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王施慧莫晓枫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省中医院
金文华(1906-1980),浙江绍兴人,1925年师从浙江著名针灸医家孙济纲,是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的创始人。金老博览群书,集古法针刺及众家之所长,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派金氏针灸[1-2]。在行针手法上,金老以飞经走气为著,手法轻灵巧妙,简便易行,其中尤以缠针手法最为突出。该手法是金老在浮刺的基础上结合搓、颤等催气守气之法而形成,独具一格。上世纪九十年代,导师莫晓枫曾跟随金老关门弟子赵本传、张淑华两位先生学习,而后继承金氏针灸衣钵,在临床上多方运用缠针手法治疗疾患,并取得显著疗效。今论述金氏针灸中特殊的针刺手法——缠针的运用特点,以期传承和发扬浙派针灸。
《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素问·调经论篇》提出:“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灵枢·卫气失常》有言:“夫变化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金老认为浮刺多用以治疗经筋病之肌痹,由于病位较浅,针刺深度以分肉为准,可以毫针浮刺来条畅因受寒邪而引起的肌肉挛急、经筋病。也有学者认为肌痹者病位在分肉之间,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重着、酸胀为主,浮刺可主之[3]。在传统单式手法中,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最早提到搓法,并认为“搓者,凡令病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棉之状,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前转法,以为搓也”[4]。明代杨继洲将搓法归于杨氏“下手八法”之一及十二种针刺基本手法之一[5]。张缙教授[6]更是提出搓法具有“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的特点。《针灸四书·神应经》如此描述催气法,“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7]。金老认为搓法与震颤法在手法操作及功效上有相互交错之处,金老讲求取穴少而精,用穴如点兵,手法操作执繁就简,使得搓法及震颤法去性取用,取其催气、守气之义。因此,在治疗经筋病时,金老沿袭经典又独出心裁,在浮刺的基础上,加以搓法、震颤法等催气守气之法,从而形成缠针,针刺特点以手法轻巧、操作简便、针感强烈为著。
《针灸大全·标幽賦》曰:“气至速而效速。”[8]40《素问·针解篇》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金氏缠针法以浮刺法入针得气后,壅塞经气以行,筋肉以缓,疼痛缓解,“若风之吹云”。缠针针刺手法操作上不似关刺、恢刺、输刺那般猛烈,针下也不如滞针术那般紧束,更不似各家繁琐的复合手法,既增强了针感,更有守气之妙,当气满时可使得针感向四周扩散或向远处传导。在手法特点上讲究轻巧而精准,更有激发经气、运行气血、疏通壅滞、通经活络等优势。此乃金老因地制宜、因人所宜、三法合一而创新的浙派复式针刺手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亦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9]故而金老认为术者在施以缠针之前必当先守自身之神,即宁神定志,心无旁骛,方可做到精神内守,专注而俨然。次者,需诊室安静而舒适,不宜为外界纷扰散其心神。再次,医者当善于引导患者情绪,使其神情放松,无有挂碍。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医家在诊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者疾病情况,更需注重病者神态变化,即使在针刺时,也当查看病者血脉之虚实,避免晕针等情况发生。
医者行缠针手法时,持针勿释,令志在针,同时桩步稳健,气沉丹田,气与力合,针下方能做到游刃有余[10]。金老认为穴位皆有其“层”,即天地人三部,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针刺深度,以期将经脉之气引入目标层次,从而在该层次达到得气的目的。缠针者,主治经筋壅滞所致的疼痛为佳,故而病位多浅中层,医者入针后需细细体会该病位“洞穴”的深浅、所刺部位所属组织以及针下沉涩紧等不同感受,非神志专一而不可得。在针下得气后,缠针的操作术式上包含了催气、守气之法,更要求医家集中意念,神志坚定有力,专注于针下,待针下轻微滞针感,施术方可完毕。医者在施术过程及出针过程中无一不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正如《针灸大全·标幽賦》提到的“目无外视,手如握虎”[8]45。
《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明代张介宾[11]《类经·上册·十二经筋结支别》言:“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府藏,以次相传。经筋连綴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12]。故而经脉之气壅滞不通,筋肉必难得其濡养,而筋肉筋急抑或筋纵也殃及十二经气运行。《灵枢·官能》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知解结,知补虚泻实”。《灵枢·寒热病》言之,“刺实者,刺其来也”,“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灵枢·五癃津液别》曰“聚沫而痛”,《灵枢·周痹篇》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后期也有学者将经筋病的主要病理期分为瘀沫期、痰瘀阻络期、痰瘀沫绞结期[13]。金老引经据典,思古博今,认为经筋病病位在筋肉,多由风寒湿等邪侵袭人体,或正虚邪盛,或久虚劳损所致,无论“筋急”或“筋纵”,皆属“经筋结聚”,重在“松筋解结”,故而创立缠针以期简化操作,从而达到舒筋通络、缓急止痛、条畅气血的目的。
