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王德超
(1.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2;2.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8)
感冒后咳嗽属于气道变应性炎症,症状容易迁延不愈,严重者可能持续2个月左右。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干咳、咽喉痒,部分患者会出现少量的白色黏液痰,但胸片、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1]。目前用支气管舒张、镇咳、抗过敏等药治疗并不满意[2]。本研究用穴位贴敷配合止咳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38例,均为2017年我院诊治的感冒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18~64岁,平均(33.1±5.2)岁;病程5~17天,平均(10.8±3.1)天。观察组男38例,女31例;年龄18~64岁,平均(33.3±5.1)岁;病程5~16天,平均(10.6±3.1)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且在好转后仍然有咳嗽,且少痰。
纳入标准:胸片、血常规等检查未见异常,症状在治疗后缓解但后又加重,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不愿接受贴敷治疗,妊娠期妇女,皮肤严重过敏,合并支气管扩张、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疾病。
两组均用止咳散加减(颗粒剂)治疗。紫菀20g,百部2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10g,陈皮10g,甘草3g。水冲,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7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减少服用次数。
观察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取肺俞穴、风门穴、大椎穴,天突穴。将白芥子、细辛、麻黄、肉桂按照2∶2∶2∶1的比例打成细粉,加入热姜汁和少量凡士林调成糊状,搓成丸粒,大小如黄豆粒,并在小块胶布上固定。对需要贴敷的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后,将胶布贴于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4h~5h。7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忌食生冷刺激、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及牛羊肉、海鲜、虾、鱼等发物,若出现不良反应较严重立即停止治疗。
显效:咳嗽症状消失,且在治疗结束后2周内未见复发。有效:体征基本消失,咳嗽症状减轻。无效:咳嗽症状仍然存在或加重[3]。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例(%)
感冒后咳嗽属中医“外感咳嗽”等范畴。六淫犯肺,肺气不清,邪气未尽,失于宣降,导致上逆为咳[4]。止咳散方中百部润肺止咳,紫菀化痰止咳,桔梗止咳、开宣肺气,陈皮理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白前化痰、止咳、降气。诸药化痰止咳、疏风宣肺。穴位贴敷是融药物、穴位、经络为一体的疗法,贴敷药细辛温肺化饮、疏风止咳,麻黄止咳化痰,白芥子温肺化痰,肉桂透皮通络,诸药有宣肺止咳、疏风散寒的功效。通过透穴吸收,能够增强穴位刺激,并充分发挥药物功效,达到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穴位贴敷配合止嗽散加减治疗能获得更好疗效,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