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劲松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拼剪、测量、折叠等活动,将知识以直观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脱离抽象,变得具体、形象。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1B-0045-02
一、制作学具,激发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代名词,数学语言枯燥、乏味、难懂,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进行机械记忆,并没有做到深入了解、稳固掌握、灵活运用,因此,教学很难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基于这种情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可以将学具巧妙地代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具,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构建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讲授,学生通过机械记忆,虽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记忆效果只是短暂的,不能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本节知识时,可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日历进行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裁出小纸块,每个小纸块代表一天,并在小纸块上写下12份数字1、2、3、4……30、31,然后将小块纸贴到一张大纸上(代表一个月),因为每个月份的天数可能不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学生会发现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而2月比较特殊,有的年份有28天,有的年份有29天。就这样,在学生简单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将“年、月、日”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记忆也会比较深刻。
由以上内容可知,动手制作教具,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参与中获得学习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稳固掌握,并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使用学具,实现内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数学符号、数量关系等。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挥独特的个人魅力帮助学生进行疑难问题的理解。教具在课堂的有效利用,使得课堂知识由抽象变得具体,使学生的思考更加直观。课堂中学具的使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学习,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表象认知,进而达到活动经验知识的有效积累,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3的乘法口诀》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的不同组合,比如3根铅笔、3块橡皮、3个本子、3件衣服、3个小伙伴等。接着,教师让学生用平时算数用的小木棒摆出多个三角形,同时对三角形进行观察,摆放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木棒?学生一边摆放一边仔细观察,发现每一个三角形的完成都需要有3根小木棒,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对摆放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中学生会发现,在摆放三角形的过程中,每多摆放一个三角形就相当于多出了一个3,1个3、2个3、3个3……如此重复进行操作,3的乘法运算方法,就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3的乘法口诀也就顺应而出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教師通过运用简单的学具,使抽象的知识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学会了观察、分析、思考以及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
三、利用学具,促进理解
数学学习过程最重视的就是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构建能力,让学生借助学具参与活动,认知数学概念,了解基本性质,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能轻松构建知识系统。教师可借助学具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学具的利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总结,配合多种感官进行知识学习。这样,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比较复杂难懂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脱离抽象的学习思路,思维会变得更加的清晰,对问题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在《与百分数相关的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分段纳税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同学,如:纳税的起征点为5000元,超出部分则需要按比例上缴个人所得税:超出金额小于1500元,征收比例为3%,超出金额在1500~4500元之间,征收比例调整为10%,超出金额在4500~9000元之间,征收比例上升到20%……小红的妈妈每月工资大约为8500元,爸爸每月的工资大约为11000元,那他们每月需缴税金额分别是多少?学生感觉有点乱,不知道应该从哪下手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纳税工具——画线段图解决,并在线段上标出纳税刻度,如5000、6500、9500、14000……再用不同颜色标示不同税率,如红色代表3%,绿色代表10%……如此进行,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找到纳税的阶段,从而计算出应上缴税额,使问题得以解决。
如此利用学具,学生很快理清了疑难问题的思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直观,能够顺利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发散了他们的解题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为其探索下一阶段的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学具,提高能力
直观演示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教具,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手、脑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达抽象的知识概念,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知识。
学具的有效利用,还能使学生体验实践操作的乐趣,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知识要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养成合作和探索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其本质,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可借助学具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准备10个水果(可以是苹果、梨等)图片,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将水果分成2份,在分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进行分配,会出现5种结果:如一份1个,另一份9个;一份2个,另一份8个;一份3个,另一份7个;一份4个,另一份6个还有就是每份水果各5个。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分配的结果,看5种分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之间分组进行讨论,发现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一份水果得到的个数是“一样多”的,从而得出“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学具的使用,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在分与摆的简单操作中掌握了知识。
由以上内容可知,在教学实践中,学具的有效利用,能够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具体、形象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理解概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主动性学习概念的效率。
总之,学具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教师运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学具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具的简单制作以及学具运用的操作技巧,学具必然能够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使小学数学“课堂”变成“学堂”。
参考文献:
[1]李正仪.浅议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
[2]何红莲.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9,(55).
[3]李志丹.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