具体操作术式如下:取毫针于病处平刺,在分肉之间得气后,施以搓法之单向、缓缓捻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同时右手持针柄行小幅度、快频率的震颤动作,使针身产生震动,往往以半圈为度,以针下觉肌纤维缠绕为佳,即以针身有轻微滞针感为止。金老删繁就简,去其提插捻转,以寸劲将医者自身之气通过震颤之法作用于患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医者觉针下类似肌纤维缠绕,但阻力不大。患者觉针下酸胀而疼痛可忍,甚至出现热感并逐渐向远处放射感。如针刺反应欠佳或针感不明显者,可释针后再重复该手法,以得气、守气为度。导师莫晓枫提出,若病势重、病程长而面积不大者,可类似齐刺,在两旁各补一针,并以缠针手法加强疗效。
缠针主要起到催气、守气,加强针感并促进针感扩散的作用,因此缠针的适应症以实证、痛症、顽症为佳,对于不耐疼痛又惧怕重刺激针刺手法的患者尤为适宜。缠针可用于经筋病,如软组织损伤、慢性肌肉劳损性疾病,也可用于头痛及偏头痛等气血壅滞、经络不通所导致的疾病,失眠、胃肠疾病等内科疾病亦有疗效。如针刺肩井穴以缓解肩背不适,针刺腰夹脊以缓解腰肌劳损等筋肉骨节疼痛,针刺大椎以治疗风热感冒、中暑等热性病症。亦可治疗虚性病症,如针刺背部背腧穴以调理脏腑经气。偏头痛常规针刺无效且不宜行大幅度提插者,亦可于压敏点处行缠针法。
缠针法虽文献寥寥,但临床应用颇为广泛。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张舒燕等[14]在用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中得出结论,该方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而且与常规手法及口服止痛药相比,该方法即刻止痛疗效最佳,起效时间快。
患者胡某,男,26岁,以“左肩背酸痛不适1天”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一日前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出现左肩胛处酸痛难忍,自觉活动受限,自行揉按及休息后疼痛不能缓解。既往该处也曾发生类似疼痛,但休息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无头晕头疼,无心胸憋闷,未有风寒感冒及贪凉。既往史:否认外伤史、骨折史及创伤史。触诊:脊柱无侧弯,棘突下及棘突旁无压痛,左侧肩胛内缘及左侧斜方肌胸段之间肌束较右侧隆起,压痛明显,疼痛拒按。诊治材料:佳辰牌针灸针,规格为0.25mm×40mm,酒精棉签,红外线探照灯。诊治经过:左手寻找阿是穴,取其疼痛最明显者,以左手大拇指指甲反复切按该点,以常规皮肤消毒该穴后,右手持0.25mm×40mm的平刺,快速破皮并于分肉之间得气后,右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半圈,捻转同时,莫师边捻转,边施以震颤法,使针柄小幅度、快频率震动,留针半小时。患者表示术毕痛已去大半,至出针时,未觉疼痛,左肩活动如常。
按语:胡某的肩背疼痛,属于经筋病范畴。《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胡某长时间久坐,致其经筋慢性劳损,筋肉组织形态上已发生改变,形成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甚至移位,经脉气机上气血壅滞不通,影响经络功能,阻碍经气运行,“排分肉,肉裂而痛”,以致于“不通则痛”。病案中的胡某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乃是病情较轻,自身经气尚可得以调节,但经筋劳损累积以致筋急,经气不利,壅滞不行,轻者疼痛,剧者连及脏腑。故其治疗方法为舒筋解结,通行气血。其选穴通常以“痛”为腧,“阿是穴”及压敏点居多。《备急千金要方》[17]说:“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莫师在诊治经筋病过程中首选阿是穴,并在阿是穴附近反复切按,原因有三,其一帮助腧穴准确定位,其二缓解胡某紧张情绪,其三可刺激该处体表经络。另外毫针本身具有疏通经络、经气活血、驱邪镇痛的作用,加之缠针手法轻巧,又针感强烈,可向远部播散,缓解病处疼痛,疗效倍增,筋结得解,故而无需再取他穴。
浙江针灸学术源远流长,上迄东晋,下殆当今,名医辈出,医著百花齐放,影响甚深,古有杨继洲之《针灸大成》、高武之《针灸聚英发挥》、徐凤之《针灸大全》[16]。金老服膺经旨,钻研临床,对古法针刺进行研究,将浮刺法、搓法、震颤法等诸法结合,“三法合一,气至则效”,从而形成独特的金氏针灸操作术式。另外金老谨遵历代医家针刺心法,认为医首当“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使得神、形、气相结合,金老十分强调医者自身修心的必要性。同时基于经筋病的病理特点,金老提出经筋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松筋解结”,这也是缠针治疗目的之所在,强调取穴精少,手法轻巧,针感强烈。金老治学严谨,善思而多辨,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疗效独特的金氏针灸方法,能以飞经走气针法、金氏缠针法在浙派针灸中占得一席之地,也是经典的继承与发掘,丰富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