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萍 张伟东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走过40年发展历程。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使高职院校获得迅速发展。此后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高职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走上探索发展之路。截至2018年底,浙江现有民办高职院校11所(含筹)。浙江越秀外国语职业学校(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和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宁波财经学院)于2008年升格为民办本科高校。借改革开放40年之契机,回顾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总结经验、规划未来。
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初创快速发展(2005年前)、评估诊断规范发展(2006—2015年)和内涵建设特色发展(2016年至今)三个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次对社会力量办学作出规定,激发了一批热爱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办学热情,他们租借场地、聘用教师并自筹资金,纷纷举办民办高校[注]宋斌:《改革开放40年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变化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7-12页。。
浙江高等教育资源一直稀缺,大学录取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录取分数居高不下。此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考虑创建民办高校,以帮助解决浙江考生大学录取率低的问题。借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注]2004年教育部发文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各试点民办学校于2005年起停止招生,国家和各省统考课程于2007年后停止。政策出台之机,1998年原浙江省教委批准首批15所民办专修学院进入试点行列,共设置13个试点专业(每校各设置2—5个),并于当年开始招收学历文凭的专修学生,首批招生2 696名[注]白锡定、朱椿龄:《足迹——浙江省高考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实践与评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试点的民办专修学院就是现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前身。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高职院校数量快速增加,招生数、在校生数剧增。2000年,浙江省委发布《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2010年达到25%、2020年达到40%左右。
与大多数民办学校一样,由于缺乏政府公共财政资助,浙江民办高职院校为获得更多的学费,采用“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即使有政府的教学项目专项资助,资助金额也以学生数为计算依据,从而加剧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扩招行为。截至2005年,浙江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1.2万人发展到7.2万人,增长6.2倍;在校生规模由2000年的3.8万人发展到17.9万人,增长4.7倍;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 317人增长到39 171人,增长近30倍[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摘编(2005—2013)》,第186页。。在此期间,浙江民办高职院校筹建了9所,约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37所)的1/4。
该阶段浙江民办高职教育已初具规模。在发展初期,民办高职院校往往找不准发展方向、不清楚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趋同于本科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并配套发布评估方案、评估工作指南和专家组工作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2008)、《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009)等。评估工作的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通过评估,引导学校准确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特色。紧随公办高职院校评估的步伐,浙江民办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规范建设,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具有引领方向的作用。
为贯彻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等,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同年发布系列文件,如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建立全省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制度的通知》等。之后,专家组到各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巡回诊断检查,指导各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凭借规范的建设,浙江越秀外国语职业学校和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脱颖而出,成功升格为民办本科高校。浙江雄厚的民间资金和相对不足的高职教育资源,不断吸引着社会力量投资高职教育领域,如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和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筹建成立。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在浙江民办高职教育前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公办高职教育也经历了初步发展、示范建设和后示范建设等阶段,包括优势专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创新创业建设、骨干院校建设及四年制本科教育等内容[注]王振洪、成军、邵建东:《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报告(2006—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28页。。民办高职教育与公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有重叠,但总体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比公办高职院校要慢一些。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及高质量发展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浙江民办高职教育呈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新变化。民办高职教育的生源是高考录取的末批考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职教育更应以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素质为要务,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使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专业内涵建设首先应是特色专业诉求,只有形成特色专业才会有优势。根据《浙江省“十三五”高职高专院校拟推荐评审类特色专业》,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两校获得了5个特色专业拟推荐评审,占9所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拟推荐评审总数的1/3[注]张伟东、沈莉萍:《浙江省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24-28页。,远多于公办高职院校。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民办高职教育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开拓社会办学资金来源,节约政府教育经费;起到“兜底”作用,普及浙江高等教育;提升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高社会就业质量。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比较充裕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浙江高职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共同发展,是浙江高职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后,浙江省政府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各种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之后,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指导社会力量办学的文件。
目前,浙江高职教育已形成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态势。从投资主体看,有政府办学、部门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和个人办学等;从管理体制看,有独立办学、股份制办学和集团化办学等;从经费体制看,有公办、民办和公私合办等,其中公私合办又可分为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注]王振洪、成军、邵建东:《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报告(2006—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5-56页。。浙江现有的11所民办高职院校都属于社会力量办学,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5。现有民办高职院校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企业集团独资举办,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由浙江广厦控股集团创建;二是由教育集团投资办学,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由兴韦教育集团投资。可推算,社会力量投资为浙江高职教育发展节约了1/5左右的政府教育经费。
浙江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8%[注]杨建华:《2008年浙江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4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注]陈志伟、朱振岳、蔡继乐:《打好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组合拳”——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2期,第24页。,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浙江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底层,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一般而言,考生按高考分数先填报公办高职院校,再填报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是高考招生的末批。2018年浙江高职教育招生,民办高职院校中仅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一次性投档完成录取招生计划,其他10所都通过降分补录才完成招生计划,有些甚至降分也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如果说浙江高职教育是全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那么民办高职教育则为全省普及高等教育起到了“兜底”作用。
