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基本图形 突破思维节点
——对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试卷第24题的思考

2019-01-03 06:45俞卫胜吕小玲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过点探析思路

俞卫胜,吕小玲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8年浙江温州中考试卷第24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探究能力,考查了学生在变化过程中对图形的分析能力,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图形的挖掘能力.试题以动态问题为载体,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在解法上凸显出了多样性.笔者有幸参与此题的阅卷工作,现结合阅卷的感悟,从试题呈现、试题特色、思路探析、解法赏析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整理成文,与读者分享与研讨.

一、试题呈现

题目如图1,已知点P为锐角∠MAN内部一点,过点P作PB⊥AM于点B,PC⊥AN于点C,以PB为直径作⊙O,交直线CP于点D,连接AP,BD,AP交⊙O于点E.

图1

(1)求证:∠BPD=∠BAC.

(2) 连接EB,ED,当时,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

①若∠BDE=45°,求PD的长.

②若△BED为等腰三角形,求所有满足条件的BD的长.

(3)连接OC,EC,OC交AP于点F,当tan∠MAN=1,OC∥BE时,记△OFP的面积为S1,△CFE的面积为S2,试写出的值.

二、试题特色

此题属于动态探究性综合题,由一个变化的角牵制线与线的关系,变化的点带动一组线的变化,看似无序的运动,实则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实现了动与静的完美融合.试题通过分层设问,逐步递进,将三角形、圆、三角函数、方程、轴对称等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融为一体,蕴藏着许多经典的基本图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推理计算、分类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交融”的特点,凸显数学本质.

三、思路探析及解法赏析

1.第(1)小题思路探析

此小题要证两个角相等,从所给条件及图形来看,寻找或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来证明两个角相等这个途径比较困难.于是想到找第三者建立两个角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BPC架起∠BPD与∠BAC的桥梁,如解法1,也可以通过等角进行转移,如解法2.当然,若能挖掘A,C,P,B四点共圆这个隐含信息,利用圆内接四边形这个基本图形亦可解决.

除了通过现有的角建立两者的联系外,还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由∠ABP=90°,想到构造“三垂图”,实现角的转移,如解法3.由BD∥AC想到构造“X型”“A型”相似图,如解法4和解法5.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解法1:如图2,因为PB⊥AM,PC⊥AN.

所以∠ABP+∠ACP=90°+90°=180°.

易得∠1+∠3=180°.

又因为∠2+∠3=180°,

所以∠2=∠1,即∠BPD=∠BAC.

图2

解法2:如图2,因为PB为⊙O的直径,

所以∠BDP=90°,即∠2+∠5=90°.

由已知易得BD∥AC.所以∠1=∠4.

因为∠4+∠5=90°,

所以∠2=∠1,即∠BPD=∠BAC.

解法3:如图3,过点A作AK⊥DK,交DB的延长线于点K,

可得∠KAB=∠PBD,且∠KAB+∠BAC=90°.

因为∠PBD+∠DPB=90°,

所以∠BPD=∠BAC.

图3

解法4:如图4、图5,延长BP,交AC的延长线于点G,

易得△BDP∽△GCP∽△GBA.

可得∠BPD=∠GPC=∠BAC.

图4

图5

解法5:如图6,延长AB,CD,交于点H,方法同上,略.

图6

2.第(2)小题第①问思路探析

此问最关键的一步是利用“在同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建立方程.由已知条件,tan∠MAN=2,联想到遇到三角函数便构造直角,通过构造“三垂图”,架起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解法1:如图7,因为 ∠BPE=∠BDE=45°, 且∠ABP=90°,

所以△AB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 tan∠BPD=tan∠MAN=2,

可设PD=x,则BD=2x.

在Rt△BDP中,由勾股定理得PD2+BD2=BP2,

解得x=2或x=-2(舍去),即PD的长为2.

图7

解法2:如图7,同解法1,得.

在Rt△BDP中,由 tan∠BPD=2,

解法3:如图8,过点B作BI⊥AN,交AN于点I,

图8

解得x=2或x=-2(舍去),即PD的长为2.

3.第(2)小题第②问思路探析

此问延续2017年浙江温州中考试卷第24题的风格,在分类上难度降低了,消除学生不知如何分类、

易得△BAI∽△BPD.

由 tan∠BPD=tan∠MAN=2.

