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下的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以贵州省黎平县食用菌种植为例

2019-01-05 02:21
中国食用菌 2019年2期
关键词:食用菌精准生产

姜 刘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发展现状

郡县制,天下安。精准扶贫作为我国当前重大的民生事件,汇集了社会各领域的关注热点,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明确精准扶贫的对象,并根据已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的详细情况制定相应扶贫措施,从根源上帮助群众实现脱贫目标[1]。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全县总人口53万,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黎平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围绕扶贫小区建设产业园区,以县城为核心,中路、中部乡镇(街道)为纽带,以百里侗寨传统村落为节点,辐射带动25个乡镇(街道)所有行政村发展,以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连接各乡镇(街道)产业场(区)。截止2018年底,食用菌种植总量为152.5 hm2,主要分布于德凤、高屯、中潮、德顺、洪州、顺化、永从、九潮等乡镇(街道),初步统计年产3 411.71 t,产值3 709.73万元。主要种植品种以香菇、木耳、羊肚菌为主,另有竹荪、平菇、牛粪菌等少量种植。共有5家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分别在德风、永从、德顺、洪州、德化,其中德风、德化生产香菇菌棒,永从、德顺、洪州生产木耳菌棒。共有31个合作社在种植生产食用菌。精准扶贫政策的目的在于扶贫,实现路径在于“精准”二字,但从目前学界研究的整体上看,主流观点认为精准扶贫出现了严重的不精准执行现象[2]。

2 主要做法

2.1 用“活”政策,迅速推广

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名作《江村经济》中通过小城镇的研究发现,小城镇的建设主要是跟当地的乡镇企业建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政府的决策偏向。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的拓展,先后出台《黎平县食用菌产业三年贫攻坚方案》,制定一系列支持助推产业发展政策文件,把食用菌种植纳入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扶持、农文旅一体化开发等项目中统筹考虑,重点推进,大力扶持,着力打造食用菌规模连片基地。

2.2 多“筹”资金,确保发展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确保效益”的原则,全面整合打捆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对连片种植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奖补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多方式筹措资金,全力保障企业和农户健康发展。一是“上级补助资金+企业自筹”。例如:金融部门对与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新种植场(小区、户)提供贷款5万元以上的支持。对一次性贷款金额5万元以上的,由县财政给予2年贷款贴息,并按年息5%兑现(年息低于5%的,按实际应付息额兑付;年息高于5%的,超出部分由贷款户自担)。四是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险保障。例如:对与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的新种植场(小区、户)种植规模达到1万棒以上,全面参加保险公司入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所需保费,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兜底;一般种植农户按照60%保费补助;专业合作社种植且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达50%以上的,所需保费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兜底。

2.3 有“效”组织,带动产量

扶贫瞄准是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对扶贫对象的选择和扶贫对象确定后实施的资金和资源投放过程,区域瞄准是一惯采用的扶=扶贫瞄准方式。一是创新改革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其生产经营模式能够大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收入的提高,同时能够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提高食用菌质量、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例如:岩洞镇创建的3个羊肚菌示范基地,由贵州灿榕农业有限公司牵头实施,规模达23.33 hm2,并试种成功,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拓展食用菌品种。同时借助杭州东西部协作帮扶之力,在脱贫攻坚夏秋攻势之际,将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力。目前,全镇2018年秋季栽培大球盖菇10.23 hm2,覆盖贫困农户62户292人,栽培羊肚菌15.11 hm2,覆盖贫困农户120户497人。二是按照“党支部+产业基地+搬迁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吸纳异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进入基地就业,确保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例如: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扩建食用菌基地,待基地扩建完成,预计能解决2 00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问题。三是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促进党在基层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例如:洪州镇仁里村侗情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该模式发展香菇种植,带动14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2017年合作社年产香菇105 t,利润达60多万元。

2.4 创“新”技术,增强效益

探索食用菌循环种植,地菇连续种植会产生大量真菌和细菌,要在同一个地方连续种植且保持高产,不但对种植技术要求高还会大大增加种植成本。为克服这一难题,洪州镇仁里村侗情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香菇+生姜”循环种植的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仁里村同一块田地最多连续种植香菇2年,之后利用废弃菌棒所产生的木屑种植生姜2年,香菇种植所产生的真菌和细菌非常有利于生姜生长,提高生姜产量的同时加快了田地真菌和细菌的消亡速度,使得地块能更快复种香菇。这一方式增加了田地的利用率,更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仁里村种植地菇0.93 hm2,每公顷年利润可达5万元,循环种植生姜期间每亩生姜毛利润为3 800元。

