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颍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本研究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94例,均为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8~79岁,平均(63.27±7.32)岁,病程9~55d,平均(31.82±5.47)d。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9~78岁,平均(62.88±7.14)岁,病程10~54d,平均(31.69±5.2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伴有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诊断标准;③年龄小于8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③精神障碍;④意识不清;⑤依从性较差。
两组均控制血压、降糖、调脂、营养支持、改善微循环、降颅压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用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静脉滴注,每次30mg,每天2次。
观察组用补阳还五汤及针刺治疗。①补阳还五汤汤:黄芪30g,赤芍10g,当归尾10g,石菖蒲10g,川芎5g,地龙5g,桃仁5g,红花5g。头晕耳鸣加山茱萸5g,珍珠母5g,枸杞子5g,天麻5g,钩藤5g;胸闷疼痛加鸡血藤5g,丹参5g,瓜蒌皮5g,蒲黄5g。水煎,取400mL药汁,分早晚2次温服,每天1剂,7天为一疗程,共服用2个月。②针刺:取内关、三阴交、水沟、尺泽、委中、极泉,②内关采取泻法,水沟采取雀啄法,尺泽穴和委中穴直刺、用插泻法。极泉穴直刺进针,采取提插泻法;三阴交穴需沿着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处,针尖刺到三阴交,采取提插补法。每次针刺30min,每天1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判定,分值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
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症状及体征均消失,且NIHSS评分降低大于90%。有效: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且NIHSS评分降低46%~90%。无效:症状及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mmol/L ,±s)
表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mmol/L ,±s)
组别 例 TC TG HDL-C LDL-C观察组 47 3.72±0.34 1.58±0.26 1.79±0.54 2.13±0.21对照组 47 4.87±0.41 2.04±0.32 1.12±0.19 3.25±0.36 t 14.802 7.649 8.024 18.423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NIHS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7 13.46±4.87 5.34±2.13 10.473 0.000对照组 47 13.19±7.62 8.67±3.05 3.775 0.000 t 0.205 6.137 P 0.838 0.000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内伤积损、情志所伤、疲劳过度、气虚邪中。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多以益气、活血、祛瘀为主[3]。
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神经元坏死,减轻脑水肿,进而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4]。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益气活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当归尾养血和血、补血,石菖蒲豁痰化湿,川芎祛风行气、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痛经、散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之效[5]。药理研究指出,黄芪可增强毛细血管的供血能力,扩张血管;川芎可增加脑组织血液流量,降低血液黏度,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当归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可促进血小板释放与吸收,避免血栓形成[6]。内关穴属心包经络穴,可疏通气血、调节心气;水沟穴属督脉穴,具有醒脑开窍的功效;三阴交穴属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尺泽穴、委中穴及极泉穴具有疏通经络的功效;针刺各穴可滋补肝肾、疏通经络、醒脑开窍,还可刺激大脑皮质,使其处于兴奋状态,增强神经的调节功能,促进组织细胞代谢,尽快恢复神经功能[7]。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可提高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