职的时候就不会心里虚,对谁都不信任;第三,企业到校宣讲,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路径也会有指引作用,高职的专业设置和市场衔接是否紧密,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效度,校企联系越紧密,人才培养才会越有针对性,学生的就业也才会越有保障,学生就业有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每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天大的事,从大的方面讲,就业直接关系民生,高职学生能够实现较好就业,高职办学才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办学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科技发展,社会要求高职院校能培养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是简简单单传授知识就行了,还要能传授专业技能,而更高一点的要求则是,高职专业教师能够在技术上成为行业领先者,因此,“双师”“职教名师”“楚天技能名师”越来越受学校重视、家长及学生欢迎。
近年来,湖北水电职院在“双师”“职教名师”“楚天技能名师”等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教师获得 “湖北名师”“全国水利职教名师”“水利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全国水利职教教学新星”等殊荣,这些教师不仅授课效果好,在行业中也是很有分量的专家,他们已经成为该校的“四梁八柱”级领军者;另外,该校利用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工人师傅一起劳动,在实践中学习操作技能,了解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要求,青年教师回到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样就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有益,该校部分“职教名师”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该校还鼓励青年教师在授课之余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考试,让青年教师大多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双证在手,非常有底气和信心,在学生中人气很旺,极大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近些年,湖北水电职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了一批生产规模适度,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生产企业与之合作,共建了3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该校的电力系和该省恩施地区的电力部门通力合作,在水电、风电、生物发电等领域都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通过见习,了解了未来的工作场所和操作规程,看见了工人师傅工作、生活状况,也看明白了行业建设的状况,弄懂了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回到学校后,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前总想躲着教师玩一玩,回来后自己就会跑去实训楼做事。学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与企业联合创办实训场所,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更近,学生更能直观真实地了解甚至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成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武汉人口几何级的增长,地铁成为武汉市最重要的市内交通工具。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与九所院校合作(包括湖北水电职院)举办武汉地铁集团订单班,校方采取“定向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大专学历的技能型地铁专业人才。毕业后,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订单班毕业生直接到武汉地铁集团就业。“地铁订单班”的招生标准由地铁集团制定,同时由地铁集团进校组织面试考核,面试合格且体检通过的学生择优组班。湖北水电职院根据地铁集团公司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确保毕业生质量。“地铁班”教学管理由教务处与地铁集团共同执行,学生管理由建筑工程系和电力电子工程系实施,学员毕业派遣由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订单班学生须服从《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订单班管理办法》,经考核合格后参加实习,实习期合格签订就业合同。
这种“订单班”,学生来源于当地,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为区域经济,当地企业发展量身定制,非常有针对性,实用性,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人才的培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该校还有一个极富特色的服务西藏区域经济的“西藏班”,西藏班的学生通过单招录取,单独组班,该班的培养目标是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该校优势,开办西藏水利班。为办好西藏班,学校上上下下齐动员,派该校思政课部党支部进驻该班,联席协助水利系进行管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指定党员教师负责,负责教师定期向该支部汇报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把关爱和温暖送到远道而来的学子中去。通过前期思政课部教师了解的学生生活、学习、身心状况,水利系专业课教师和该系学管再进行教学和管理就会心中有数,事倍功半。这样联席培养的学生就会思想过硬、业务强,将来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先进的理念。
这种订单班符合国家提出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多加采用,用东部的优势专业招录区域订单班,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培养新型技能人才,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湖北水电职院由湖北省水利厅直管,属于行业办学,如何承担该省水利全行业的在职培训,使水利行业职工实现终生教育,是该校一直谋划的重要工作之一。2018年秋季,该校开始在全行业招生,在校学生情况见图 1、图 2。
图1 湖北水电职院首批行业招生学生学历结构
图2 湖北水电职院首批行业招生学生年龄结构
如图1所示,该次行业共招生33人,分析数据可以知道,第一,学生学历结构复杂,层次不一,教师教学难度大,难度在于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二,学生年龄跨度大,对于“90后”而言,“70后”可以算得上父辈,这样的年龄混搭班级,在管理上也需要有新的办法。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更为复杂,比如学历高的不一定专业强,因为有些大学毕业的学生并不是学的水利专业,更多的人学的是文科,从事的是办公室文职工作,来到高职学习数学和力学等课程有难度,他们能否坚持下去也是问题。
不过,从实际教学情况看,由于教师水平较高,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呈现好学的状态,出勤率高,学习劲头足,面对学业难题有攻关的决心,学生学习状况整体向好。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这对于校企合作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增加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领域,使校园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也是行业办学更加有热情和效度。是多方共赢的模式。
校企共建专业是目前该院探索实行的一种最新的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湖北水电职院开展合作的有电梯专业,机器人专业等。
以湖北水电职院机电工程系电梯专业为例,本专业是湖北水电职院与瑞士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全球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通过与瑞士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垂直梯和扶梯,以及用于电梯安装与调试、检测与维护的大型专业仪器设备,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欧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真的专业技能实训,并聘请全国电梯行业权威专家担任教师和管理,根据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其中职业核心技能与考证课程及相应教材均由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为目前国内电梯专业最新权威专业与教材。该专业还在校内建立了国家首批、首家电梯职业技能鉴定站,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电梯生产与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保养等顶岗实习基地。通过专项技能和核心职业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取得双证书,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能直接上岗就业。
由此看来,随着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校企合作由最初的概念到高职与企业多方深度合作,其模式越来越多样,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产业在更新换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转型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教师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嬗变发展,要求教师要能提供最具实操性的前沿技术、操作流程教学,好的教师必然更多地来自企业一线,书院式教师将越来越不适应高职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教师要抛弃“我会什么就开什么课”的做法,变为“企业要什么技术就开什么课”。
第三,专业课教师是校企合作的桥梁,既要有企业一线大工匠,也要有高职顶尖名师,形成教学团队,各显其能,博采众长。
新时代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高职院校应立足实际,围绕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和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考量区域、行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努力探索新时代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