3 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方式较落后

黎平县食用菌产业主要表现为一村一社的分散经营,处于生产设备简陋、生产方式粗放的状态。农业龙头企业从事食用菌生产种植的稀少,生产大户、专业户也不多,农户低小散的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很少考虑栽培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提升。食用菌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偏重于品种更新和技术革新,忽视了产品的深度研发,导致产量大效益低,在新型市场和高端市场竞争上十分被动。

3.2 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当前的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只限于为成员提供菌种、技术、销售等,水平参差不齐,我国食用菌产业相关企业、组织之间的信息联系少之又少,使得各企业、组织之间的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导致我国食用菌产业产生不良竞争,没有一个以食用菌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为主的联合组织统筹协调,导致龙头带动力受区域限制,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

3.3 规模化生产发展不够

要想可持续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产是必然趋势。但黎平县所谓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仅仅是菌棒集中机械化生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用菌种植工厂化,相比其他地方的食用菌生产种植企业,产业技术落后很多。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多产业链还未形成,目前大多都是以原始产品直接流入市场,未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业链短,产品增值难。

3.4 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是食用菌生产基地冷库、烘干、包装等配套实施不完善,很难达到标准化生产。二是目前正处秋收农忙时节,各乡镇食用菌基地均出现人工紧张问题,导致食用菌无法按时采摘影响经济效益。另外,好菇粮食用菌基地正在扩建,预计年内便可投产,但目前仍未落实移民人工。

3.5 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

因黎平县食用菌产业化起步较晚,中间折腾较大,农产品中介服务组织跟不上,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队伍人才少,农技贡献率低,加之自然条件差,适合山区特点的机械化装备缺乏,尚未形成公司加农户或协会加农户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严重影响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推进工厂化生产

一个产业之所以成为产业,最基础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要打造黎平县食用菌市场地位,需要保持一定的产量,比如每年发展菌棒1亿棒以上。一方面要加快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可结合香菇等食用菌传统生产村异地移民项目,选址适合地块,以农民入股合作社的形式建设标准化食用菌生产种植园区。另一方面食用菌产业还可以与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开发食用菌观光、体验等旅游、休闲养生等业态。“精准扶贫”是我党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一项新型惠农政策,旨在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户的精准“滴灌”。

4.2 加强精细化管理

由于公共政策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领域,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一次次再细化和再规划的过程,所以地方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地方性特点和地方利益对政策采取强化或钝化处理,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具有层级性的公共政策。一方面要充分研发利用香菇种植后的废菌糠、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经济林修剪枝、农作物秸杆等原材料的循环使用,发展杂木使用量少的菇类品种,充分合理利用地方资源,以进一步提生产效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着重做好食用菌精深加工文章,制订发展规划,建立食用菌工业园区,广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精准扶持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农校、农超对接,发展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销售模式,推动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4.3 创新机制体制

一方面建立食用菌信息沟通机制。加强食用菌基地、合作组织间的菌种供应、技术交流、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的网络化建设,形成食用菌研发、制种、栽培以及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集约化发展,为向集团化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联合体。整合农业相关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县、乡、村三级食用菌产业联合体,形成松散型布局、紧密型协作的产业集团,以产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4.4 提升从业人员技能

一方面加强培育食用菌职业农民,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完善食用菌产业人才政策,培养出一大批职业菇农,改革种植模式,提高食用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经济效益。重点要保护和提升好现有流通队伍,依托香菇市场,创新扶持模式,充分调动流通队伍的积极性,活跃黎平食用菌流通贸易。另一方面培育专业大户。针对黎平山多地少,难以建设众多大规模生产基地的实际,建议加强对从事生产食用菌的菇农组织的培训和管理,打造专业化的菇农队伍,保证一定规模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同时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农村土地向食用菌产业流转,为基地建设提供有效的土地保障。贫困地区的小康建设是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板块,因此,边远地区的扶贫工作须准确把握该地区扶贫工作模式与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一规划下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7]。

4.5 树立良好食用菌品牌

一是根据我国食用菌的生产、销售特点制定相应生产质量与产品销售标准,以便于规范食用菌的生产流程、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进而为我国食用菌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鼓励并支持相关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如对质量认证合格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三是打造黎平食用菌品牌,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和推广,开展创意设计和品牌策划,提升黎平食用菌影响力。

4.6 以优秀发展模式为中心建立标榜

一是积极创新食用菌合作模式,面向社会强推对方合作的发展经营模式,重视各组织之间的共同利益,并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合作机制,确保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增加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收入。二是进一步确保与细分、规划资金和资源的投放对象或者是区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农村土地滋养着不同的人们的生计方式,在自有发展经济模式下,做到农村资源转化,并选择包产到户、入股分红等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8]

猜你喜欢
食用菌精准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用旧的生产新的!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