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珊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C和G五指音阶。这两组音阶都使用全音和半音的关系构成:全音—全音—半音—全音。这就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音阶“秘密公式”,在学习这个音阶“秘密公式”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已经学过的C和G五指音阶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主总结出这套“秘密公式”,它可应用于任何一个大调的五指音阶。虽然本单元的授课内容是针对D五指音阶展开的,但建议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音阶“秘密公式”作适当的扩展,延伸到所有白键位置,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扩展到五个黑键位置。具体可以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教学:
1.找到任意调的主音位置(可先从白键开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根据音阶“秘密公式”边弹边说“全音—全音—半音—全音”,从而完整地演奏五指音阶。
2.用首调唱名法理解五指音阶。首调唱名法有利于建立学生良好的调性感。如本单元的D五指音阶,固定调唱名法为Re—Mi—#Fa—Sol—La,首调唱名法是Do—Re—Mi—Fa—Sol,这与C大调音阶在听觉上产生相同的调性效果,此方法可帮助学生更迅速有效地检验五指音阶的演奏正确与否,使听觉与理论分析能力融洽地结合起来,使音乐学习思维更加立体化(见例1)。
例1
接下来就以《与朋友一起徒步旅行》这一课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授课思路及重点(见例2)。
该课程是一首由D和弦与C和弦相结合组成的乐曲,和弦的演奏形式分别是柱式和弦及分解和弦。在教授该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和弦基本把位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左手进行跨越演奏时,学生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无法在键盘上找到正确和弦位置的问题。因此,授课时可强调正确的手形是和弦演奏的保障,把位形成后,只需要将和弦根音找到,和弦便会准确无误地演奏出来。其次,该乐曲的“动动脑”环节建议让学生背谱演奏,通过分析作品即可将该曲以最高的效率背谱演奏出来。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例如:这首作品由哪些和弦组成?它们分别以什么形式出现?等等。这些问题会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也是《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中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指标。最后,该作品可以在其他和弦上进行移调的拓展训练,例如移至G和弦和F和弦,或A和弦和G和弦等。
例2
本单元仍旧是使用音阶“秘密公式”学习A五指音阶,由于训练五指音阶的方法已经在单元五“D五指音
例3阶”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技巧和演奏”分册的第42至47页,逐一列出了十二个大调的五指音阶和七个从白键开始的小调五指音阶。这些音阶的授课思路均带有明确的视觉提示,如C、G、F大调和弦都是“白键—白键—白键”的结构,而D、A、E大调和弦则都是“白键—黑键—白键”的结构,并以此规律将十二个大调及七个小调进行了划分,方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并加强记忆。在学习五指音阶时,若将音阶的视觉结构与上述所讲到的首调听觉相结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看一下《飞舞的叶子》这首作品(见例3)。这是一首由A五指音阶构成的乐曲,左手以A、D、E固定音型作伴奏,轻柔而温暖,演奏时手指贴键,手腕带动手指,三个音为一组发力平滑地进行“落—提”,形成迷雾般的暖色调背景。右手的旋律优美歌唱,形象地描绘出秋天里叶子飘落时,色彩缤纷、充满浪漫气息的景象。演奏时应注意乐曲中标有箭头的乐句,此类乐句均需要体会一个连贯动作进行演奏,强调手腕与手臂的力量及配合。运用“落—提”动作演奏出平滑、连贯并富有歌唱性的乐句。在本曲“试试看”板块中,请学生将曲子里出现的升C音全部替换为还原的C音,并倾听作品有怎样的改变。升C音是A五指音阶中的三音,而三音的改变则带来和弦性质的改变,因此当该曲中升C音全部替换为还原C音时,此曲已从A大调改变为a小调,随之产生了色彩、音响和情绪上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倾听音乐,引发其在情感上的共鸣,使音乐情绪内化,从而更具表现力地演奏,同时,这首作品也揭开了下一单元“大调与小调”的序幕。
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C、G、D、A调的五指音阶,这些音阶均由“秘密公式”“全音—全音—半音—全音”的结构构成,即为大调音阶。在大调音阶的基础上,将五指音阶中的三音降低半音,即成为小调音阶,它的结构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由此,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C、G、D、A大调及其同主音小调的五指音阶。至此,移调训练不仅可以在大调之间相互转换,也可以在大调与小调之间进行,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大调与小调的调性听觉及理论认知能力,使这一模式的学习更加清晰和直观。
在本单元乐理模块的课程中,菲伯尔先生采用“天气变化”的形象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大调与小调之间调性、色彩及情绪上的变化。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一首学生熟悉的作品,如儿歌《小星星》,分别在C大调及c小调上进行演奏,该曲的和声很简单,采用Ⅰ、Ⅳ和Ⅴ和弦即可,弹奏c小调时,需将C大调中的Ⅰ、Ⅳ和弦里的三音降低半音,右手的旋律音也需作此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Ⅴ和弦在和声小调中升高七级音,性质仍为大三和弦,因此不需在三音上做任何改变。因此《小星星》原旋律中的La变为降La,Mi变为降Mi,引导学生听到如此的变化,感受调性变化中丰富的色彩感及其独特的魅力(见例4)。
例4
大调和小调
在第七单元的作品中,有两首乐曲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分别是《剑舞》和《舞蛇人》(见例5、例6)。这两首作品的共性特点是,曲中有多处文字提示,均在描写乐曲所演奏的画面及人物情绪等。例如《剑舞》中第一个主题动机出现时,使用了跳音,文字性描述为“他跳出来了”,而此动机再一次出现时,文字性描述为“他又跳出来了”。在第9至12小节中旋律线描写为“他走在狭窄的窗台上”,而第13至16小节相同的旋律在高八度音区再次出现时,则为“他跳到更高的音阶,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在深夜中,一位挥舞着剑的舞者灵巧的身姿和神秘的形象,这也与此处的音乐要素要求(强弱、速度、延长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再如《舞蛇人》这首乐曲,该曲在g小调五指音阶中展开,乐曲中通过级进排列的g小调五指音阶,构成了主要的旋律线,而文字提示“蛇在上下扭动”“它做着同样的动作”“蛇的动作改变了”及“它的身体向下沉了”等内容,则栩栩如生地将此曲所表现的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尤其是在第19至22小节中,作曲家通过在G音上建立的三和弦、七和弦乃至九和弦所产生的越来越紧张的音响效果,刻画出惊心动魄的场面来:“蛇爬起来要攻击了!”音乐逐渐变强,音区越来越高,第22小节上带有延长记号的A音,正是该作品的高潮之处,“它会攻击吗?”停顿片刻,旋律再次回到了G主音,“幸好它又沉下去了!”音乐渐弱、渐慢,直至逐渐消失。通过这样的文字性叙述,能够直观而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画面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将文学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为学生未来学习标题性音乐提供了前设铺垫。(待续)
例5
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