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医谢氏“喉针”治疗咽喉嗓音疾病经验*

2019-01-04 03:14:00杨淑荣黄嘉莉谢强
关键词:合谷咽部咽喉

杨淑荣 黄嘉莉 谢强

谢强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国家第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全国首倡运用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专家,尤其对咽喉嗓音疾病中有独到认识及经验,独创“喉针”技术及经验穴,临床应用20余年来,疗效满意,兹作介绍,供同道参考。

1 咽部针刀刺营法

咽部针刀刺营,又称刺血、刺络放血、刺营放血。即选择针刀(或毫针、扁桃体手术弯刀)刺割病变的部位:如肿大扁桃体表面、隐窝口以及咽侧索、咽后壁黏膜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口腔溃疡表面等,以达到疏通经络、宣泄瘀热、引流排脓、消肿排毒、祛瘀生新的目的。

适应证:本法适宜于风火邪毒郁闭及痰瘀结聚所致的咽部及口腔之急症、慢症,如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鼾症、口疮等。

病例1:张某某,男,41岁,工人。2017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咽中痰粘,异物感2年余,咽梗不利,饮食无碍,或咽微痛、痰粘难咯,清嗓作咳,咽干不欲饮,恶心胸闷,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检查见咽黏膜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见咽侧束肥厚;证属痰瘀互结,咽窍不利;治宜祛痰化瘀,散结利咽。治疗:①点刺咽腔患部: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后仰,头部固定,张口;医者一手用压舌板压定其舌头,暴露口咽部。另一手持3~5寸长毫针刺红肿的咽侧索、咽后壁黏膜及淋巴滤泡,直刺1mm,疾入疾出,微出血。咽侧索每侧刺2下;咽后壁黏膜刺5下;咽后壁淋巴滤泡每个刺一下;嘱患者将血咯出,再用锡类散少许喷患处。3日1次。②方药:观音漱口茶,肿节风15g、薄荷10g、甘草10g。2剂,每日1剂;嘱其煮沸后,先熏咽喉再漱口荡涤痰涎,并且缓缓含咽。医嘱:忌发物及辛辣香燥食品,避风寒,忌郁怒。

治疗5次后复诊,咽干清嗓痰粘明显减轻,咽喉异物感改善。治疗30天后,症状体征消失,临床治愈。

按:本案四诊合参,证属痰瘀互结,咽窍不利,先予外治针刀刺咽窍患部出血,以疏通经络,宣泄瘀结,祛瘀生新,针毕可即刻缓解症状,患者觉咽部较前舒畅;再予汤药含饮缓慢内调,一般5~10次可达症状体征消失,且愈后不易复发。

病例2:许某某,男,22岁,学生。2016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咽喉疼痛、发热2天。近2天咽喉疼痛,伴发热,自服银黄颗粒无效;进食受碍,痰黄量多,痛连耳窍,表情痛苦,口干口臭,便结,尿黄。检查:扁桃体红肿Ⅱ度、有脓点;体温:38.3℃;舌质红、苔黄,脉数。诊断:急乳蛾,证属热毒壅盛。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①刺扁桃体患部:嘱患者张口,医者用压舌板压定患者舌头,暴露口咽,另一手持3~5寸长毫针或扁桃体手术弯刀作点状刺割扁桃体隐窝口,每个隐窝口刺2下,深约2mm,接着持扁桃体手术弯刀对准红肿之扁桃体表面(隐窝口周围)直刺2mm,疾入疾出,微出血为度,嘱患者将血咯出,再用锡类散少许喷患处。每日1次;②中药清热消蛾饮(经验方)内服,用蒲公英15g、天葵子12g、栀子 10g、黄芩 10g、黄连 5g、生大黄 6g(后下)、玄明粉 3g(冲)、玄参 12g、桔梗 10g、甘草 20g,3 剂,每日1剂,并告知若大便泻下后停用生大黄、玄明粉。医嘱:忌辛辣发物,避风凉。第4日复诊,患者告知回家后即能进食,药后第1天疼痛明显缓解,热退便通;针3次,服药3次,扁桃体无红肿及脓点,咽痛消失。

按:本案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通过针刀刺割隐窝口,既可出恶血,宣泄热毒,又能通畅引流,消肿排脓,结合中药内服以泄热解毒、利咽消肿,如此外内治结合,起效迅捷。

