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虹,朱明丽,马建萍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其原理是经导管将静脉血引到体外,在血泵的驱动下,使血液经过膜式氧和器,再输回体内起到心肺替代作用[1],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支持治疗。重症肺炎又称“中毒性肺炎”或“爆发性肺炎”,是由各种病原体所致肺实质性炎症,造成严重菌血症或毒血症进而引起血压下降、休克、神志模糊、谵妄、昏迷及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俯卧位通气(PPV)能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引流分泌物,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膈肌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的顺应性。体外膜肺氧和行俯卧位通气管理复杂,对护理人员技术要求高,本院危重症医学科收治ECMO支持下的重症肺炎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8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ECMO支持下行俯卧位通气(PPV)的重症肺炎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0.6±2.0)岁。ECMO 治疗时间 44~552小时,平均(209.5±3.0)小时。8例均急性起病,机械通气均无法改善氧和,氧合指数(PaO2/FiO2)61~98mmHg,通气血流比例无法纠正,胸壁的顺应性差,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2]。8例予ECMO联合PPV治疗,氧合指数由67mmHg上升至163mmHg,呼吸系统顺应性由18mL/cmH2O上升至41mL/cmH2O,8例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5例成功撤除ECMO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ECMO治疗44小时后死亡,2例分别经ECMO治疗167小时、552小时后,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下心率、血压仍不稳定,家属放弃治疗。
2.1 基础护理 (1)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警惕脑出血或脑血栓的发生。(2)循环与呼吸系统的监测。体外膜肺氧合运行早期(1-2天)以偿还氧债,纠正紊乱为主;运行中期(3-14天)以休息治疗为主;运行后期以调整参数,逐渐脱离ECMO为主。重症肺炎俯卧位后可引起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密切关注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8例中1例出现心律失常于运行早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7例于运行中期不间断ECMO治疗,其中4例于运行后期逐渐停止,1例ECMO结束后继续PPV治疗。俯卧位治疗期间除外1例死亡,其余7例均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异常现象,及时予补液、升压及扩容等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均在可控范围。(3)镇静镇痛。8例均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枸橼酸芬太尼镇痛,充分保证休息,降低氧耗。采用RASS量表[3]进行评估,每4小时镇静评分1次。ECMO早期镇静充分,RASS维持在-4-3分,只对身体刺激有反应或对声音有反应;中期有效镇静,维持RASS在-3-2分,对声音有反应,无法维持清醒超过10秒;后期白天唤醒,维持RASS在-2-1分,清醒不完全,但可维持清醒超过10秒。(4)密切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4],关注实验室相关检查与检验,尤其是氧代谢监测。护理中严密观察气道、鼻腔、口腔、消化道中等出血情况。(5)预防院感。护理人员注意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病床边多处放置免洗手液,加强手卫生。(6)出入量记录。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4小时出入量,评估尿色。一旦发现尿量有变化,根据患者中心静脉压及血压等变化及时予利尿或补液治疗,平衡体液代谢。
2.2 人工气道护理 8例中1例行气管切开,其余7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8例均予呼吸机支持,ECMO维持。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气道内痰液增多,由于重力因素口鼻腔分泌物也相应增多,护理人员及时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5]。其中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较气管插管的气道护理管理难度大,要确保气切套管位置良好,吸痰时用手紧密固定套管,避免气切套管移位或滑出。所有人工气道管道妥善固定,刻度准确,导管通畅,选择密闭式吸痰装置,必要时由2名护理人员合作完成。观察痰液的性状,引流负压(<-150 mmHg)、频次与时间,注意有无气道出血现象。密闭式留取痰标本,严格无菌操作,并均辅以胸部叩击,以促进滞留于背侧的分泌物排出。
2.3 导管护理 各导管均妥善固定,防止滑脱等护理意外事件。给患者翻身时护理人员用手保护各导管进行3次固定。防止导管压在身下,避免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一般在ECMO辅助 18小时后血小板数量会明显减少[1],且ECMO治疗期间为避免栓塞需要适当抗凝治疗,临床严密观察各导管置管口出血现象,预防大出血。(1)ECMO导管的护理。各组轮班护士认真评估ECMO导管位置及刻度,妥善固定,保证各电源氧源供应,检查确保各管道接头处连接紧密。每小时观察四肢末梢循环状况,包括皮肤温度及色泽,动脉搏动情况。一旦皮肤温度变凉、色泽变暗或者动脉搏动变弱甚至消失,立即配合医生予相应处理。(2)胃管的护理。为防止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6],适当抬高床头 10°~15°,以 20mL/h 滴注营养液[7],次/2h 回抽胃管,排除反流及误吸现象。胃管二次固定放置的位置随翻身而改变,与气管插管一起由U型枕开口处妥善放置。(3)尿管的护理。8例均选用精密集尿器[8],每周更换一次,妥善固定,每日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用温水清洗尿道口、会阴区、导管表面。在导尿管与皮肤之间放置清洁棉布,以避免导尿管压迫皮肤。(4)深静脉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8例患者中有5例为颈内静脉置管,3例为锁骨下静脉置管,严密观察置管处渗血情况,翻身时用手加以辅助,做3次固定。输液过程中严格防止气泡进入患者体内,所有药物都在视线可及范围之内。
2.4 皮肤护理 根据 Braden压疮评分表[9]进行评分,Braden为8-17分,平均12分,属于高危风险的患者应及时准确行预防压疮措施,无压力性损伤产生。翻身过程完全依赖医护人员实施,由医师和护士共同参与,禁止拖拉患者。压力性损伤是俯卧位通气的主要并发症[10],俯卧位时,气管插管者头部放置U型枕1个,气管切开者使用2个U型枕,U型枕开口与气管插管和胃管同一方向,下方放置1-2个水枕,保持气道通畅。使用2个软枕抬高胸部,防口插管及气管切开套管受压,放置1个软枕抬高大腿,1个U型枕保护会阴不被受压,水枕垫高膝关节及踝关节防止受压。双上肢与身体平行放置或抬高与头平行[11-13],防止臂丛神经损伤,在肘关节与腕关节处放置水枕,避免受压,并维持各关节处于功能位。护理人员每30分钟/次辅助患者抬头,2h/次适当调节各软枕、U型枕及水袋的位置。有3例因为明显消瘦,加用泡沫敷贴保护骨凸起处。
重症肺炎实施ECMO治疗的护理风险较高,在该基础上又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增加护理实践难度。
ECMO治疗期间,心脏和肺得到充分休息,而全身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膜肺可有效地进行二氧化碳排除和氧的摄取,体外循环机使血液周而复始的在体内流动。在机械通气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体位改变增加肺组织背侧的通气,增加肺泡通气功能,改善肺组织V/Q,提高氧合[14],并且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损伤的发生[15]。但俯卧位通气遇到以下情况需要停止[16-17]:(1)俯卧位通气4小时后指脉氧未改善;(2)心脏骤停;(3)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4)恶性心律失常;(5)可疑的气管导管移位;(6)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指数≥150,PEEP≤10。 本组8例中5例病情平稳后转至普通病房,1例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因家属要求自动出院。结合临床实际,作者总结相关经验如下:(1)严密的生命体征观察,落实各项基础护理;(2)精致的气道护理;(3)精心的导管护理;(4)严格的皮肤护理。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患者的安全。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加强重症护理,减少和避免并发症,才能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