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小龙
21世纪,心理学成为显学,当人类的研究兴趣转向自身时,心理学发展与人的思维意识愈加紧密相连,音乐存在的方式、欣赏、创作、表演及教学研究都可借助心理学的力量。而钢琴演奏中常出现的怯场、紧张等“非技巧性”的问题成为影响技术发挥和意境表达的因素,所以完善的“技巧”还应包括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等超出演奏技术之外的能力,即对技术起支配作用的心理控制能力,我们称之心理能力(Mental Ability)。除了必备的音乐才能,还应具有良好的音乐听力、精确的节奏感、发达的音乐记忆、对音乐启发的激情,以及认知、性格、气质、情绪、自信、自尊和心理承受力等心理品质。而上述品质之间又隐含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比如性格,即人的个性,它表现为与生俱来的那些稳定的本质心理特征,不同性格的人所表现出的气质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无论是何种气质都应培养良好的情绪,方可在演奏中从容镇定,达到技术、生理和心理的最佳状态,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个体良好心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理能力有别于弹奏技术,它不仅是肌肉运动的生理机能,还包含有别于乐感、理性思维及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等因素,不单是一种从背景方面影响钢琴演奏的能力,而是指在对整个演奏控制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稳定的心理能力。①这种能力应伴随演奏学习,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表现为另一种演奏“技巧”支配弹奏技术,从而使技术有效发挥达到艺术上的“琴人合一”。传统钢琴教学关于演奏者的心理能力及演奏中的心理活动等复杂而有意义的心理现象,如今远未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琴者,心也!因此,我们首先对心理学与钢琴演奏的关系问题予以分析。
1. 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人的大多行为都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心理活动即心理意识,它通过技巧把音乐的各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融合为音响,其音响的振动、泛音等充分体现出演奏者的心理感觉、听觉、直觉和意志。演奏中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欲望、动机、情感、记忆、想象、应变心理、临场状态等心理因素,随之可能会产生各种演奏心理问题。例如,心理学研究常发现一种“特殊社交恐惧症”,表现在与人的一般交往并无异常,但演奏时就感到恐惧而出现脸红、口干、结巴、颤抖、演奏“抛锚”等现象,实为心理因素作祟,往往因过于紧张、焦虑导致压力丛生,然心理作用是也。
2. 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的影响。心理学认为,在技巧学习阶段须有意识地对动作加以控制,技术才能准确无误。而这种控制要持续至将各种技巧动作转变为身体的本能反应为止,即“演奏自动化”(Automate),也就是大脑对动作有意识地转为潜意识控制。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心理因素对演奏造成的影响侧重点也不同。初级阶段的重点是通过直接记忆或模仿,将动作要领形成表象保存至脑海中以调节和控制。演奏者会产生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即只注意某一动作,而忽略其他动作,此乃心理紧张及演奏技巧尚未成熟所致。而演奏者心理世界的“能量”也影响音乐内涵表达的最终效果。应用心理学认为,演奏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思维与运动机能相互作用的总和,始终贯穿着感知觉、视听觉、运动觉等心理活动,演奏者不但要协调好各种不同的知觉,还要依靠大脑意识和心理控制能力协调好各种心理因素的关系。因此,钢琴演奏必然呈现一种心理现象,也必然融进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演奏中的心理因素问题进一步分析。
1.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Hint),它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与大脑对肌体的控制,使大脑运动的灵活性和心智思维受到阻碍,从而干扰演奏的发挥和音乐表现。同时,紧张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我们不妨视其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它不只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紧张也代表专注,会使人高度集中注意力,若专注于音乐表现力,这种紧张就是“益友”,会让演奏更为出色,故适度紧张可起一定帮助作用。而过度紧张则直接影响演奏质量,帕尔曼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把它控制得越好”。
2.怯场。怯场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内心紧张使大脑皮层出现了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抑制、阻碍了皮层以往形成的暂时联系的再次接通。怯场因人而异,在适度恐惧下身体分泌的激素会促使肢体更灵活,大脑更清醒,心跳加速血液循环更有效,而时刻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对演奏来说是有益的。但过度恐惧则会出现大脑空白、冒冷汗甚至出现极端反应,而使神经紧张加剧。一般来说,性格、意志坚强、善于自控和勇于表现者相对不大容易怯场。
3.遗忘。记忆的大敌就是遗忘,演奏中突然出现的遗忘,心理学解释为“暂时神经联系的抑制”,犹如“短路”。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容不得半点儿停滞。故这种“遗忘”并非真正的记忆障碍,而是由于动作惯性紊乱使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细微枝节容易遗忘,但框架不易忘。所以演奏中唯“心中有数”方可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要积极调动演奏欲望,把握好音乐的架构,投入音乐,即使细枝末节出现遗忘,但整体依然稳如泰山。我们诠释作品时应考虑的是如何表达音乐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寻求感性和理性间的平衡。
上述这些心理问题都属于没有处理好“应激情绪”(Stress,又称“应激反应”),物理学上为“压力、忧虑”,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情绪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反应。这样的应激情绪是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的。