为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从浙江的情况看,1998年全省招生数只有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96%,低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注]宋斌:《改革开放40年浙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变化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7-12页。。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浙江考生就读高职院校人数逐渐增多,2006年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72 447人,到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114 237人。10年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增长57.68%,显著提高了社会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高职院校为浙江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869 750人,年平均就业率为97.49%[注]王振洪、成军、邵建东:《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报告(2006—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4-45页。。2018年,浙江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呈稳步、持续增加态势,全日制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35万人[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第5页。,其中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数约占1/5。可见,民办高职教育是全省普及高等教育的“塔基”,对提升浙江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高社会就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外部环境看,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若要协同发展,民办高职教育亟须得到政府支持;从自身建设看,民办高职教育应紧跟政策方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往往都是公立教育与非公立教育协同发展、相互补充。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多是其重要特点,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60%的税收、70%的GDP、80%的外贸出口和90%的就业机会[注]范跃红:《浙江:多举措服务非公经济》,2018-05-23,http://www.spp.gov.cn/spp/dfjcdt/201805/t20180523_379487.shtml。。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民办高职教育来补充人民的美好教育需求,在理论上也是合理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是举办者对学校既有所有权又有管理权,责权利高度统一,职责分明、机制灵活。浙江民办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与公办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浙江高职教育水平。
2.民办高职教育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浙江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从民办高职教育开始的。1994年金华市开始筹办民办金华理工学院,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转为公办)[注]王振洪、成军、邵建东:《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报告(2006—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8-89页;第62页。。经过民办模式运营转为公办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浙江高职教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办学质量位居前列的示范和骨干院校。
政府支持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差异,主要在于办学用地、办学经费和教师编制等方面。以办学经费为例,截至2018年底,浙江11所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企业和学校自筹;而在40所(含筹)公办高职院校中,以省级财政支持为主的有22所,以地方财政支持为主的有18所,即公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支持。相比之下,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办学经费总体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在公共经费投入上,浙江省属高校财政投入采用“定额拨款+绩效拨款+专项拨款”的方式,市属高校则采用生均定额、“基数+增长”等方式,经费投入水平参差不齐。2012年,浙江市属公办高职院校财政经费平均为每生1.1万元(最高为3.8万元,最低为0.6万元),而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收入仅为公办高职院校的一半,且收入来源主要是学费,财政补助、专项收入两项之和不足10%[注]王振洪、成军、邵建东:《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报告(2006—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8-89页;第62页。。2013年公办高职院校校均收入为18 291万元,是民办高职院校的 2.5 倍;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投入为24 041元,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的2倍之多[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第8页。。2014年公办高职院校校均收入为19 081万元,生均收入为24 049元;民办高职院校校均收入为7 696万元,生均收入为11 924元[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第5页。。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收入,基本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的2倍以上。
政府对公办和民办高职教育政策的不同,造成两类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正视民办高职教育的作用,制定土地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教育体制和政策环境,完善奖励评价机制,科学规划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高职教育的扶持,推动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及补助生均经费等方式,扶持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打造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紧跟政策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民办高职教育举办者更需要遵行政策方向。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立德树人”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从本质内涵来看存在着三个维度、六种性质,即本土性和世界性、历史性和未来性、价值性和教育性。这些维度和性质不仅规定了“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也规范了教育实践的未来走向,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注]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光明日报》 2017年5月9日,第13版。。“立德树人”是浙江民办高职教育必须贯彻的教育实践方向,也是紧跟政府政策方向的重要体现。浙江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浙江民办高职教育自身特有的规律,确保浙江民办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专业是民办高职院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点,但浙江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盲目且重复的现象[注]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120页。。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后急需的专业,如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及新产品等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产业,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因优势特色专业稀缺,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往往不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内涵建设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差异发展,才能凸显特色。为此,民办高职院校需集中三方面的精力:一要集中校领导的精力,对于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需要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汲取各方研究成果;二要集中全校教师的精力,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内涵建设不仅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与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教师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三要集中全校学生的精力,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和提高质量都会成为一句空话。浙江民办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位,与其紧密联系区域经济、注重内涵建设和凸显特色发展是分不开的。如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端服务业“职业人”为办学目标,相关专业在浙江高职院校竞争中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也有一些民办高职院校通过设置热门专业、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及拓展就业渠道等措施,实现做大做强。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变化,已有的特色、优势会慢慢转为平淡,因势而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特色发展,是浙江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