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研究比较

2019-01-04 03:42梁婉红李荣需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前房巩膜小梁

梁婉红 李荣需 钟 颖

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900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对视神经造成损伤,且通常难以恢复损害的视力[1]。由此,选择最佳方案治疗青光眼对疾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传统小梁切除术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安全性不高[2],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青光眼手术方法,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随机将本院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82眼)青光眼患者纳做此次研究样本,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了不同治疗效果,现对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院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82眼)青光眼患者纳做此次研究样本,采用抽签方法分组研究,此次分组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存在视力模糊及失明症状,均知情此次研究并配合。实验组36例(42眼),对照组32例(40眼)。实验组中,男21例(23眼),女15例(19眼),年龄18~ 57岁,平均(37.5±2.5)岁,闭角型28例(32眼),开角型8例(10眼);对照组中,男22例(26眼),女10例(14眼),年龄18~65岁,平均(36.5±2.8)岁,闭角型25例(30眼),开角型7例(10眼)。两组患者以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表面麻醉使用丁卡因,球周与结膜下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牵引缝线对上直肌部,选择上方穹隆作为基地的结膜瓣,充分将巩膜暴露出来,烧灼止血,以角膜缘作为基地做梯形巩膜瓣,厚度为巩膜的1/2,将巩膜瓣下端小梁组织切除,然后修复,缝合巩膜瓣顶端2针,使用尼龙线,并在球结膜切口两端角巩膜处缝合1针,注射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在下方结膜下,分别为2.5g、2万u,最后敷料盖眼,手术完成。实验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麻醉方法,基本步骤与对照组相似,在将巩膜瓣制作完成后,浸泡0.3mg/mL的MMC棉片,与巩膜瓣的大小基本一致,将其覆盖在巩膜床上,停留3~5min,然后拿走,在巩膜瓣两顶端缝合,并将巩膜瓣缝线(可拆除的)制作出来,从外露的端角膜缘内透明角膜处将缝线穿出,注入平衡液在防穿刺口,对前房重建,调整缝线松紧度,房水滤出达到标准后调节缝线结扎,完成手术。

术后两组患者均口服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对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及滤过泡形态等观察,依据观察结果确定拆线时机。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两组患者滤浅前房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分为Ⅰ、Ⅱ、Ⅲ度,Ⅰ度表示轻度的浅前方;Ⅱ度表示裂隙状浅前房;Ⅲ度表示无前房[3];对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眼压及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早期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将所有数据资料输入到SPSS14.0统计学软件中,并使用该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加压包扎并给予甘露醇治疗后,前房逐渐恢复。见表1。

表1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眼压及手术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眼压及手术成功率比较

2.3 两组早期并发症比较

术后,实验组仅1例出现了黄斑水肿,未见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低眼压2例,黄斑水肿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6,P=0.062)。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青光眼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但是存在一些缺陷[4],包括难以准确控制巩膜缝合线,缝合的松紧度控制不当,容易引发诸多并发症,比如,浅前房、眼压控制不良、滤过泡瘢痕等,不仅影响到疾病预后,更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5-6]。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案,使用了MMC可调节缝线,可以在手术中、手术后自控调节巩膜瓣线,可以实现巩膜瓣的紧密缝合[7-8],在手术中,从而避免防水滤过过强的问题,这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前提,有效防范低眼压、浅前房等症状的出现,可以自主调节巩膜瓣线[9-10],依据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情况、滤过泡形态等,从而保证其松紧度适宜,患者术后前房形成较好并且眼压控制到标准范围,即10~15mm Hg[11-12],就可以将可调节的缝线全部拆除,进而有效对房水流出量进行控制,有效预防了并发症,也大大提高手术成功几率[13-14]。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治疗青光眼普遍会采用滤过性手术,但是这种手术成功率不高,原因是滤过泡形成的瘢痕[15],手术区域的炎症反应与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抗癌药物,MMC是从链球菌属分离出来的,能会破坏DNA结构与功能,因为MMC会与DNA分子双螺旋形成交联状态,从而阻碍增殖细胞DNA合成,此次研究中,实验组术中使用0.3mg/mL的棉片,覆盖到巩膜床上,停留3~5min[16],这样便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也是阻止成纤维细胞大量胶原物质产生的重要手段,进而将过滤口瘢痕形成率降低,这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此次分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8.3%,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发生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对缝线有效调控的同时,还能对房水流出量有效控制,从而将术后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减少了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采用。

猜你喜欢
前房巩膜小梁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补 缺
补缺
补缺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