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研究*

2019-01-05 07:20:18贾淑亚
陕西中医 2019年1期
关键词:针灸穴位针刺

张 艳,贾淑亚

1.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安阳455000);2.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安阳455000)

痛经是女性在经期、经期前后常出现的腹部疼痛、腰部酸痛、腰骶疼痛的症状[1]。西医学上,多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痛经两类,多发人群为育龄期的妇女[2]。中医学上,将血气不足、阴寒内盛、腹痛视为凝滞型痛经寒湿,临床上多以温宫驱寒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化瘀止痛为辅助治疗[3]。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于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12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12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进行分组试验。A组(n=40)年龄在15~38岁,平均(21.52±3.16)岁;病程在1~5年,平均(2.46±3.16)年。B组(n=40)年龄在15~38岁,平均(21.62±3.46)岁;病程在1~5年,平均(2.36±3.26)年。C组(n=40)年龄在15~38岁,平均(21.54±3.36)岁;病程在1~5年,平均(2.42±3.15)年。三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工具准备:选择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生产地址: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批号:QB2024-1994规格:200支/盒);选择温灸纯艾条(批号:约18mm×200mm/根)。

温针灸方法: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使用0.25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通过岭南陈氏针法快速进针,归来、水道、地机穴位均予以大泻法;中极、三阴交、关元穴位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随后采用约2cm的艾段插在每支针柄上,并将其点燃。准备硬纸片(2cm×3cm)一张,剪开一条缝后,将其套在针体上,同时遮挡腧穴位置的皮肤,以温针灸穴位的温热感为度。待艾段燃尽后,可将针拔除,并清理灰烬,整个治疗时间控制在20min。

中药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妇科学》[4]中的寒湿凝滞的痛经处方予以治疗,少腹逐瘀汤成分包括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川芎、干姜、苍术、当归、茯苓、赤芍药各10g,肉桂3g,小茴香6g。A组患者于经前1天将中药颗粒置于容器中,加入200ml开水冲服,1次/d,持续服用10d,共服用3个月。B组经前1天将中药颗粒置于容器中,加入200ml开水冲服,1次/d,持续服用10d,共服用3个月。C组经前1天将中药颗粒置于容器中,加入200ml开水冲服,1次/d,持续服用10d,共服用3个月。

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NR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选用国际应用较多的NRS疼痛评分量表,取一条10cm的直线,一端为无痛,另一度为剧痛,让患者根据其视觉感觉在直线上标出自身的疼痛程度。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经治疗后,全部症状均已消失,3个月经周期内无复发现象,为痊愈;腹痛显著减少,不依靠止痛药仍可正常地工作和学习,为显效;腹痛有所减少,仍伴有其他症状,但可维持正常地工作和学习,为有效;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无显著改善,为无效。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结 果

1 治疗前后NRS评分对比 三组治疗后的NR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的NRS评分显著优于A组;C组的NRS评分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NRS评分对比(分)

2 三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对比 三组治疗后,其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B、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对比(分)

3 三组总有效率对比 B、C两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C组的总有效率又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总有效率对比[例(%)]

4 三组不良反应对比 A组中有4例针刺出血、3例胃痞、1例腹胀、1例胃痛,无体倦、恶心症状;B组有3例针刺出血、2例胃痞、1例体倦、2例恶心,无腹胀、胃痛、恶心症状;C组有1例针刺出血、无胃痞、体倦腹胀、胃痛及恶心症状。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显著低于 A、B两组(2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中医学上将原发性痛经归属于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古代方剂、中成药、自创组方、温针灸配合中药、拔罐、壮医药线点灸、针药结合、针灸并用等多种治疗[5-6]。

少腹逐瘀汤出自于晚清时期的名医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7],该方主要适用于小腹包块且疼痛、月经来潮时腹痛、一个月月经来潮3次以上、经色为紫色或黑色、伴有血块等多种症状。方剂中君药是指川芎、当归、赤芍,其中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可温通胞脉、祛风止痛;赤芍可祛瘀止痛、清热凉血[8]。臣药是指五灵脂、延胡索、蒲黄和没药,可活血止痛、祛瘀通络,其中五灵脂可行血止血、通利气脉;延胡索可治血滞、气滞;蒲黄可利小便、消瘀血、止痛;没药可散血、消肿生肌、祛瘀止痛[9]。佐药为干姜、肉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经之功效,其中干姜可回阳通脉、温中散寒;肉桂可补中益气、化汗化脓。使药为小茴香,具有散寒止痛、暖肾散寒止痛之功效。

温针灸是一种将针刺和艾灸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艾灸、针刺可同时施用的病症,在其操作过程中,多将针刺入穴位当中,行针得气,通过补泻手法,将艾段套于针柄的顶部,并点燃施灸[10]。借助燃烧产生的热力和穴位进行治疗,通过针身作用至患者体内,从而达到回阳止痛、温通静脉之功效[11]。《本草备要》中早就艾叶药物属性进行记载,指艾叶性味属苦辛温热,具有纯阳之性,具有温煦胞宫、驱除寒湿之功效[12]。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温热效应和艾叶焦油中的化学成分互相作用,可充分发挥其对经脉穴位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启动血管自律运动、有效改善机体循环之功效。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均施行温针灸+中药联合治疗,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预先针刺可触发患者体内腺苷、氧自由基等触发因子的产生,可对保护性蛋白及休克蛋白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13]。本研究显示,经前不同时间点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予以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经前5d和经前3d予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经前1d,而经前5d的效果又显著优于经前3d治疗。故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不仅需要接受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还要注意治疗时间,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显著。

猜你喜欢
针灸穴位针刺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4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夏季穴位养心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