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爽 尹晓敏
(浙江树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有效的话语表达,是赢得话语权的关键。进入新时代,如何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话语表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建设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政课话语体系,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一书中,将美分为刚性美和柔性美两类。引申到高校思政课的场域中,笔者将思政课教师以具有“现实力度”“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的课堂话语以理服人、以据示人,以具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赢得学生认同的话语过程,诠释为话语表达的刚性美;将思政课教师用大众的语言阐述深邃的理论、用生动的表述阐明深刻的道理、用形象的事物体现抽象的逻辑,以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赢得学生认同的话语过程,诠释为话语表达的柔性美。精彩的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应实现刚性的思想理论标准与柔性的育人化人标准检阅下的“刚柔相济”的契合之美。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指向,是这种美的内在标志;学生对课堂的普遍认同,则是这种美的外在体现。
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具体到话语表达方面,突出表现为话语内容上的“曲高和寡”、话语方式上的“自言自语”、话语关系上的“话不投机”以及话语影响上的“人去楼空”。无论是话语解释能力不强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还是话语转化力度不够造成课堂话语艰深晦涩、深奥难懂,究其根本,都源于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的“该刚不能刚”“当柔又不柔”,或是“刚柔不能相济”“情理未能兼施”。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媒体迅猛发展、资讯信息过载的今天,思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发生了改变,吸引学生关注课堂的难度在持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高校思政课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威、直接、显性、纵向、灌输及说教的话语方式遭遇诸多不适。
要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旁落的困境,增强教师自身话语力量是根本。“实力”是思政课教师话语振兴的重要原则。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思政课教师需在深入探索创新教学话语刚性表达和增强话语力度、深度、高度的同时,更多地使用生活化、大众化、故事化、协商化和情感化等柔性话语方式,在富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场域中,将“理论干货”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输给学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耳、入脑、入心、入神和入行,以刚柔相济、情理兼施之道,展示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刚性与柔性的契合之美。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注]邹吉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重使命》,《光明日报》2018年5月18日,第06版。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是面向大学生的“灵魂课程”,其话语必须承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主流的政治主张、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更是立党立国之本。长期以来,传统思政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诠释因过于强调垂直性灌输而被诟病为“假、大、空”,那么如何才能在坚定政治方向、把稳思想之舵的同时,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刚性表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理论研究,认为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思想性、严密逻辑性和极强思辨性的课程,要增强课堂话语表达的内在刚性,必须由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理论体系,以宽广的世界视角、鲜明的时代眼光和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抽丝剥茧式的深度解读和科学的话语表达,帮助学生领会思想理论的深刻内涵、感受理性思维的伟大光辉。思政课话语的科学化表达路径主要有三种。
1.从讲真话到讲真理。讲科学真理须从讲事实和讲真话开始。思政课教师要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思想认知、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现状出发,不回避沉重话题、不绕开现实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帮助学生直面问题、明辨是非,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并在此过程中阐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2.用数据说话。数据通常有着神奇的说服力,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的观点往往不言自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程度,数据话语不可缺。”[注]邵彦敏、张春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话语重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1期,第39页。数据将会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刚性,如以国家信息中心“数说40年”[注]国家信息中心汇聚40亿条映射40年光辉数据形成的对改革开放成就的数据表达。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奇迹、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以此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科学性与优越性;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5年中国实现的数字”看成绩单、读大变化、析大成果;以中纪委“打虎拍蝇”大数据表明中央反腐“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力度等。
3.话语严谨规范有度。话语逻辑严谨、用语规范,是科学表达的核心要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应牢牢把握逻辑连贯这一话语表达的理性之链,在厘清“谁在说话”“为谁说话”“说什么话”“如何说话”及“如何对话”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规范严谨的论证、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切中肯綮的判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同时,教师的课堂话语应当适度,必须保持“理性的谦恭”,不陷于浅薄、不流于浮躁,做到慎思、慎言、慎行。
