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钦教授从五脏论治嗓音病的方法与经验

2019-01-04 03:14:00柴峰
关键词:沙哑嗓音咽喉

柴峰

声音沙哑,中医称为喉喑[1](通瘖),是喉部疾病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轻者,讲话或歌唱时声音不清亮,声音发闷、发毛、发沙;严重者,声音嘶哑,讲话费力,甚或完全失音等。声音沙哑可由很多喉部疾病引起,常见如现代医学的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麻痹、喉肌无力等,严重疾病如喉良性肿瘤、喉癌等。其中以急、慢性喉炎最为多见。声音沙哑多发于用嗓职业如教师、售货员、推销员、讲解员、业余歌唱者等。经常大声讲话,用嗓过度、发声过多、或不懂发声技巧而大声歌唱等均是导致声音沙哑的重要诱因。

王永钦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教授。曾先后担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耳鼻咽喉口腔学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于嗓音病的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中医药防治嗓音病的专家之一,著有我国第一部中医药防治嗓音病的专著《嗓音病的中医论治》,对嗓音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王教授认为,嗓音是构成人类语声的基本条件,但声由气发,关乎五脏。并认为“声音出于肺气,故肺为声音之门;滋于脾气,故脾为声音之源;本于肾气,故肾为声音之根;司于心神,故心为声音之主;调于肝气,故肝为声音之枢”。“气盛则声宏,气弱则声哑”。若五脏功能正常,气血旺盛,阳气阴精充足,则发声响亮,不易出现声音疾病;如果五脏功能失调,阳弱阴虚,气血不足,则发声无力,容易发生声音疾病等,故凡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衰或紊乱的因素均可导致发声障碍。正如《景岳全书》所曰:“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

1 嗓音与肺[2,3]

王教授认为,嗓音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肺中宗气是发声的原动力,因为喉属肺系,为发声之官。肺属金脏,生蓄宗气,主宣发肃降。肺之经脉直循喉中,故肺气宣发,宗气上升,金令以行,应喉而鸣,则成声音。所以,肺中宗气实为发声之原动力。二是肺之宣发肃降有助于喉门之开合通利。因为发声与喉门的通利与否密切相关,而肺中气阴盛衰、宣降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喉门的通利。肺气充足,阴津旺盛,宣降有度,则喉门通利,发声顺畅;肺气宣发,使肺中气阴上奉于喉,滋养声户,则声户启闭舒利而发声自如,音声清亮。反之肺失宣降,壅滞气机,致肺金之气不行则喉门不利;气阴亏乏,声户失养,启闭不畅,则皆能妨碍发声,两者均可导致声音嘶哑的病变发生,从而出现“金实不鸣”或“金破不鸣”的病理变化。正由于肺与声音直接相关,故有“肺为声音之门”之称。

2 嗓音与脾

王教授指出,嗓音与脾的关系也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脾与胃位居中焦,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发声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中气的充盈,方能清亮圆润。故脾胃功能强健,气血生化充足,中气充盈,升降有序,使清升浊降,喉得濡养,则气道通畅,声户运动自如,发声清亮有力;此外,脾藏意,在五行五声中主歌,故歌唱与脾胃之气(中气)亦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强健,中气充足,升降自如,气盈声户,则用嗓守意,发音控制力强,歌声丰满圆润,刚柔既济,情感丰富。倘若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不足,中气亏虚,则可致声嘶乏力,发声断裂不续,控制不能自如等;若脾胃失调,中焦蕴热,循经上灼于喉,则致喉肿音哑;脾运失司,致痰湿上泛于喉,壅结声带,则可生结长息,声音浊闷不清等。若脾胃气衰,中气不足,则易致歌不随意,易于疲劳乏力,甚或嘶哑久喑等。

正是由于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而嗓音的发挥与维持有赖气血的不断充养,故有“脾为声音之源”之称。

3 嗓音与肾

王教授讲嗓音与肾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其脉从肺上入喉咙。肾中精气循经上注于喉,濡养声户,使喉门声户发育健康,开合有度,则发声正常。且肾为元气之本,丹田之气发于肾,嗓音之发又以丹田之气为本。肾之阴精旺盛,元气充足,丹田充盈,则声音发而持久,饱满圆润,恒而不衰。同时,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的功能,不仅对喉门声户的正常发育直接相关,而且对嗓音的发育变化亦密切关连。婴童之年,肾中精气充而未实,喉厌发育未就,故童音幼稚,尖而不圆,短而不长,高而不扬,且男女童音类同,几无差异。青壮之年,肾中精气充盛盈实,上奉于喉,喉厌发育已就,故声音圆润饱满,高扬宏亮,持久恒长;且因男女精用不同,喉厌发育有别,故男女声音迥异。至晚暮之年,因肾之精气逐渐衰竭,喉失所养,故声音暗然失色,低弱难扬。此外,声音由童声变为成人声的过程亦是在肾精的滋养作用下完成的。倘若肾精亏损,元气不足,丹田空虚,气不上奉,喉失温养,则易致发声异常,出现声嘶、音弱、声出无根,后音不足等,或为变声迟缓,或成人之声若童,或男作女声、女作男腔等。

