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华
摘要: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是实现协同育人资源规模化和质量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构建现代化职业体系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引入协同育人模式,分析其现实意义,从而找到协同育人模式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新举措。
关键词:协同育人;民办高校;党建
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革命性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对一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需要,现在高校不再像以往改革那样,单纯地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多地转向更专业化地、更具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力量与资源来支撑。但是受经济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自身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协同育人”应运而生,它就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以高校为中心,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构建新的机制,以发挥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与聚集效应,为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協同育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中引入协同育人模式,探讨党建工作新模式,优化协同育人资源整合配置,提高协同育人实效,对于弥补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企业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
1、忽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在办学投入、师资力量、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均有差距。很多民办高校的投资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办学扩招上,认为党建工作可有可无,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也缺乏必要的投入。党建工作队伍配备不齐,党组织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党员吸收和发展进展缓慢等。这些都反映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民办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大,人员关系复杂。纵观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职工队伍大多由应届毕业生和退休返聘教师组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状。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不确定的职业规划导致流动性较大,党组织刚刚培养起来的中坚力量可能因为人员的离职而使组织力量大大减弱。此外退休返聘的教师由于有原单位,党组织关系往往都留在了原来的单位,由此造成党组织力量薄弱。
3、专职党务干部缺乏,党建工作质量有待提高。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注重经济效益和办学成本,因此在人员配备上会最大程度的精简,兼职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在党建工作上面,党务干部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加上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问题,造成党务干部流动性加大。同时,民办高校基础党建工作比较薄弱,党建工作的体制和办事机制不完善,加上民办高校不稳定的工作的关系,党务工作者的水平和党建工作质量很难提高。
二、协调育人模式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运用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民办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不能忽视,民办高校须协同各方资源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信息和资源的开放共享,充分提炼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将党建工作育人的驱动力激发出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助力校内党建工作。每个民办高校内部都有各自业已形成的组织体系,这些组织体系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束缚高校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瓶颈。高校党建工作要依托现有组织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将党建工作和主要工作的推进统一起来,在实际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将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协同推进,让民办高校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各社团组织之间的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经验资源充分融合。助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
2、加强校际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不同的民办高校有着不同的人文背景、党建工作基础,也构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开展高校党建育人校际协同的工作初心。目前民办高校校际协同的内容主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协作方面比较多,在新时代的今天,有必要也有条件依托校际协同的基础,探索实施党建资源共享、党建人才交流、基层党务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的党建协同模式,跨校际的文化体验、超出个人固有的经验拓展是高校党建育人的主要内容更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源泉。
3、建立校地协同,深化党建工作的内涵。在民办高校所在地,发掘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党建教育基地来开展党员教育工作,既能增加学生对当地的文化的认同,又能扩展党建工作的路径。民办高校所在地蕴含了诸多的人文教育场馆、爱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物质资源,除此之外,各地方还涵养了地方的人文精神、主流价值导向、这些将会不断深化高校师生对党的认识、提升对学校的情感。各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服务面向等实际,优化学校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协同理念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将协同、创新、育人作为实现学校党建育人发展目标和创新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大力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路径,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匹配时代需求的新时代党员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赖金茂.基于协同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研究[J].西部学刊,2018(10):34-37
[2]陈劲,张方华.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2
[3]王傅.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党建工作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