人类对图像的认知速度和接受度远远高于文字。相对于聆听教师的话语和浏览以文字为主的教学课件,图片、图表、视频及微电影等“可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有助于快速突破认知困境、深化理性认识和获取大容量信息,受到学生喜爱。如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视频《数字五年》展示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新高度、对外开放新格局、三农新面貌、科创新动力和百姓获得感,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诠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以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全景式呈现从严治党的非凡历程等,都因话语更具刚性和冲击力而取得一般课堂表述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更多地思考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话语传播的形式、渠道和场景,借助融图、文、声、色、影于一体,集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于一身的可视化信息资源及其营建的虚拟主题化场景和沉浸式体验空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为抽象复杂的知识模块以简明易懂、清晰明了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当然,思政课可视化资源的使用须从根本上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恪守“适时(突破教学重难点之时)、适当(主体公信力强、与教材内容契合度高、内容精彩)、适度(只在必要处使用)”等原则,始终保持对资料遴选的严苛标准和对使用频次的理性控制。
“问题”是话语建构的逻辑起点,“话语”是展开了的“问题”[注]陈曙光:《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0期,第94页。。在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刚性表达中,“问题”具有特殊的地位,学生学习成长中问题的聚焦处,才有话语创新的丰富空间。学生心中的“问题链”应当成为影响教师课堂话语表达的核心要素之一,层出不穷的“学生之问”,能有效带动教师话语的吐故纳新。问题回应式的思政课话语表达之所以能赢得学生的认同,关键在于此模式下的话语生成具有针对性、交互性和重塑性,它摒弃了笼统的泛化解说,紧紧抓住困扰学生的“真问题”,因“愤”而启、由“悱”而发,并以此作为话语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回应热期待”与“赋予正能量”是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注]黄铭、温惠淇:《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支撑点和活跃点》,《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8期,第31页。,通过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精准回应学生的难题,积极鼓励学生的质疑,有助于营建良性互动甚至针锋相对的“话题区域”,营造宽松和谐、去权威化的“交往情境”,有助于师生间碰撞出智慧之火、理性之光,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表达的现实“触感”、时代“质感”和活力“动感”。思政课话语的回应式表达应以建立高质量的学生问题体系为前提,问题体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话语的分量。问题体系可通过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在线发问、书面提交问题、课堂反馈问题和课余请教问题等多种渠道采集创建。高质量的问题既能呼应课程理论的关键点、契合授课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社会公众的关切点,又能贴近学生学习成长的实践、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甚至结出创新思维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并存,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部分学生政治认同弱化、科学信仰迷失和价值观扭曲,给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真理的火花,始终来自它和谬误的碰撞”[注]刘思华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批判与创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7页。。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科学判断力,深刻洞察各种错误思潮的特定政治图谋,直戳它们的理论软肋,揭穿它们惯常使用的伪造历史、歪曲事实、肢解体系、屏蔽主词、偷换概念、制造政治陷阱和逻辑圈套等手法,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驳斥这些思潮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彰显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的刚性批判力和强大战斗力。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话语刚性,绝不意味着教师必须以理性思辨的学术话语、权威规范的政策话语,严肃正经地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话语内容,而是完全可以通过柔性的话语方式呈现。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外源于价值输入,内生于主体情感”[注]黄铭、温惠淇:《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支撑点和活跃点》,《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8期,第31页。,思政课教师只有善于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宣传话语转化为故事话语、单向话语转化为沟通话语、严肃话语转化为活泼话语,以情感人、以事动人、以爱育人、以文化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教师被标签化了的“说教者”形象,更容易抵达学生心灵的深处。
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表达由教育文本向现实生活转向,实质上是将承载着中国梦的理论宏大叙事与放飞追逐青春梦的学生成长实践结合起来,将深邃厚重的理性法则通过生活话语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理性情怀观照下的感性表意之妙。“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保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与话语权,必须日常生活化,彰显其理论品格,并从中获得话语权。”[注]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日常生活化——基于现代性维度》,《理论探索》2015年第6期,第26页。在实现抽象理论话语、宏观政策话语的生活化转向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堪称行家里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用一些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将“高大上”的治国方略、施政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群众生活语言,并形成了一批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习式金句”。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强调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有本国人民才最具发言权;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强调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休戚相关;他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所需秉承的包容精神;他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强调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增长不等同于发展;他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强调反腐败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等。总书记的这些话语既幽默又朗朗上口,既形象生动又直入主题,既简单明了又切中要害,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学习总书记这种亲民式的“新话风”,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将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正统、准确、严谨的教材文本话语,转变为柔和、简明、质朴的生活语言,从生活破题,以生活立论,用生活论证,拒绝话语表达的“生、冷、硬”。