病例3:钱某某,女,52岁,教师。2017年3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疼痛2年余,加重1周。2年来反复口腔溃疡疼痛,近1周加重,进食痛甚,脘胁胀痛,嗳气,反酸,牙龈出血,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大便每日1次、偏干,小便黄。检查:口腔黏膜多处点状黄色溃疡,中心稍凹,周围黏膜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属肝胃火旺。治法:清泄肝胃,消肿止痛。治疗:采取谢氏五官刺营微创针刀法,用口疮刺营针方治疗。医者一手持压舌板压定其舌头,暴露口咽部,另一手持3~5寸长毫针,以丛刺法轻浅点刺口腔溃疡点从中心至周边3~5下,再逐一点刺口腔的唇、颊、腭、舌黏膜各10下,微出血为度,嘱患者将血吐出,再用锡类散少许喷患处。隔日1次。医嘱:每日用锡类散少许喷患处1~2次,忌辛辣发物及香燥食品,忌郁怒,调情志。

第三日复诊,已无疼痛,口腔溃疡基本愈合,改用针刺治疗,取穴咽安1号穴(经验穴)、咽安2号穴(经验穴),合谷穴,隔日1次。治疗1个月,口腔溃疡未发,诸症悉除。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先用毫针刺加局部吹药口腔患部出恶血,宣泄热毒,能快速缓解疼痛,并促使创面的愈合;再予针刺合谷穴及经验穴咽安1、2号穴,使经络通、气血畅、口腔清利,则邪去正安。

2 咽安四穴针法

咽安四穴是谢强教授独创的四个经验穴,多年临证发现对咽部及口腔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方法与适应证:咽安四穴均位于下颌角下缘至颈前侧部区域。咽安1号穴,位于颈侧下颌角正下方;咽安2号穴,位于颈侧下颌角前下方,距咽安1号向颈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咽安3号穴,位于颈侧下颌角前下方,距咽安2号向颈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咽安4号穴,位于颈侧下颌下方,距咽安3号向颈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四穴操作时针尖均向口腔斜刺0.5~0.7寸。具有疏风清热,消肿利咽,消蛾止鼾,清利口舌之功,适宜于治疗喉痹、乳蛾、口疮所致的口咽肿痛、口舌生疮、口咽干痛等症。

病例4:张某,男,35岁,机关干部。2017年8月7日初诊。主诉:咽痛、咽干1天。1天前始因吃火锅后出现咽痛咽干,咽喉紧束不适,吞咽不畅且痛甚,干咳痰粘,恶风低热,饮食尚可。检查:腭舌弓、腭咽弓充血,咽后壁广泛充血,淋巴滤泡红肿,双扁桃体充血不明显,声带未见异常;体温:37.5℃;舌红、苔薄,脉浮数。诊断:急咽痹(急性咽炎),证属风热犯肺。治法:疏散风热,消肿利咽。治疗:①针刺疗法:采取疏邪利咽针方(经验方)——咽安2号、廉泉、合谷、风池。咳嗽甚,加天突。手法操作采用谢氏喉科“转移兴奋灶”针法,即先针刺合谷,强刺激,泻法;再针刺咽安2号、廉泉、风池,天突弱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中途不行针;留针期间,在合谷行针3次,每次10秒钟,并且嘱患者做缓慢咀嚼、吞咽运动;留针30分钟。针毕患者即觉咽喉宽松舒畅,每日1次。②方药:观音漱口茶,肿节风15g、薄荷10g、甘草10g。2剂,每日1剂;嘱其煮沸后,先熏咽喉再漱口荡涤痰涎,并且缓缓含咽。医嘱:忌发物及辛辣香燥食品,避风寒,忌郁怒。

第2天复诊,咽部疼痛明显好转,热退,恶风亦减轻。检查:见咽部黏膜充血减轻。继续予以上法治疗。第3天痊愈。

按:咽安2号、廉泉位于咽喉局部,可疏利咽喉、消肿止痛;合谷,可泄热止痛;风池,可驱散头面部之外邪而利咽;天突,为局部取穴,可宣通肺气,消痰止咳。诸穴合用,泄热解毒,消肿止痛。本案针法是遵循明代旴江南丰李梴首创的“上补下泻”针法[1],以及谢氏喉科“转移兴奋灶”针法,针刺时配合咀嚼、吞咽的“针刺运动针法”[2],可迅速缓解肿痛。

