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晗
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外出打工者普遍增多,乡村劳动力流向大都市,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人数与日俱增,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确保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乡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问题分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是由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弱势群体。一般留守儿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年轻的父母需要外出工作,通常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托管孩子。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爷爷奶奶已上了年纪,在家务和农活之间有点力不从心,所以一部分家务活落在了孩子身上,他们放学回到家要帮助爷爷奶奶洗碗、扫地或者下地干一些农活,必然挤占一部分学习时间。在沟通方面,因为祖孙辈年龄差距悬殊,“代沟”明显,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孩子往往会感到难以相互沟通甚至拒绝沟通。第二种类型是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爷爷奶奶早早去世,便将孩子托付于某个亲戚,由其代为管教。因为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自我控制能力差,再加上这部分孩子长时间与家庭分离,较长时间离开父母,过着独立的生活,这对他们而言确实有些不适应,对于性格敏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胆小怕事、性格内向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孩子无法产生有家的心理概念,没有回家的欲望,渐渐地很容易产生叛逆,厌世的心理。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选择不良的道路,最终沦为罪犯。
二、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具体表现。
(一)性格障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我曾遇到过一个小女孩叫小涵,她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务工,平日里跟奶奶一起生活,她的奶奶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不认识,也不会写字。奶奶很宝贝孙女,将小涵保护的很“好”,因为腿脚不便,很少带小涵出去玩耍,进入幼儿园后,小涵的问题日渐凸显,因为长期缺乏沟通,小涵的性格很内向孤僻。喜欢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卖呆,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玩玩具,害怕老师的亲近,不愿意开口说话,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完全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这是留守儿童极易造成的性格缺失,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喜欢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还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口头交际能力减弱,在面对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常常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如何给予别人关爱,也缺乏包容别人的能力。其次是学校教育,在幼儿阶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有许多的亲子活动需要孩子与家长一起完成,由于留守儿童亲情关爱的缺失,很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合群,再次社会教育,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大部分乡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辈的人抚养,因为年龄小,自主判断力弱,极易受社会上不良的影响,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容易产生任性敏感、孤独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形成性格上的障碍。
(二)缺乏安全感: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还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乡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正常依恋关系被中断,会造成孩子们无法对家产生依赖感,渐渐地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感情上敏感,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仇视父母,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对社会产生懷疑,产生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等负面情绪等
(三)价值观的错位。父母外出打工,没办法对孩子进行日常照料,通回来时,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会尽力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给足孩子零用钱,无形之中使他们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变成享乐主义,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认识。
三、解决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幼儿佳佳。佳佳的爸爸妈妈都在国外打工,佳佳自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是个典型的乡村留守儿童。从我见到佳佳的第一天,我便有了很深的印象,首先是穿衣方面,佳佳的爷爷奶奶的年纪比较大,怕冷,通常很热的夏天也会穿上长裤长袖保护膝关节,在他们的观念中对孩子的穿衣似乎有种强迫症,总是害怕孩子冷着冻着,因此也常常会给佳佳在很热的天气里穿上长袖长裤,佳佳常常还没活动已是满头大汗,反而导致佳佳常常生病。爷爷奶奶只有这么一个孙女,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平日里爷爷奶奶腿脚不便,很少带她出去玩,渐渐的佳佳形成了独来独往、任性的性格。佳佳很聪明,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胆怯。集体活动时她很少愿意展现自己。她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常常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对她而言是陌生的,父母只是一周一次电脑视频中的人像,在这样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里,爷爷奶奶又很少注重与她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以及教育问题。孩子逐渐形成了孤僻、散漫、自卑、多疑的性格,她总是在躲避着别人的指责、轻视的目光,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
像以上这样的例子在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还有很多,他们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将影响到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发展。这一类的孩子大多都是由于缺乏亲情关心造成的,所以,家长们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对子女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在学校,老师们也要像父母一样,多在学习和生活上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并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产生信赖感与安全感,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乡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
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温馨愉快的氛围。我们每个人都应多给留守儿童一点爱,社会方面多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搭建见面沟通的桥梁。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教育负责的良好态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4]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