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宣
(河南省济源市克井卫生院,河南 济源 459010)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因肠道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1]。在儿童和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可因急性暴发而猝死,也可随病情进展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用黄芪注射液辅治VMC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124例,均为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VMC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18~58岁,平均(31.2±13.8)岁。对照组男36例,女26例;年龄18~49岁,平均(29.7±14.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院后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肌酶检测、病原学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诊断为VMC,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中华心血管学会拟定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2];②年龄18~60岁。
排除标准:①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所致的心肌损害;②先天性传导异常或其他疾病和药物引起心电图改变的;③对黄芪注射液等研究使用药物有过敏反应;④严重肝、肾、肺疾病;⑤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伴有精神疾病或不能遵从医嘱。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企业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51021776)20mL,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①心电图:均由同一医生在同一机器上操作获得;②心肌损伤标志物:空腹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取上层清液,采用免疫层析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
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LDH、CK)水平变化差异。
SPSS18.0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水平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水平异常。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s)
表2 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s)
组别 时间 CK-MB(U/L) cTnI(ug/L) LDH(U/L) CK(U/L)治疗组治疗前 36.52±5.43 5.43±0.35 276.5±61.2 208.4±42.6治疗2周 16.28±2.37 0.24±0.08 158.7±36.7 106.7±25.3 t 26.899 113.825 12.998 16.162 P 0.000 0.000 0.000 0.000治疗前 36.92±5.38 5.96±0.38 269.8±60.3 212.6±43.6治疗2周 24.65±4.69 0.58±0.82 184.1±42.5 147.3±32.5 t 13.537 46.873 9.147 9.455 P 0.000 0.000 0.000 0.000 t 12.543 3.25 3.562 7.762 P 0.000 0.002 0.001 0.000对照组
VMC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虽然儿童多见,但成人也有一定发病率。因起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常常导致病情延误发展为慢性心肌炎难以治疗,甚至发生心衰、猝死等不良结局。中医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抗病毒、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结合西医治疗能标本同治,迅速减轻症状、提高治愈率[3]。
病毒感染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凋亡,是心肌损伤的病理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富含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异黄酮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广泛药理作用,能稳定缺血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溶酶体功能,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因此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代谢,改善微循环[4]。研究中发现治疗前两组CK、CKMB、LDH、cTnI、LDH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提示VMC患者心肌细胞损伤严重,而予以黄芪注射液治疗2周后CK、CK-MB、LDH、cTnI、LD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黄芪注射液能有效抗病毒,改善心肌细胞损伤,这与王小霞等[5]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黄芪注射液能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损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治疗VMC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