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探讨
——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

2019-01-03 06:03
物理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感应电流导图现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11)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依据人类大脑发散性思考的特点和方式,提出了一种图像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抓住问题的中心,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形成相应的知识和方法链。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科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思维导图”,融学科思维特点、知识和方法于一体。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和方法的体系,形成知识链;引导学生按照学科的特点和逻辑去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和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笔者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尝试在高中物理新授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以“图式”的方式思考问题、构建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

1 学情分析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电磁感应”这章的第二节,位于“划时代的发现”之后。在本章的第一节中,学生通过对称、类比等思想方法,由“电生磁”类推至“磁生电”,对“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等专业术语已有一定的认知,本节教材正是在此基础上引发的思考。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以苏科版为例),已安排有“观察磁生电现象”,提出了“切割模型”,并对“发电机”原理和能量转化作了定性的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产生的条件”已有一定的认知,且对切割模型比较熟悉,也正是此原因,学生易认为“切割”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这是在本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地方。

2 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结构上看,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顺序:“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论证—归纳结论”来设计的;从具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看,教材从初中的“切割模型”入手,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引入“实验观察”,通过记录“条形磁铁插拔”等情况下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得到几种具体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然后通过分析论证,归纳出具体产生条件。在本节教材的“问题与练习”栏目中共设计了7道习题,前6题涉及的是在各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的分析能否产生感应电流,最后一题涉及的是在“磁变”和“切割”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不产生感应电流。这7个问题紧紧围绕本节的重点内容而设计,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3.1 用“气泡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本节课的引入阶段,可以利用“气泡图”引导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问题1:我们在初中已研究过磁生电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此你还有哪些认识?

设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去积极调动脑海里的“库存”,将学生的“前概念”展示出来。从学生回答看,涉及以下方面:电磁感应的概念、回路特征—闭合、模型—切割磁感线。教师在此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梳理学生的已有认识(如图1)。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势追问。

图1

问题2:如何理解“切割”?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后续内容中的“有效切割速度”的理解打下铺垫。学生依据自身的体会,交流各种看法。在这个问题下,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器材做好各种演示,如:V与B垂直、V与B平行、V与B方向斜交,请学生分析各种情况下的有效切割速度V。

3.2 利用“多气泡图”比较异同

问题3:除了我们熟悉的切割模型,在哪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产生感应电流?请讨论、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记录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情景。请学生利用手边实验器材,如毫安表、电池、多个线圈、条形磁铁、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等,验证各种猜想,并记录实验操作和结果。

以上设计依托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研究,在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动手等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降低难度、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学生漫无天际地猜想,在问题3的设计中还可以进一步铺设“台阶”,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节的主线——磁生电,细化为:如何提供实验所需的磁场?提供恒定的B还是变化的B?回路是否需要固定?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验探究的结论,画出“多气泡图”(如图2),将各种情况下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归并到一起,便于学生比较、分析,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异同。

图2

3.3 利用“括号图”收敛归一

“在现象的背后找出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本节教学中所做的尝试是通过几个具体的问题设计,针对各类表象进行分析。如:从三大类现象看,在不切割、保持开关闭合或磁铁不动等现象中均没有产生,而在切割、开关闭合或断开、磁铁的插拔中均有产生,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一个字:变。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有可能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在有了这一概念后,教师再追问:是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学生结合本节课的主线:磁生电,第一反应是“B变了”。此时笔者没有立即对此回答做出否定或补充,而是顺着学生的回答,再次讨论“磁铁插拔、停留”和“开关闭合、断开”等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确实是因为磁场发生了变化,从而加深对他们观点的认可。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切割模型”,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在这一个现象中,他们的结论并不适用。显然,“B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后学生只能顺着“变”这一主线,再去寻找该现象中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中的“括号图”加以归类,如图3所示,利用“括号图”,学生通过直观的比较、找出异同,最后通过分类讨论找到必要条件。

图3

猜你喜欢
感应电流导图现象
金属轨道的形状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吗
烃思维导图
第23和24太阳活动周高纬地磁感应电流分布特性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第6章 一次函数
异频法线路参数测试中工频感应电流的影响分析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