正由于肾是主持声音与维持发声的重要脏器,故有“肾为声音之根”之称。

4 嗓音与心

对于嗓音与心的关系,王教授认为心藏神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故声音虽出于肺,根于肾,源于脾,而其主则属心神。心血旺盛,神主精明,则声出合度,随心而发,疾徐高低,富于节奏,语声清晰。若心血亏虚,神荡失守,则可致声不随心,音调转换能力减弱,甚或嘶哑。若心火旺盛,心火上炎,灼伤脉络,则可致声带出血留淤而卒然声嘶等。故有“心为声音之主”之称。

5 嗓音与肝

对于嗓音与肝的关系,王教授指出,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舒和情志,其脉络循经喉咙;喉行呼吸,主司发声,以通为用,肝血旺盛,则受血于喉而能声。肝气疏泄,气机条达,情志调和,则喉门开合舒利,声道通畅,而发声畅亮。倘若肝血亏虚,或恚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壅滞,喉门开合不利,则皆能遏制发声而致声音不畅,或嘶哑失音等。故有“肝为声音之枢”之称。

根据上述观点,王教授治疗嗓音病,多从调理脏腑入手,并根据发病病因与证候表现的不同,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常用治法如下:

①宣肺开音:适用于起居不慎,气候异常,或体内正气不足,风热、燥热外邪乘机侵袭犯肺,肺失宣降,邪滞咽喉,而致的急性声音沙哑,喉部肿痛,咳嗽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开音。常用方药如银翘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②清泻肺胃:适用于过食辛辣煎炸、或烟酒过度,致使火热内生,蕴积肺胃,上蒸咽喉,致使喉门红肿,喉干疼痛,声音沙哑等。治宜清泻肺胃,消肿开音。常用方如清咽利膈汤等。

③养阴清肺:适用于用嗓不节,过度发声,或急性声音嘶哑治疗不及时,以及烟尘、高温、气候干燥等耗伤肺阴,致使肺阴不足,喉失滋养而病声音沙哑,喉干不适,干咳少痰,经久不愈者。治宜滋养肺阴,生津养喉。常用方药如养阴清肺汤、沙参麦冬汤等。

④滋补肺肾:适用于长期发声过度,熬夜少眠,烟酒过度,或声音沙哑经久不愈,耗伤肺肾阴液,虚火内生,喉失滋养而致之声音沙哑,经久不愈,咽喉干燥不适,潮热盗汗,大便干结等。治宜滋养肺肾,降火开音。常用方药如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汤等。

⑤补益肺脾:适用于体质虚弱,饮食不节,或经常感冒,或讲话过多、歌唱过度等耗伤肺脾,致使肺脾气虚,气不充喉,喉失温养,而致声音沙哑,发声无力,经久不愈,气短懒言,身倦乏力,易于感冒,纳差便溏,舌淡脉弱者。治宜补益肺脾,益气开音。常用方药如补肺复声汤[4](经验方:人参、黄芪、黄精、蛤蚧、诃子肉、凤凰衣、甘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⑥清痰散结:适用于过食肥甘油腻、嗜烟喜酒,致使肺脾功能失调,痰浊内生,或声音沙哑失于治疗,邪滞咽喉,滋生痰浊,壅结喉门,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声音沙哑,经久不愈,喉部不适,咳痰白粘或黄稠,或并发声带结节、声带息肉,甚或癌肿者。治宜清痰散结,消肿开音。常用方药如润喉利咽丸[5](经验方:沙参、麦冬、玄参、僵蚕、生牡蛎、浙贝母、郁金、当归、乌梅、青皮、莪术、甘草)、清气化痰丸、导痰汤等。

⑦活血化瘀:适用于声音沙哑久治不愈,致使邪毒滞留,或七情失调,致使气滞血瘀,瘀阻咽喉,喉门不畅,声音沙哑经久不愈,喉干不适,或声带结节、息肉、肿瘤,舌暗红者。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开音。常用方药活血疗哑汤[4](经验方: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木蝴蝶、蝉衣、黄芪、甘草)、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

