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应万变以课内通课外

2019-01-03 02:00滕先科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7期
关键词:高考备考能力提升

滕先科

【摘要】高考备考中,面临许多困惑。“考试说明”的变化,新题型的出现,作文命题的灵活性,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抓住复习的重点,往往事倍功半。本文作者认为高考试卷题虽有异,能力相通,看似无端,实则有根,提倡备考必须重视基本题型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养成,主张复习必须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以能力应万变,以课内通课外,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从分数上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感。

【关键词】高考备考  能力提升  回归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59-01

众所周知,高考秉承着“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呈现出“守正出新”的命题特点。总体而言,命题比较规范,难易适中,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语文本色的回归,贴近生活。有适当区分度的同时,又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2018年全国Ⅱ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了小说,开启了散文、小说的轮考模式。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在选材、题型设置上和2017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古诗歌阅读中的多选题变为了单选题。名句名篇默写回归到了6分,采取一初中、两高中,一诗、两文的命题形式。试卷中变化最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题,试卷将选句填空、近义成语辨析、辨析并修改语病这三个考点融入到了一个语段中,阅读量更大,综合性更强。面对这些变化,复习该如何备考?这里笔者想说的是题虽有异,能力相通,看似无端,实则有根。

一、复习必须重视基本题型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养成

对于刚刚结束高考复习的语文教师而言,2018年的备考经历了许多的困惑,甚至无助。就我而言,新的“考试说明”在取消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后,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前者的复习中。因为我坚信学生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得到提升,应对实用类文本自然不在话下。这也是在“二选一”时期,学生大多选择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也放弃文学类阅读复习的原因所在。当然我的决断也有疏漏,在复习文学类阅读板块时,我固執地又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了散文阅读中。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的文学类阅读并没有延续2017年考查散文的做法,选文是老舍的短篇小说《有声电影》。

作文的复习备考也是高三师生备受煎熬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研究近几年的作文命题,我们将写作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新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上。分析任务驱动型作文出现的原因,比较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传统材料作文的主要矫正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甚至急功近利为学生提供“起承转合”的写作“套路”,不遗余力地选择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展开反复训练。而真正出现在高考中的作文又与平时训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它回归到了传统的、典型的材料作文。从所给材料看,符合新课标语文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要求,但审题难度较2017稍有增加。

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我的复习备考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切实有效,我个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揣摩高考命题的技术,能吃透考试说明的要求,能应对考试大纲的变化,但永远无法准确预测考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复习中抓住基本题型的训练,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养成。此所谓题虽有异,能力相通。

二、复习必须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作为高考语文试题的“试验田”,语言文字运用的命题经常变化。2017年出现的一道高考新题——逻辑推断题,眼明的教师一眼发现:这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中的“梳理探究”板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板块中安排的专题是《逻辑和语文学习》,内容涉及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这道题与我们高一、高二的教学关系紧密。此所谓看似无端,实则有根。

观之教学现状,受到课时紧张因素的限制,我们的必修教学大多仅仅完成了“阅读鉴赏”,穿插了“表达交流”,而对于“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往往是轻描淡写,甚至忽略不计。必修内容如此,选修教材的教学更是千疮百孔。在“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思想下,许多学校仅仅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由是它与高考中“古诗文阅读”这一考点直接相关。有些学校,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安排选修内容的学习,往往以备考学业水平测试为由,提前进入一轮复习。

这样的教学看似有效,实则将高一、高二的学习与高三复习备考脱节,也使无数的教师在进入高三后痛苦不堪。一轮复习中古诗文这一内容耗去几乎一半时间,战线长,效果差,师生身心疲惫。二轮专题、三轮套题学生在知识上漏洞百出,能力上力不从心。

鉴于以上分析,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是高考语文备考的不二法门。多年高三备考的教师都有同感,高考语文考查的材料题目,看似是课外的,然则知识点都是课内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题往往让学生束手无策。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考到的“京师”,好多学生都觉得陌生,这道题也失分严重。其实必修四《张衡传》一文中就有“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的句子,其中文下就有注释。可见,高考语文备考如果能抓住课本、夯实基础,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以上是结合2018年高考Ⅱ卷引发的一点思考。总结起来,教学必须将能力培养抓在手里,做到以能力应万变;备考必须将回归教材贯穿始终,做到以课内通课外。

猜你喜欢
高考备考能力提升
谈谈高考数学备考的基本策略
思想政治课改革与高考备考
如何指导高三学生应对生物三轮强化训练
新考纲下高考化学试题的新宠——化工流程题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试论高考舞蹈艺术生的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