宣传就是运用各种有特定意义的话语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受众思想、引导受众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实践活动。在社会背景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的高校思政课,要善于对宣传话语进行故事化的“再编码”,以生动活泼的故事为学生讲立场、谈观点、道方法。“用故事讲道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重要方法之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注]赵春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第31页。习总书记就是非常值得思政课教师学习的善讲故事之大家。无论是出访演讲、考察调研、会议发言,还是在出版的系列著作、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他都善于以故事载“道”,用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智慧和中国气魄的故事传达深意、感染他人。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便是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109则能充分诠释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生动故事,让读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及修身为人之道。思政课教师要想以故事话语启人入道、让人悟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讲好三类故事。
1.精心讲好红色故事。通过生动再现一个个感染力、穿透力极强的红色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激励学生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谱系绽放出新时代的璀璨之光。
2.精心讲好改革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必由之路》《将改革进行到底》等大型政论专题片所呈现的丰富故事资源,帮助学生回顾中国人民的这段奋斗史,再现改革者砥砺前行的身姿和开拓创新者奋力求索的精神,以激励学生在新时代续写恢弘篇章。
3.精心讲好传统故事。传统故事是传播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和独特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脉络、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佳素材。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好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的传统故事,溯民族精神之源泉,辟与时俱进之路径,激励学生不忘初心,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之文化血脉,并在开拓进取中不断创新。
单向度的灌输性话语充斥和弥散着权力的味道,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常常表现为教师的“话语独白”,学生则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德之袋”“道德之洞”。在“互联网+”的今天,井喷式的信息量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削减。随着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的形成,他们对承载着政治话语、主流话语的权威说教式话语表达并不认同,甚至还因自主性受压抑、话语权被压制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抵触和否定。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话语环境”首要的是“话语参与者均有同等的权利,都可以随时发表任何意见,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注]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这就提醒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创设理想的课堂话语环境,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要重视教师话语表达从单向向沟通、从灌输向协商的转变,善于运用对话、交谈、问答、分享、探讨、辩论及协商等方法,在交互式话语中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觉悟和自我建构。沟通式话语的神奇力量在习总书记的话语表达中有着最充分的诠释。总书记在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时,从来不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居之,而是经常用一些拉家常似的聊天、谈心式的话语触及人的心灵。他与普通群众交谈中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他与一位苗族大妈的对话“怎么称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润人心扉;他的一句“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就像自家长辈、邻家大哥的关切叮咛,让人如沐春风。习总书记这种亲切、宽厚、随性的话语方式之所以具有感染力,就在于他的每句话都不会让群众有距离感,在与群众平等、平易、平实的互动中,生动展现了国家领袖真心为民、纯朴爱民的博大情怀。
思政课话语的科学化表达固然需要以严肃的、富有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话语内容来承载,但严肃的话语内容未必一定要通过严肃的话语姿态来呈现。事实上,太过严肃的话语方式容易让人产生呆板无趣之感,对弘扬和传播时代主旋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在国家需要主旋律、社会崇尚主旋律、时代唱响主旋律的今天,思政课教师对主旋律的弘扬和对正能量的传播必须与时俱进。主旋律的弘扬要有深度、有逻辑、有理性,这是气质,这是灵魂;主旋律的传播也要活泼、幽默、有趣,这是颜值,这是温度。只有两者兼备、亦庄亦谐,才能使思政课深入浅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2016年出版的《马克思靠谱》一书之所以能获得广大读者的交口称誉并获得“三有三靠谱”(有趣、有料、有识,理靠谱、情靠谱、人靠谱)的称号,2017年出品的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之所以一经播出就能引发热烈反响和如潮好评,都在于青春活泼、风趣幽默、妥帖走心的表述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精髓和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内容严肃但话语活泼,内容很“红”但形式很“潮”,既有营养又接地气,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无论是习总书记要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兼具,还是教育部提出的虚实、棱角、情义和滋味兼备,都强调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话语表达方面应该“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只有刚柔相济,才是无往不利的方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