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泊明,王 乐,郝继龙
(1.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吉林 伊通13070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130021)
患者,男,59岁,既往体健,因“左眼被眼镜片扎伤后视力下降4 h”于2014年12月15日就诊于我院,查体:左眼:视力:手动/20 cm,眼压:Tn,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至下方巩膜见一竖行角巩膜全层裂伤口,全长约8 mm,其角膜裂伤口约5 mm,少量色素组织嵌顿于角膜裂伤口,周边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虹膜缺失,晶体瓷白色,7:00点位至11点位不全脱位。诊断为“角巩膜穿通伤(左)、眼内容物脱出(左)、外伤性白内障(左)”,急诊行角巩膜裂伤清创缝合术+前房成形术(左),术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点左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左眼。
2015年1月19日第2次入院。左眼:视力:手动/20 cm,眼压:Tn,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至下方巩膜见一竖行角巩膜全层裂伤口,全长约8 mm,其角膜裂伤口约5 mm,角巩膜创口对位良,缝线在位,周边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虹膜缺失,晶体瓷白色,7:00点位至11点位不全脱位。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左眼晶状体不全脱位、左眼外伤性无虹膜、左眼角巩膜裂伤缝合术后。入院后于2015年1月20日行左眼Phaco+IOL。术后3个月左眼BCVA:0.1。玻璃体点状及絮状混浊,视乳头界清、色正,网膜血管走形及比例大致正常。
2015年3月23日因“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再次入院。当时查体:左眼:BCVA:手动/30cm,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准确,眼压:T+1,眼睑肿胀,结膜充血,角巩膜创口愈合良好,角膜混浊,以下方为著,可见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大量羊脂状KP,呈三角形分布,前房中深,房水混浊,细胞(++),虹膜缺失,人工晶状体在位,玻璃体混浊,眼底视不清。诊为“葡萄膜炎(左)”,应用激素好转后出院。
2015年4月27日因左眼视力再次下降入院。查体:左眼:视力:手动/30 cm,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准确,眼压:12 mmHg,眼睑肿胀,结膜充血,角膜下方线状混浊,前房中深,房水混浊,虹膜缺失,人工晶状体在位,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隐约见视盘界清,后极部网膜前可见大量灰白色膜,余查视不清。
临床诊断:眼内炎(左)、人工晶体眼(左)。患者于2015年5月1日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玻腔注药术(万古霉素)术后头孢替唑钠2.0 g每日2次静点5天。
根据送检结果,患者为真菌感染,对伏立康唑敏感,应用:伏立康唑滴眼液1 h 1次频繁点眼、全身静点伏立康唑注射液0.2 g,每日2次、当天立即行伏立康唑稀释液前房灌洗。2015年5月13日行左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中见视网膜表面再次出现灰白色菌落。
于2015年10月27行左眼硅油取出术,术后检查:左眼:BCVA:0.3,眼压:9 mmHg,眼前节查体同前,眼底隐约见视盘色正、界清,网膜平复在位。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0.02%-0.3%。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33-77%,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占8%[1]。
该病例特点:发病晚,是一种慢性、隐匿和复发性肉芽肿虹膜睫状体炎。最初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效,但药物减量后可复发。临床体征表现大的角膜后沉淀物、少量前房积脓、轻度前部玻璃体炎性反应、囊袋内的白色斑块。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治疗方面行玻璃体切除还是非常有效,伏立康唑注射液能有效控制假丝酵母菌。前房盥洗浓度0.5 mg/ml。
该病例与以往病历不同是以往慢性囊袋性眼内炎一般由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和真菌引起[2]。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方面必要时取出IOL,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建议单纯行玻璃体腔抗生素注射或玻璃体切除术。总之,防治结合、重视预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