病例5:张某某,男,47岁,干部。2016年4月9日初诊。主诉:反复咽部干涩、打鼾有2年余。经常发作咽炎、扁桃体炎,咽喉紧束不利,痰粘难出,清嗓频作,胸闷,恶心纳呆,头重身困。检查:咽黏膜及侧索肥厚,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咽后壁滤泡增生,悬雍垂水肿肥厚,舌扁桃体肿大,咽峡肥厚狭窄。诊断:慢喉痹、慢乳蛾、鼾眠,证属痰瘀结聚。治法:祛瘀化痰、通络消肿。治疗:采取谢氏五官刺营微创针刀法,用长毫针轻浅点刺咽后壁5下左右、淋巴滤泡5个各一下、两侧咽侧索各2下、扁桃体5下、舌根5下,微出血;最后点刺软腭10下,不出血;嘱患者将血吐出,再用锡类散少许喷患处,隔3日治疗1次。再用通经消鼾针方(经验方)——合谷、扶突、咽安1号、咽安2号。气虚,加肺俞、脾俞;痰凝血瘀,加膈俞。手法操作采用谢氏喉科“上补下泻”针法与“通经接气”针法[2]相结合,即先针刺合谷穴,强刺激,泻法,针尖朝上,使针感反应向上,同时以用语言诱导患者针感会向上往扶突、咽安2号处行走,若针感在途中停止,可在针感反应中止处加针以引气,直达扶突、咽安2号接近病所;继之针刺扶突、咽安1号、咽安2号、肺俞、脾俞、膈俞等穴,弱刺激,补法,中途不行针;留针期间,在合谷穴行针3次,每次10秒钟;留针30分钟,隔日1次。针毕,患者顿觉咽紧束感减轻,咽部松畅。医嘱:忌发物及香燥食品,忌郁怒,调情志。当晚,打鼾减缓,没有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共治疗12次,打鼾止。随访1年未复发。

按:手阳明大肠经上行咽窍,合谷、扶突、咽安2号皆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可疏导阳明经气,以通经活络、调畅气血、养利咽喉。咽安1号、咽安2号,位于咽窍近旁,故有疏通经气、疏利咽窍的功效;合谷与扶突、咽安诸穴远近相配,上下交感,疏通经气,调理气血、舒利咽喉。

3 开音三穴针法

开音三穴位于颈前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各一,成对分布,三穴分别由上至下相距1寸,临床针对不同的喉病引起的声音嘶哑具有显著的疗效。

方法与适应证:开音1号,位于颈正中线甲状软骨上缘向外旁开1寸处,距人迎穴0.5寸,即紧贴甲状软骨上缘外侧处。针尖向喉结部(甲状软骨边缘)斜刺0.5~0.7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阳明郁热,起到消肿散结、利喉开音之效;配合谷,治喉痛、失音(急慢性喉炎、声带炎)。

开音2号,位于颈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向外旁开1寸处,距水突穴0.5寸,即紧贴甲状软骨下缘外侧处。针尖向喉结部(甲状软骨边缘)斜刺0.5~0.7寸;具有活利关节、益气壮肌,达益气生津、利喉开音之功;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治喉痛、失音(急慢性喉炎、声带炎、声带疲劳症)。

开音3号,位于开音2号下1寸,颈正中线第二气管环下缘向外旁开0.5寸处。直刺0.5寸;具有益气散瘀,通络开音之功;配合谷,治喉痛、失音(声带麻痹)。

病例6:樊某,女,45岁,教师。2004年8月23日初诊。主诉:声音嘶哑2天。患者因熬夜后出现声音嘶哑,并有咽喉灼热不适,干痒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间接喉镜见声带淡红肿胀,声门闭合不全,上覆附少许粘痰。诊断:实证喉喑(急性喉炎),证属肺受风热。治法:疏散风热,利喉开音。治疗:采取疏邪开音针方(经验方)-开音1号、廉泉、风池、合谷。手法操作采用谢氏喉科上补下泻针法(略,同病例4),留针期间,嘱患者作深呼吸运动。针毕,咽喉舒,声音开,咽喉干灼痒感大减。接着,用生王不留行籽贴压咽喉、肺、胃、风溪、神门、皮质下等耳穴。医嘱:忌辛辣发物及香燥食品,避风凉,少言语,忌郁怒。

