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红艳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分别从创设情境、阅读延伸以及读写结合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基于此,小学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还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为后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由此可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增强学生自身的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获得学生的信任,进而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有阅读的动力,进而轻松、愉悦地在课堂中进行阅读,也才能从中获得乐趣。由于以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呈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逐渐消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效率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一些与之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被情境所感染,仿佛置身其中,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此爱上阅读。
例如,在学习课文《瀑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将真实的瀑布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壮观和美丽。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再借用PPT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在边观看视频边听老师介绍的过程中就获取了相关知识。
二、注重阅读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虽然教材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阅读教学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缺失,使学生在分析和理解阅读文本时更为容易,并且能将所学课本知识熟练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由此可知,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对阅读知识的应用,也就是利用知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阅读教学呈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日常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中常常会用到这种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某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对文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分析,然后将这篇课文用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因为大多教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材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因此,文章中所用到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某篇课文为例,鼓励和指导学生使用该篇文章中用到的写作技巧创作出一篇作品。这个时候,为了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学生会主动搜集一些创作素材,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实现了阅读延伸。
三、读写结合,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要认识到读和写之间的关系,即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记笔记同样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惯记笔记,这样就可以把自己阅读课文时所学、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再把它们融入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以便分享给他人。在读写结合下,丰富的素材给学生提供了超大的写作空间,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不断的分享和交流中得到了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他就会越来越喜欢阅读,对阅读生出无限兴趣,进而推动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针对文章中描写的内容,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分享出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多去接触和阅读课外的优秀作品,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本课外读物后做好记录,并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个时候,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内心世界就从这些笔记中反映出来,而教师也就对此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