设PD=x,则CP=4-x,AC=2+2x.

在Rt△APC中,CP2+AC2=AP2,分不全的思维盲点,注重解法的多样化.每一类解法的思路形成需要学生心中有基本图形,能从复杂图形中透视出基本图形,从而找到各个量之间的联系.此问可以通过设元,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线段,并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勾股定理等建立方程.

对每一种分类,笔者都给出了2种解法,其中每种分类的解法1通过等角转移,将△BED的三个内角转移到共顶点P的一个平角上,这个基本图形要在教学中加以内化.其中图8中的BP及图11中的AP充当着角平分线的角色,若能挖掘这层本质关系,问题将迎刃而解.每种分类的解法2凸显圆的轴对称性,巧妙地实现了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当然第三种分类中的解法2涉及半角模型的构建,以及后面分母有理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若△BED为等腰三角形,可以分如下三类进行分类讨论.

(1)当BD=BE时.

解法1:如图9,易得∠EPB=∠BPD,

即tan∠EPB=tan∠BPD=2.

在Rt△BPD中,由tan∠BPD=2,得BD=2.

图9

解法2:如图9,由已知可得EP=DP,∠BEP=∠BDP=90°, ∠EPB=∠BPD.

在Rt△BEP中,因为BE=2,所以BD=BE=2.

(2)当DB=DE时.

解法1:如图10,易得∠DBE=∠DEB.

因为四边形BEPD是⊙O的内接四边形,

所以∠APC=∠DBE=∠DEB=∠BPD.

所以tan∠APC=tan∠BPD.

设DP=x,由,得.

图10

图11

解法2:如图11,连接DO并延长,交BE于点M,

则BM=EM,∠EBD=∠BED=∠BPD.

所以tan∠BED=tan∠DPB=2.

设PD=x,则DE=BD=2x.

由△BEP∽△ABP,得.

(3)当EB=ED时.

解法1:如图12,得∠APC=∠DBE=∠BDE=∠APB.

又由∠ABP=∠ACP=90°,得.

过点B作BH⊥AC,

在Rt△ABH中,由 tan∠MAN=2,,

得AH=2.

图12

图13

解法2:如图13,连接EO并延长,交BD于点N,

则DN=BN=PD,得.

又因为∠BPA=∠BDE,易得tan∠BAP=tan∠DEN.

综上所述,当BD为2或3或时,△BDE为等腰三角形.

4.第(3)小题思路探析

此小题涉及三角形的中位线,等腰三角形及相似三角形等核心知识,要善于挖掘基本图形,利用线段之间的关系求出面积的比值,如解法1、解法2.最后一小问,由于时间有限,有的学生通过猜想的方法加以解决,如解法3,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直观想象的能力.

解法1:如图14,过点O作OQ⊥CD,交CD于点Q,

图14

由tan∠BPD=tan∠MAN=1,得BD=DP.

设PD=BD=2a,PC=b,

则AC=4a+b,OQ=PQ=a,CQ=a+b.

由OC∥BE,得∠OCH=∠PAC.

易得 Rt△ACP∽Rt△CQO.

所以AC·OQ=CP·CQ.

所以(4a+b)a=b(a+b).

可得2a=b.易得.

解法2:考虑到最后求比值,可以用特殊值法.

设CP=1,PD=BD=2a.其他同解法1,可得a=0.5.下同,略,这样可简化运算.

解法3:由 tan∠MAN=1,即 ∠MAN=45°,猜想45°的“12345”模型.这个证明留给读者思考.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对一道动态几何压轴题的研究,先要研究其解法,特别是要思考这种解法是如何想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思考.在教学中,一要重视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藏的基本图形,此题就包含着很多常见的基本图形,如相似三角形;二要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此题通过设元,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线段,并建立方程,这种设元建立方程的思想非常重要.另外,题中还涉及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三要提倡问题解法的多样化,一题多解,开阔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题教学中,当呈现一种解法后,教师可及时追问一句“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由此展开不同思路的探究与交流;四要关注数学问题的本质内涵,现行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探究,弱化了对特殊技巧的考查,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善于就问题进行分析、挖掘,寻找隐含在其中的本质内涵,才能有效地形成解题思路.

猜你喜欢
过点探析思路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不同思路解答
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VR阅读探析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我的思路我做主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数学(二)
错在哪里