第2日复诊,声音清亮,咽喉舒利。继续上述治疗3天,喉病愈好。

病例7:黄某,女,49岁,声乐教师。高音费力1年余,语音低沉,音域变窄,音不持久,劳则加重,伴咳喘气短,神疲乏力,肢困体倦,食少便溏,自汗,易感冒,舌淡胖、苔白,有齿痕,脉细弱。检查:喉镜见喉黏膜色淡,声带淡红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诊断:虚证喉喑(喉肌弱症),证属肺脾气虚。治宜益肺健脾,补气悦音。治疗:①采用通经开音针方(经验方)——合谷、扶突、开音2号、足三里。手法操作采用谢氏喉科上补下泻与通经接气针法相结合(略,同病例5)。隔日1次。②用抚窄悦声汤(经验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神曲、葛根、山药、橘红、诃子,以益肺健脾、补气悦音。医嘱: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共治疗3个月后,语声饱满清亮,精神体力均佳,

按:手阳明大肠经上行咽喉,合谷、扶突皆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可疏导阳明经气,以通经活络、调畅气血、养利咽喉。开音2号,位于喉窍近旁及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故有疏通经气、益利喉窍的功效;合谷与扶突、开音2号远近相配,上下交感,疏通经气,调理气精、利喉开音。

4 小结

谢强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传承家学(为旴江谢氏喉科六世传人)、师学(尽得针灸名家魏稼教授真传),致力于江西旴江医学研究[3](我国著名的四大地方医学群之一),著作等身。他继承创新古代针刀刺营放血疗法、自创经验穴“咽安四穴”及“开音三穴”用于咽喉口腔疾病,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病,对丰富与完善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针刀放血治疗咽证早有记载。如《重纂包氏喉证家宝》:“凡喉闭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脓,喉痹乳蛾不用针,皆非法也。”又“死乳蛾,双单紧靠蒂丁,不甚痛,饮食有碍,劳则痛,日久咽塞,渐之气闷丧命。于蛾上划七、八刀,令出血,吹药,逐日如是,患平乃止。”现代医学研究亦发现刺营放血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使血循环中的幼红细胞增多,并增强其代谢活性。其次,刺营放血,可发挥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改善微循环,排出血液中的毒害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4],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咽安四穴位于下颌角下缘至颈前侧部区域,此区域有丰富的淋巴循环、神经分布。咽部淋巴外环分布包括有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咽部神经主要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所构成的咽丛,司咽的感觉与有关肌肉的运动;并且此区域在相当于舌骨大角高度有迷走神经的分支-喉上神经之内支分布,内支主要为感觉神经,除分布于喉上部外,还分布于口咽、小部分喉咽等处黏膜[5]。通过针刺该区域,可以刺激该区丰富的淋巴循环,增加咽部的吞噬功能;可以调节咽喉部神经咽丛、喉上神经内支等对咽部异常感觉进行再调节,达到缓解不适,减经异物痰黏清嗓咳嗽的摩擦损伤,从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开音三穴均避开了颈A(人迎、水突穴处),更安全;更靠近喉部,对喉部的刺激更集中,属阳明经循行区域,阳明经具有多气多血的特点。针刺该处穴位既可补之以益气壮肌,泻之可清泻郁热。1号穴朝甲状软骨后缘杓会厌皱襞处斜刺,根据喉声门上区淋巴丰富,在杓状会厌襞集合[5]的生理特点,通过刺激使喉部的淋巴循环加强,从而可以消除声带充血、水肿、肥厚、增生而开音。2号穴是向环甲关节处斜刺,研究发现,在喉侧缘环甲关节处分布有丰富的机械感受器[6],当刺激这些感受器时,能对声带运动进行再调节。可调节声带的紧张度,喉肌的肌张力。3号穴位于颈正中线第二气管环下缘向外旁开0.5寸处,此处为喉返神经进入喉腔支配喉肌处[5],适在甲状腺外下缘处,颈正中线与颈A之间,针刺该处可调整喉返神经的功能,协调喉内肌的平衡及收缩力。故此“喉针”-咽部针刀、咽安四穴、开音三穴的创立,极大的提高了咽喉嗓音疾病的治疗效果,且因其效佳、耗材价廉、微创伤,无(微)疼痛,无副作用的特点,适宜不断推广。

猜你喜欢
合谷咽部咽喉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7-14 04:39:14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中老年保健(2017年8期)2017-03-23 19:11:27
颏下岛状瓣修复老年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40
合谷穴
人人健康(2015年17期)2015-09-09 16:12:39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合谷穴,虎口上的神奇
女性天地(2012年6期)2012-04-29 03: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