除了调理脏腑,药物治疗外,王教授强调日常养护亦甚为重要。如声音沙哑者,应尽量减少用声和大声讲话,避免用声过度。生活饮食方面,平时应少食辛辣煎炸,戒烟慎酒;少熬夜,充足睡眠;注意咽喉卫生,养成早晚与饭后清漱咽喉的习惯;积极防治感冒,注意控制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临近器官相关疾病;减少有害气体对咽喉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忌忧郁恼怒等,均有助于嗓音疾病的恢复。

总之王教授认为,嗓音虽发之于喉,但与整体机能密切相关,尤其是五脏在嗓音的发育、发挥与维持方面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声音出于肺气,故肺为声音之门;滋于脾气,故脾为声音之源;本于肾气,故肾为声音之根;司于心神,故心为声音之主;而肝则有调畅声音之用,故肝为声音之枢。因嗓音的发挥与五脏皆有关连,故治疗上应多从调理脏腑入手,其临证论治多能收到良好疗效。

典型病例

梁某某,男,42岁,播音主持人,2014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以“声音嘶哑半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因职业因素平素讲话过多,半年前因上感出现声嘶、咽痛、咽干、咳嗽,经服抗生素及雾化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因工作原因无法休声,声音未能完全恢复,声嘶时轻时重,曾服用西药效果欠佳。2个月前,喉镜检查提示双侧声带息肉,经外院全麻手术治疗后声嘶虽有所改善,但仍时轻时重,至今未能完全康复,故来就诊。现在症:声音沙哑,讲话费力,咽喉异物感,晨起痰多色白;全身伴身倦乏力,口淡,面黄少光泽,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弱。喉镜检查提示:喉部黏膜淡红,双侧室带暗红肥厚,超越声门,挤压声带,双侧声带肥厚、色白,声门运动良好,闭合欠佳。

中医诊断:慢喉喑(痰瘀互结,肺脾两虚)

西医诊断:慢性肥厚性喉炎

治法:益气化痰,祛瘀开音

方药:润喉利咽丸(经验方)加减:玄参15g,炒僵蚕12g,浙贝母15g,醋郁金12g,醋莪术10g,清半夏 9g,赤芍 12g,牡丹皮 15g,蜜枇杷叶 15g,蝉蜕10g,木蝴蝶 10g,黄芪 20g,茯苓 18g,甘草 6g。每日 1剂,水煎400ml,早晚两次服。饮食调护:禁食辛辣、生冷,休声。

二诊:2014年11月17日,共服药9剂,声嘶改善,晨起白痰减少,仍有身倦乏力,咽喉异物感,纳差,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生牡蛎18g,药物服法、饮食调护同前。

随后,自2014年11月26日至2015年1月3日,共四诊服药48剂,中间根据症状随症加减,声嘶症状完全消失,偶有咽喉异物感,纳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嘱患者停止服药,注意饮食调护,合理用嗓,适度锻炼和发声练习。

停药后1个月、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不适感。

6 讨论

本案患者为播音主持人,平素用嗓过度,耗伤脏气,加上复感外邪,驱邪未尽,致使邪毒滞留喉门,故声嘶经久难愈。王教授指出,肺为声音之门,脾为声音之源,患者患病后未能声休,致脏气耗伤,肺脾气虚,无力驱邪,以致邪毒滞留喉门,滋生痰浊,病久化瘀,痰瘀互结,而使室带暗红肥厚,超越声门,挤压声带,双侧声带肥厚,闭合欠佳。虽手术已经切除息肉,但正虚邪滞,却不能恢复已经耗伤的脏气,祛除痰瘀,故声音嘶哑难以彻底恢复。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辨证为慢喉喑,痰瘀互结、肺脾两虚之证。治疗方法首先化痰祛瘀,消除痰瘀互结,然后补益肺脾,以达邪去正复,润喉开音之效。用药主方为润喉利咽丸(经验方)加减,方中炒僵蚕、浙贝母、玄参化痰散结,醋郁金、赤芍、牡丹皮活血化瘀,醋莪术、清半夏加强化痰散结之功效,黄芪、茯苓补益肺脾,蝉蜕、木蝴蝶、蜜枇杷叶宣肺散邪、疗哑开音,甘草调和诸药,并助力黄芪、茯苓补益肺脾。全方共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补益肺脾、疗哑开音之效,效果明显。后期随症加减,但仍紧扣病机,不离其旨,最终邪去病愈。

猜你喜欢
沙哑嗓音咽喉
为什么早起嗓子会沙哑?
嗓音
沙哑
家教世界(2023年9期)2023-10-10 15:23:37
沙哑 等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任它性感,略带沙哑的声音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7-14 04:39:14
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21
“世界嗓音日”——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在行动
歌剧(2017年6期)2017-07-06 12: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