1.心病需“心”医。首先,“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不啻为一种可行的心理防御机制,它辨证地阐明了技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演奏有一定指导意义。而“胆大”需做好“内功”,即通过刻苦训练和科学方法使技艺日臻纯熟,“胸有成竹”方可“技高一筹”。其次,“自知者明”。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唯此可减少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加自信,掌握临场状态,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而减少个体焦虑情绪的控制最为关键,有时甚至可以自嘲一下,把注意力放在音乐上,唯有演奏技巧与心理状态平衡发展,才能使演奏得以正常乃至超长发挥,从而增强心理能力,安可任之。
2.建立信心。王阳明曾说:“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它能使人积极向上、满腔热血投入意志行为而不会被压倒折服。鲁宾斯坦曾说:“当我走上舞台,我就是国王!”演奏者需要这种气魄和精神,舞台上的足够自信会散发出一种气场,而一个人的气场正源于自信,它会给予演奏者勇气和精神力量。肖邦曾对学生说:“要相信自己弹得好,你就确实能弹得好。”自信是对自我能力的充分认识与肯定,是钢琴演奏的生命力,能激励我们战胜自己,所谓自信能创造奇迹!涅高兹认为“信心是放松的基础”,他在其著作《论钢琴表演艺术》中专门论述了这一观点。所以,应当在演奏前就形成对该作品完美演绎的强烈自信,要形成这种强大的自信心,作品自然要达到“信手拈来”的演奏程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但亦不可盲目自信,出色的演奏还应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即能否把音乐信息传达给听众。而过分注意听众的反应又是另一种不自信。因此,演奏者既不能过分相信技巧,又要平衡心态。
3.调整心态。良好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放松,但要松而不懈,乃积极而非惰性的放松,其最高体现是自然。也可尝试“亚历山大技巧”,运用自我观察和推理,帮助演奏者更合理地使用身体机能消除紧张,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其实每一次演奏都是一场“战斗”,面对“挑战”,需要坦然将应激反应化为积极的情绪,排除“杂念”进入艺术的“忘我”状态,才能迸发灵感的火花。另外,临场“热身”也是一种极好的调整,吐故纳新以气定神闲。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一种有控制且放松的心理状态,十分平静的演奏则会缺乏激情和感染力,音乐平淡无奇,反之亦然。只有适度的紧张和兴奋才是获得演奏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演奏效果与演奏过程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4.克服障碍。积极暗示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调适。同时,注重带有“演奏性”的训练,即脱离平时练琴模式,如设置有演出感的环境及有观众存在的场合,按现场表演要求演练,经过“演奏性”训练,负担和压力必然减小。切忌以某次的正确、偶尔的完美演奏代表在任何时候都有同样的把握,因为错误的记忆不经意间将会成为不定时炸弹,而“演奏性”训练可以有效控制其“爆发”。还要加强应变能力的训练,避免演奏出现停顿、重复等习惯。“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注意对整体的把握,即注重音乐的完整性,而不要拘泥于琐碎。个性心理表明“多血质”“胆汁型”的人易受心理因素影响,而“含粘液质”则不易。虽不可一概而论,但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塑造稳健的个性。其实克服心理障碍,不妨试着去忘记演奏表演这个现实,从而让音乐自然流淌。
5.投入音乐。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即动机太弱,内驱力激发懈怠,效率不高。反之,动机太强则音乐表现反而越弱,所以演奏欲望决定了音乐表现的投入度。而失误多是由于精神过于集中或突然高度集中所致。许多人会突然想起平时从未想过的问题而分神,处处小心翼翼导致注意力失调,从而影响音乐的连贯和准确性。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指出:“演奏者内心想象的声音动态是一种精神的形式,而实际演奏的声音及乐谱的符号形式又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把内心的乐音动态直接外化为活生生的音响动态,这才是演奏者必须考虑的关键,也是演奏者感觉艺术造诣的显著标志。”②因此,只有全心投入音乐,思维意识才会充分集中于演奏,达到心、手、音、情的一致。以发展音乐性的技巧让音乐自内心经由手指而正确的表达。
获得“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和“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的韩国选手赵成珍,在决赛中的展现正是基于其极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技巧无懈可击,音乐表现滴水不漏,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如但昭义教授所言,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奏学习和临场演奏的效果。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也在心理层面上教导我们,虚能容万物,静能生百慧,只有静心才能游心。唯“入静”是获得演奏最佳心理状态的保证,也是解除情绪紧张、保证演奏成功的关键。排除与演奏无关的杂念是为了更好地“入境”,倘若心理随机体的运动而浮动,反而会由于心浮神躁而破坏音乐意境,如此方可守静而表现音乐。因此,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和医生一样,不仅需要言传身教,还需扮演心理医师的角色,能快速诊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使之改正优化。对此傅聪先生则一语道破:“音乐讲的是人的学问,讲的是人的千变万化、丰富的各种心理。”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完成演奏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良好的心理能力对于钢琴演奏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演奏心理的培养,许多钢琴大师在演奏中往往也并非完美。据史料记载,贝多芬的演奏常会出现一些漏音,鲁宾斯坦也常在舞台上发生意外,甚至曾忘却曲目即兴演奏了四分钟之久,霍洛维兹也会在实况演奏中出现错误。然而这一切绝不会动摇他们作为伟大音乐家的地位,不会掩盖他们的演奏中闪光的瞬间。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钢琴演奏是在正常心理机制下发生的一种活动。所以,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我们也应采取技术与心理交替调节的科学训练方法,而不能一味地进行手指机械运动。《孙子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其个体差异和不同心理需求,调动他们的热情而逐渐掌握心理能力的技巧,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从而自信地游弋于音乐艺术的自由王国,实现“人琴合一”。
注 释:
①周海宏文,《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②〔英〕柏西·布克著,金士铭译,《音乐家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